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IPCC报告--重要术语
气候狭义上,气候通常被定义为天气的平均状况,或更严格地表述为,在某个一时期内对相关量的均值和变率作出的统计描述,而一个时期的长度从几个月至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年不等。通常求各变量平均值的时期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30年期。这些相关量一般指地表变量,如温度、降水和风。更广义上,气候就是气候系统的状态,包括统计上的描述。在本报告的各章节中也使用了不同的平均期,如:20年期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状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能够通过其特性的平均值和/或变率的变化予以判别(如:运用统计检验),气候变化将在延伸期内持续,通常为几十年或更长时期。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自然内部过程或外部强迫,或是由于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中持续的人为变化。注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条将气候变化定义为“在可比时期内所观测到的在自然气候变率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归因于人类活动改变全球大气成分所导致的气候变化”。因此,UNFCCC对可归因于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成分后的气候变化与可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作出了明确的区分。另见气候变率气候突变气候系统的非线性可导致气候突变,有时称之为快速气候变化、突发事件或甚至称之为意外事件。突发这个术语通常指这些事件的时间尺度快于产生强迫作用的典型时间尺度。然而,并非所有的气候突变需受到外部强迫。已提到的一些可能的突发事件包括温盐环流的大规模重组、冰川的快速消融、多年冻土层的大规模融化或土壤呼吸作用增加导致碳循环变化加快。其它事件也许确实无法预料,这些事件是由于某个非线性系统的强烈、快速变化的强迫作用所引起的。气候-碳循环耦合未来由大气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将影响全球碳循环。全球碳循环的变化将反过来影响大气中驻留的人为温室气体的比例,因此影响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导致进一步的气候变化。这种反馈被称作气候-碳循环耦合。第一代含碳循环耦合过程的模式显示全球变暖将增加驻留在大气中的人为CO2的比例。。气候反馈气候系统中各种物理过程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机制。当一个初始物理过程触发了另一个过程中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反过来又对初始过程产生影响,这样的相互作用被称为气候反馈。正反馈增强最初的物理过程,负反馈则使之减弱。气候模式气候系统的数值表述,它是建立在气候系统各部分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的基础上,以解释已知的全部或部分特性。气候预测气候预测或气候预报是试图对未来的实际气候演变作出估算,例如:季、年际的或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演变。由于气候系统的未来演变或许对初始条件高度敏感,因此实质上这类预测通常是概率性的。另见气候预估;气候情景。气候敏感性在IPCC报告中,平衡态气候敏感性是指在大气中CO2浓度当量加倍之后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年平均值的平衡变化。由于计算的限制,气候模式中平衡态气候敏感性通常通过运行一个与混合层海洋模式相耦合的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估算,因为平衡态气候敏感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大气过程所决定。可以运行具有动力学海洋的有效模式达到平衡态。瞬变气候响应是指按20年以上周期进行平均的,以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加倍时间为中心所得到的全球地表温度的变化,即:用全球耦合气候模式进行试验,二氧化碳化合物每年增加1%,在第70年的增加量。该方法用来衡量地表温度响应温室气体强迫的强度和速度。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自身(由于相同的气体)和云散射的热红外辐射。大气辐射朝所有方向散射,包括向地球表面的散射。温室气体将热量俘获在地表―对流层系统内。这称为“温室效应”。对流层中的热红外辐射与其散射高度上的大气温度强烈耦合。