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HPLC-MS技术目录优点接口技术原理原理HPLCMSHPLC-MS中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液质联用的前提和基础=进样+分离•根据化合物的化学特性分离样品•速度快-通常分析一个样品在15~30min,有些样品甚至在5min内即可完成。•分辨率高-可选择固定相和流动相以达到最佳分离效果。•灵敏度高-紫外检测器可达0.01ng,荧光和电化学检测器可达0.1pg。HPLC-MS中的质谱•MassSpectrometry(MS)•质量是物质固有特征之一•分析物被转化为气相离子而被分析•这些离子按其荷质比(m/z)被分离而被检测•质谱图即是相关离子流对(m/z)的图HPLC-MS中的接口技术•液-质联用接口技术主要是沿着三个分支发展的•1.流动相进入质谱直接离子化,形成了连续流动快原子轰击(continuous-flowfastatombombarment,CFFAB)技术等•2.流动相雾化后除去溶剂,分析物蒸发后再离子化,形成了“传送带式”接口(moving-beltinterface)和离子束接口(particle-beaminterface)等•3.流动相雾化后形成的小液滴解溶剂化,气相离子化或者离子蒸发后再离子化,形成了热喷雾接口(thermosprayinterface)、大气压化学离子化(atmosphericpressurechemicalionization,APCI)和电喷雾离子化(electrosprayionization,ESI)技术等。名称源名称时间源设计思路优点缺点液体直接导入接口液体直接导入接口(DLI)1972年Tal’roze等人提出了直接将色谱柱出口导入质谱的思想,当时称之为毛细管入口界面。为了避免非挥发溶剂的污染,Melera使用一个小的横隔膜对这一接口进行了改进,研制成了液体直接导入接口技术。该接口是将液相色谱的流动相沿着进样杆流动,然后通过一个直径为3-5µm的针孔,使液体射入质谱计的CI离子源中。采用传统的CI离子源可以很容易地把色谱与质谱计相连或脱开。接口简单,造价低廉,可将非挥发性和热不稳定性的化合物温和地转化成气态,样品以溶液状态进入质谱形成了CI条件,可得到分子量信息分流过程中需要减少大量的流动相,使用的隔膜经常堵塞名称源名称时间源设计思路优点缺点连续流动快原子轰击快原子轰击(FAB)、连续流动快原子轰击(CFFAB)1985-1986年快原子轰击(FAB)和连续流动快原子轰击(CFFAB)接口技术相继问世,并随后投入了商业化生产。快原子轰击是用加速的中性原子(快原子)撞击以甘油调和后涂在金属表面的有机物(“靶面”),导致这些有机化合物的电离。分析物经中性原子的撞击获取足够的动能以离子或中性分子的形式由靶面逸出,进入气相,产生的离子一般是准分子离子。是一种“软”离子化技术,适用于分析热不稳定、难以汽化的化合物,尤其是对肽类和蛋白质的分析在当时是最有效的。只能在较低的流量下工作,一般小于5µl/min,大大限制了液相柱的分离效果,流动相中使用的甘油会使离子源很快变脏,同时容易堵塞毛细管,混合物样品中共存物质的干扰也会抑制分析物的离子化,降低灵敏度。名称源名称时间源设计思路优点缺点传送带式接口传送带式(MB)1977年液相的流动相不停地由传送带送入质谱离子源,传送带可根据流动相的组成进行调整。在传送过程中,样品闪蒸解离进入离子源,在进入离子源前通过两个不同的泵和真空阀在减压条件下加热除去流动相,可以连接EI、CI或FAB。承载量大,对挥发性溶剂缓冲液可以从传送带上除去,可以使用非挥发性缓冲溶液;对样品的收集率和富集率都较高。传送带的记忆效应不易消除,检测信号的背景值较高,只能分析热稳定性的化合物。名称源名称时间源设计思路优点缺点离子束接口离子束接口(PB)1982年是从单分散气溶胶界面(MAGIC)发展来的。该接口将液相色谱的流动相在常压下借助气动雾化产生气溶胶,气溶胶扩展进入加热的去溶剂室,此时待测分子通过一个动量分离器与溶剂分离,然后经一根加热的传送管进入质谱。分析物粒子在离子源与热源室的内壁碰撞而分解,溶剂蒸发后释放出气态待测分子即可进行离子化。分析范围比热喷雾接口更宽,将电离过程与溶剂分离过程分开,更适合于使用不同的流动相,不同的分析物质;主要用于分析非极性或中等极性,分子量小于1,000的化合物灵敏度变化范围大,线性响应的浓度范围较窄,两种化合物的协同洗脱会对响应产生不可预测的效应,使用高速氦气造价太高,离子化手段仍然是电子轰击,不适于分析热不稳定的化合物。