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微生物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课程编号:132008课程性质:基础必修课学时:总学时36、理论课学时20、实验课学时16学分:2考核方式:考察适用对象:中药专业前修课程:生物化学建议开课学期:第5学期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微生物学》课程是中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原理、生态分布、遗传和变异、传染免疫、分类鉴定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初步掌握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知识以及今后利用微生物进行药物制剂的研究工作打下宽厚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微生物学的教学环节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授课,辅以辅导答疑和考试。同时开设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做到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并重,以保证教学质量。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及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和在工、农、医、环保等方面的应用有较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学会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并在科学态度、试验技能、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获得训练和提高;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说明微生物在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与人类的密切联系。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章次讲课内容学时绪论2第一章原核微生物2第二章真核微生物2第三章病毒2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生长和遗传4第五章抗生素2第六章中药的抗微生物作用2第七章药物生产和保藏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12第八章药物的微生物学测定法3第一章绪论(1学时)1.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2.微生物学发展简史3.微生物学对人类的贡献4.微生物学及其分科5.微生物学与药学的关系。6.微生物学与中医药学的关系。本章重点: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第二章原核微生物(3学时)第一节细菌(2学时)1.细菌的形态和染色2.细菌细胞结构与功能3.细菌的繁殖与菌落形态4.古细菌第二节放线菌(0.5学时)1.放线菌的形态构造2.放线菌的繁殖3.放线菌的菌落特征第三节其他原核生物(0.5学时)1.蓝细菌2.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本章重点:细菌的菌体形态、结构特征本章难点:细菌细胞壁结构和革兰氏染色法机理第三章真核微生物(2学时)第一节酵母菌(1学时)1.细胞的形态和构造2.繁殖方式和生活史3.菌落特征第二节霉菌(1学时)1.细胞的形态和构造2.繁殖方式和繁殖结构3.菌落特征本章重点:霉菌和酵母菌的菌体形态、繁殖方式及菌落特征;本章难点:真核微生物形态的多样性;真核微生物的繁殖过程;第四章病毒和亚病毒(1学时)第一节病毒1.病毒的定义与特点2.病毒的形态结构33.病毒的增殖第二节亚病毒1.类病毒2.拟病毒3.朊病毒本章重点:病毒粒子的形态、组成、结构及基本特征;噬菌体的类型及侵染特征;本章难点:噬菌体的侵染;噬菌体的生长曲线;溶源细胞的特点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4学时)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第一节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0.5学时)1.碳、氮源与能源2.无机盐与生长因子3.水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0.5学时)1.光能自养与光能异养型2.化能自养与化能异养型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1学时)1.单纯扩散与促进扩散2.主动运送与基团移位第四节培养基型(1学时)1.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2.培养基的种类本章重点:微生物营养物质类型、营养型;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本章难点: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划分;营养物质吸收机制。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4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1学时)1.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2.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第二节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1学时)1.两用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2.代谢物回补顺序第三节微生物独特的合成代谢途径(1.5学时)1.固氮作用2.肽聚糖的生物合成3.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第四节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1.微生物的代谢调节2.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本章重点:微生物产能代谢方式及特点;次生代谢及调节4本章难点:微生物固氮机制及固氮效率的影响因素。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4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2学时)1.纯培养的分离方法2.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3.微生物的个体生长4.微生物的同步生长5.微生物的连续培养第二节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0.5学时)1.温度2.氧气3.pH第三节有害微生物的控制(1.5学时)1.几个基本概念2.物理方法3.化学方法本章重点:微生物纯培养概念、技术;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本章难点: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细菌纯培养群体生长规律测定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1学时)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1学时)1.三个经典实验2.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1.5学时)1.基因突变2.突变与育种第三节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2.学时)1.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2.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第四节基因工程(0.5学时)1.基因工程与基本操作2.基因工程的应用第五节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1学时)1.菌种的衰退原因2.菌种的复壮3.菌种的保藏本章重点: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重组;菌种保藏。本章难点:基因突变机制;基因重组机理;准性生殖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2学时)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1学时)51.土壤中的微生物2.水和空气中的微生物3.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4.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第二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1学时)1.互生2.共生3.寄生、拮抗和捕食第三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学时)1.碳素循环2.氮素循环3.硫素和磷素循环第四节微生物与环境保护(1学时)1.水体的污染2.微生物与治理污染3.微生物与环境监测本章重点: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与环境保护本章难点: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八章传染与免疫第一节传染(3学时)1.病原传染的机制2.环境条件对病原传染的影响3.传染的三种结局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1学时)1.保护屏障2.吞噬细胞及作用3.炎症反应4.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第三节特异性免疫(2学时)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3.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第四节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1学时)1.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2.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3.免疫标记技术第五节生物制品及其应用(1学时)1.人工自动免疫类生物制品2.人工被动免疫类生物制品本章重点: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因素及它们的生理作用6本章难点:免疫方法及其应用第九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1学时)第一节通用分类单元(0.5学时)1.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2.命名法3.种以下的几个分类名词第二节微生物的分类、鉴定(0.5学时)1.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2.三域学说及其发展3.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本章重点:微生物菌种、菌株的概念第十章中药的抗微生物作用(2学时)第一节常用中药(及其复方)的抗微生物作用(0.5学时)1.清热解毒药及其复方的抗微生物作用2.中草药对病毒传染性疾病的抑制作用第二节中药的抗菌成分和作用机制(0.5学时)1.中药的抗菌成分2.中药的抗菌作用机制第三节中药抗菌试验方法及其影响因素(1学时)1.中药的体外抗菌试验2.影响抗菌试验的因素3.中药的体内治疗试验本章重点:中药的抗菌作用机制、中药的体外抗菌试验四、参考教材及图书资料(一)教材: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二)参考教材:1.徐孝华主编.普通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2.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3.沈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李阜棣,胡正嘉.《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5.章育正,吕乃群著.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项一萍著.免疫学与微生物学问题解答.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7.查永喜主编.微生物学与基础免疫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大纲主撰人:马忠友大纲审核人:吴萍
本文标题:微生物学理论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7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