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为-19ºC的高度,并通过射入的净太阳辐射达到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保持在高得多的平均为+14ºC的温度上。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红外辐射浊度上升,从而导致有效辐射从温度较低但位势较高的高度上射入太空。这就形成了一种辐射强迫,因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即所谓的增强的温室效应。温室气体(GHG)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自然或人为产生的的气体成分,它们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发出的热红外辐射光谱内特定波长的辐射。该特性导致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此外,大气中还有许多完全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如《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涉及的卤烃和其它含氯和含溴的物质。除CO2、N2O和CH4外,《京都议定书》将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化碳(PFC)定为温室气体。大气环绕地球的空气包层。干燥的大气几乎完全由氮(占体积混合比的78.1%)和氧(占体积混合比的20.9%)组成,还包括一些微量气体,如氩(占体积混合比的0.93%)、氦、对辐射有影响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占体积混合比的0.035%)和臭氧。此外,大气还包括作为温室气体的水汽(水汽量变化很大,典型的体积混合比为1%)。大气还包括云和气溶胶。气溶胶空气中固态或液态颗粒物的聚集体,通常大小在0.01μm至10μm之间,能在大气中驻留至少几个小时。气溶胶分为自然源或人为源。气溶胶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对气候产生影响:通过散射和吸收辐射产生直接影响;在云的形成中作为云凝结核或改变云的光学性质和生命期而产生间接影响。、二氧化碳(CO2)一种可以自然生成的气体,也是从化石碳沉积物中提炼的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和煤)和生物质燃烧后、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和其它工业流程产生的次生产物。它是影响地球辐射平衡的主要人为温室气体。它是测量其它温室气体的基准参照气体,其全球变暖潜势指数为1。二氧化碳(CO2)肥化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增加导致植物生长加快。由于依赖于光合作用机制,某些种类的植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更敏感。碳循环用于描述大气、海洋、陆地生物圈和岩石圈中碳流动(各种形式的碳,如二氧化碳)的术语。汇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其前体物质的任何过程、活动或机制。臭氧(O3)含三个氧原子的氧(O3),臭氧是一种气态的大气成份。在对流层中,臭氧既能自然产生,也能在人类活动中通过气体光化学反应产生。对流层臭氧是一种温室气体。在平流层中,通过太阳紫外线辐射与氧分子(O2)相互作用产生。平流层臭氧对于平流层辐射平衡具有决定性作用。其浓度在臭氧层达到最高值。辐射吸收、散射和放射电磁辐射可以多种形式与物质相互作用,无论以某种气体(如大气中的气体)的原子和分子形式,还是以颗粒、固体或液态形式(如气溶胶)。物质本身根据其成分和温度放射出辐射。辐射可被物质吸收,而被吸收的能量可发生转换或重新放射。最终,由于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辐射会偏离其原始路径(散射)。辐射强迫辐射强迫是由于气候变化的某个外部驱动因子的变化,如:二氧化碳浓度或太阳辐射量的变化等造成对流层顶净辐照度(向上辐射与向下辐射的差,单位用Wm-2表示)发生变化。用固定在未受扰动值上的所有对流层特性计算辐射强迫;若受到扰动,则在平流层温度重新调整到辐射动力平衡之后再进行计算。在不考虑平流层温度变化的情况下,辐射强迫被称为瞬时强迫。在本报告中,辐射强迫被进一步定义为相对于1750年的变化,除非另有说明,辐射强迫是指一个全球年平均值。外部强迫外部强迫是指在气候系统之外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强迫因素。火山喷发、太阳变化和人为改变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变化都属于外部强迫。太阳辐射太阳射出的电磁波辐射。也称为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有其特定的波长(光谱)范围,它是由太阳温度所决定的,在可见波长中达到最高值。另见热红外辐射,太阳总辐照度。对流层大气的最低层,在中纬度地区,从地面至海拔约10公里高处(高纬度为9公里,热带地区平均为16公里),云和天气现象均发生于其中。