离子束接口名称源名称时间源设计思路优点缺点热喷雾接口热喷雾接口(TSP)20世纪70年代中期—1987年后该接口是将液相色谱的流动相通过一根电阻式加热毛细管进入一个加热的离子室,毛细管内径约0.1mm,比液体直接导入接口的取样孔大很多。毛细管的温度调节到溶剂部分蒸发的程度,产生蒸汽超声喷射,在含有水溶剂的情况下,喷射中含有夹带荷电小液滴的雾状物。由于离子室是加热的,并由前级真空泵预抽真空,当液滴经过离子源时继续蒸发变小,有效地增加了荷电液滴的电场梯度。最终使其成为自由离子而从液滴表面释放出去,通过取样锥内的小孔离开热喷雾离子源。可以减少进入质谱的溶剂量,对不挥发的分析物分子也可电离,可以接受的溶剂流量大致范围为0.5~2.5ml/min,但不允许有不挥发性缓冲溶液该接口技术的重现性较差,受溶剂成分、取样杆温度及离子源温度的影响;是一种软电离技术,在谱图中只有分子离子峰,碎片非常少;对分析物要求有一定的极性,流动相中要有一定量的水,对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有明显的分解作用。名称源名称时间源设计思路优点缺点电喷雾离子化技术电喷雾离子源(ESI)20世纪60年代末—1987年ESI源主要由五部分组成:(1)流动相导入装置;(2)真正的大气压离子化区域,通过大气压离子化产生离子;(3)离子取样孔;(4)大气压到真空的界面;(5)离子光学系统,该区域的离子随后进入质量分析器。在ESI中,离子的形成是分析物分子在带电液滴的不断收缩过程中喷射出来的,即离子化过程是在液态下完成的。液相色谱的流动相流入离子源,在氮气流下汽化后进入强电场区域,强电场形成的库仑力使小液滴样品离子化,离子表面的液体借助于逆流加热的氮气分子进一步蒸发,使分子离子相互排斥形成微小分子离子颗粒。这些离子可能是单电荷或多电荷,取决于分子中酸性或碱性基团的体积和数量。离子化效率高;离子化模式多,正负离子模式均可以分析;对蛋白质的分析分子量测定范围高达105以上;对热不稳定化合物能够产生高丰度的分子离子峰;可与大流量的液相联机使用;通过调节离子源电压可以控制离子的断裂,给出结构信息。该接口技术的重现性较差,受溶剂成分、取样杆温度及离子源温度的影响;是一种软电离技术,在谱图中只有分子离子峰,碎片非常少;对分析物要求有一定的极性,流动相中要有一定量的水,对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有明显的分解作用。名称源名称时间源设计思路优点缺点大气压化学离子化技术大气压化学离子化(APCI)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借助于电晕放电启动一系列气相反应以完成离子化过程,因此也称为放电电离或等离子电离。从液相色谱流出的流动相进入一具有雾化气套管的毛细管,被氮气流雾化,通过加热管时被汽化。在加热管端进行电晕尖端放电,溶剂分子被电离,充当反应气,与样品气态分子碰撞,经过复杂的反应后生成准分子离子。然后经筛选狭缝进入质谱计。整个电离过程是在大气压条件下完成的。形成的是单电荷的准分子离子,不会发生ESI过程中因形成多电荷离子而发生信号重叠、降低图谱清晰度的问题;适应高流量的梯度洗脱的流动相;采用电晕放电使流动相离子化,能大大增加离子与样品分子的碰撞频率,比化学电离的灵敏度高3个数量级;该接口技术的重现性较差,受溶剂成分、取样杆温度及离子源温度的影响;是一种软电离技术,在谱图中只有分子离子峰,碎片非常少;对分析物要求有一定的极性,流动相中要有一定量的水,对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有明显的分解作用。APCI接口为什么使用液质联用???为什么使用液质联用—分析热不稳定,难挥发化合物•分析热不稳定,难挥发化合物•分析气相色谱-质谱无法分析的样品•分析大分子量的化合物为什么使用液质联用—丰富的物质信息为什么使用液质联用—极高的灵敏度为什么使用液质联用—极佳的定量结果为什么使用液质联用—进一步增加HPLC的分离能力为什么使用液质联用—解决无UV吸收样品分析问题为什么使用液质联用—分析生化样品(lgG蛋白)为什么使用液质联用—组合化学分析系统(分析/制备方案自动切换)谢谢!!!
本文标题:HPLC-MS.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76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