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部编版八下课内文言文语段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下课内文言文语段专题练习(一)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发现桃花源→()→()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1)悉.如外人()(2)便要.还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C.不可久居(居住)D.影布.石上(映)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全石以为底。(2)不可知其源。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4.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三)核舟记(节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其两膝相比.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3.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①”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②”,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③、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④。(四)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怒.而飞()(2)六月息.()2.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B.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4.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的语言特色。(五)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3)固.不知子矣()(4)请循.其本()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3.庄子坚持主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4.在这场辩论中,究竟谁是胜利者?(六)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虽有嘉.肴()(2)然后能自反.也()(3)然后能自强.也()(4)学.学半()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从学习的角度,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七)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选贤与.能()(2)讲信修.睦()(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女有归.()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3.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八)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选出下列各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A.不以千里称.也称:扬名,著称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相等D.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子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八下课内文言文语段专题练习参考答案(一)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2.咸(皆)延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二)1.C2.(1)整块的石头作为潭底。(2)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3.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三)1.高高的靠近2.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同。3.①长不盈寸②各具情态③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④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四)1.(1)振奋,这里指鼓起翅膀(2)气息,这里指风。2.B解析①②④句中的“其”均为代词,它,指大鹏。③中的“其”表选择。3.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4.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五)1.(1)确定是(2)怎么(3)固然(4)遵循2.(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2)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3.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4.示例: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庄子是靠曲解惠子的意思,才能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是惠子胜利者。但是从辩论本身看,又是庄子胜利了。(六)1.(1)美,好(2)反省(3)勉励(4)“学”通“敩”,教导2.所以学习然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了别人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3.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学使教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七)1.(1)通“举”,推举,选举(2)培养(3)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4)指女子出嫁2.(1)因此人们不仅仅赡养自己的父母,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2)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3.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八)1.D2.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3.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4.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本文标题:部编版八下课内文言文语段专题训练(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702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