对流层内,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能量平衡在气候系统内总入射能量和总外逸能量之间的平衡。如果此差是正值,则出现变暖;如果差是负值,则出现变冷。全球长期平均能量收支差一定为零。由于基本上气候系统所获得的所有能量均来自太阳,能量收支差为零则意味着太阳辐射总入射量一定等于被反射的太阳辐射量与气候系统外逸的热红外辐射量之和。总辐射平衡的扰动称为辐射强迫,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反照率太阳辐射被某个表面或物体所反射的比率,常以百分率表示。雪覆盖的表面具有高反照率;土壤的反照率由高到低不等;植被表面和海洋的反照率低。地球行星反照率主要因不同的云、冰、雪、植被叶面积和地表覆盖状况变化而异。人为的起因于人类的或由人类产生的。人为排放与人类有关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前体物以及气溶胶的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牲畜、施肥等。干旱干旱一般是“长期缺乏或明显缺少降水”,“由于降水不足引起的一些活动或某些群体缺水”,或者是“由于缺少降水,异常干燥的天气持续,足以造成严重水分失衡的时期”(Heim,2002)。干旱有不同的定义。农业干旱指在土壤最上层1米左右(作物根部区)水分不足影响了作物的生长;气象干旱主要指长期降水不足;水文干旱与低于正常值的流量、湖泊和地下水位有关。久旱指持续时间长并且普遍的干旱,比一般干旱持续时间长得多,通常为十年或更长时间。干旱地区降雨量少的陆地区域,所谓‘少’,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极端天气事件极端天气事件是一种在特定地区和时间(一年内)的罕见事件。“罕见”的定义有多种,但极端天气事件的罕见程度一般相当于观测到的概率密度函数小于第10个或第90个百分位点。按照定义,在绝对意义上,极端天气特征因地区不同而异。单一的极端事件不能简单地直接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因为总是有一个有限的几率:极端事件可能会自然发生。当一种型态的极端天气持续一定的时间,如某个季节,它可归类于一个极端气候事件,特别是如果该事件产生一个平均极值或总极值(如:某个季节的干旱或暴雨)。水圈气候系统的一部分,它由海洋、河流、淡水湖、地下水等地上流体和地下水组成。水分循环在该循环中水分从海洋和陆地表面蒸发,作为水汽被带入地球大气环流,凝结成云,又以雨或雪的形式落下,被树木和植被截获,在地表产生径流,渗入土壤,补充地下水,流入河流中,最终流入海洋,又从海洋再次蒸发(AMS,2000)。涉及水分循环的各类系统通常被称作水文系统。蒸腾地球表面蒸发过程和植被蒸腾的综合过程。季风季风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随季节逆转的海面风和相关降水,它是大陆尺度的陆地和与其毗邻的海洋之间的热量差造成的。季风降雨主要发生在夏季的陆地光合作用绿色植物、藻类和一些细菌从空气(或水中的碳酸盐)吸收二氧化碳而产生碳水化合物的过程。有几种光合作用的途径,分别对大气中CO2浓度产生不同的响应。另见二氧化碳肥化作用。敏感性敏感性是指某个系统受气候变率或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包括不利的和有利的影响。影响也许是直接的(如:农作物因响应平均温度、温度范围或温度变率而减产)或是间接的(如:由于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洪水频率增加所造成的破坏)。适应为降低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对实际的或预计的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而提出的倡议和采取的措施。存在各种类型的适应,如:提前适应和被动适应、私人适应和公共适应、自治适应和有计划地适应。例如:加高河堤或海堤、用耐温和抗热性强的植物取代对温度敏感的植物等。生物多样性各种空间尺度(从基因到整个生物群系)上所有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总体多样性生物燃料用有机物质制造的燃料或植物生产的燃油。生物燃料的例子包括:酒精、造纸流程产生的黑液、木材和豆油。生物量给定面积或体积中有生命的生物的质量总和;近期死亡的植物部分可按死亡生物量计入。生物质的量用干重表示,或用能源、碳或氮含量表示。生态系统一个由多种相互作用的生物及其自然环境组成的系统。称之为生态系统的边界存在某种任意性,这取决于关注或研究的重点。因此,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小至很小的空间尺度,大到整个地球。生物圈(陆地和海洋)地球系统的一部分,由大气、陆地(陆地生物圈)或海洋(海洋生物圈)中的所有生态系统和有生命的生物构成,包括反演出已死亡的生物物质,如:枯枝、土壤有机物和海洋腐质。土地利用和土地利
本文标题:IPCC报告--重要术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794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