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M型生态土壤稳定剂应用技术规程
江江苏苏省省工工程程建建设设推推荐荐性性技技术术规规程程MM型型生生态态土土壤壤稳稳定定剂剂应应用用技技术术规规程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applicationofM-typedecotypicsoilstabilizer前言为了统一M型生态土壤稳定剂应用城镇道路基层和底基层的设计与施工,保证道路基层和底基层的工程质量,主编单位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相关科研成果和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与符号;3.混合料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4.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结构设计;5.施工;6.验收。本规程由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负责管理。有关规程条文的疑问可咨询南京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93号金陵世纪花园4楼,网址:,邮编:210036)。各单位在实施本规程过程中,如有意见与建议,请反馈至江苏省建设标准站(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287号银城广场辅楼4楼,邮编:210036)。主编单位:南京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南京柏安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主编人员:郭苏杰郑宁胡保东董文量徐翔杜兆金顾健张菁翟军殷路唐荪棽目次1总则2术语与符号3混合料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3.1M型稳定剂3.2水泥、石灰3.3土3.4水3.5配合比设计4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结构设计5施工5.1场拌法5.2厂拌法6验收6.1一般规定6.2质量检验标准本规程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1总则1.0.1为统一M型生态土壤稳定剂应用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的设计与施工,保证应用土壤稳定剂的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的工程质量,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适用,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城镇道路应用M型生态土壤稳定剂的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的设计、施工及验收。1.0.3M型生态土壤稳定剂应用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的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与符号2.0.1M型生态土壤稳定剂一类通过电化学原理,改善和提高道路底基层和基层技术性能的土壤稳定材料。2.0.2混合料由适量土壤稳定剂与土、水泥或石灰按一定比例配合,在最佳含水量下拌合均匀而成的混合材料。3混合料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3.1M型稳定剂3.1.1M型稳定剂分为A剂和B剂两种,均为液体。3.1.2M型稳定剂的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土壤固化剂》CJ/T3073的规定。3.2水泥、石灰3.2.1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应用。宜采用初凝时间不小于3h、终凝时间不小于6h的32.5级或42.5级的缓凝水泥。采用散装水泥,在水泥进场入罐时,要停放七天,安定性合格后才能使用;夏季高温作业时,水泥入罐温度不能高于50oC,否则,应采用降温措施。3.2.2M型稳定剂应用路面基层和底基层,不得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及受潮变质过期的水泥,水泥经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3.2.3石灰生石灰粉应符合《建筑生石灰》JC/T479的规定,消石灰粉应符合《建筑消石灰粉》JC/T481的规定。3.3土3.3.1宜选用细粒土。采用PH值在6.5~7.5之间,塑性指数在11~17的亚粘土、粘土。3.3.2土中石料的最大粒径:基层,不应大于30mm;底基层,不应大于40mm。3.3.3基层和底基层用土,土中石料的压碎值不应大于40%。3.3.4土中有机质含量(重量比)不宜超过10%。3.3.5土的检测方法应符合《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的规定。3.4水3.4.1水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宜使用饮用水及不含油类等杂质的清洁中性水,PH值宜为6~8。3.5配合比设计3.5.1一般规定3.5.1.1应根据土的种类和性质,通过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试验,选取最佳配合比。3.5.1.2混合料的配合比应采用重量比。3.5.1.3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根据混合料强度标准确定。3.5.1.4混合料试验方法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E51的规定进行。3.5.2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3.5.2.1混合料宜按下列比例进行配制。1路面基层1)使用M型土壤稳定剂时a.采用水泥类混合料,水泥占干土重量为3%~6%;A剂和B剂用量各占干土重量为0.35%~1%;b.采用石灰类混合料,石灰占干土重量为6%~10%;A剂和B剂用量各占干土重量为0.35%~1%;c.采用水泥和石灰类混合料,水泥占干土重量为2%~4%;石灰占干土重量为5%~7%;A剂和B剂用量各占干土重量为0.25%~1%。2路面底基层1)使用M型土壤稳定剂时a.采用水泥类混合料,水泥占干土重量为2%~3%;A剂和B剂用量各占干土重量为0.35%~1%;b.采用石灰类混合料,石灰占干土重量为5%~7%;A剂和B剂用量各占干土重量为0.35%~1%;c.采用水泥和石灰类混合料,水泥占干土重量为1%~3%;石灰占干土重量为5%~7%;A剂和B剂用量各占干土重量为0.25%~1%。3.5.2.2掺M型稳定剂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应通过击实实验确定。3.5.2.3掺M型稳定剂混合材料7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3.5.2.4抗压强度的测试试件应在20±2℃的条件下保湿养护6d,再浸水1d,取出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并取不少于6个试件的平均值。掺M型稳定剂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应符合《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E51的相关规定。3.5.2.5施工现场实际采用的水泥用量、石灰用量或土壤稳定剂用量应高于室内试验确定用量:使用M型稳定剂时,水泥应增加干土重量的0.5%~1%;石灰应增加干土重量的1%~2%;M型稳定剂应增加干土重量的0.05%~0.1%;其中厂拌法采用低值,场拌法采用高值。4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结构设计4.0.1M型稳定剂应用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结构的设计应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的有关规定。4.0.2采用M型稳定剂应用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以确定选用的路面结构方案。4.0.3M型稳定剂应用路面基层和底基层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2)混合料材料应均匀一致;3)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强度要求。4.0.4应用M型稳定剂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材料的回弹模量、弯拉强度等设计参数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行测定。4.0.5应用M型稳定剂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结构具有半刚性的特性,其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5cm。4.0.6沥青面层与应用M型稳定剂路面基层和底基层层间结合应紧密牢固。4.0.7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的基层、底基层均可采用水泥、石灰混合料类掺M型土壤稳定剂的稳定细粒土混合料。5施工5.0.1施工方法分为场拌法和厂拌法两种,一般应优先采用厂拌法施工。在满足工程施工环保、文明,以及现场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场拌法。5.1场拌法5.1.1应用M型稳定剂路面基层和底基层采用场拌法进行施工时,其工艺流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放样;2整平基土;3摆放、摊铺水泥或石灰;4拌和;5喷洒配制好的M型土壤稳定剂水溶液;6湿拌;7基层和底基层整型;8碾压。5.1.2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路面底基层或旧路面层或土基上应重新布设中线。直线段每15~20m的长度内宜设标桩,平曲线段每10~15m宜设标桩,并在两侧路肩边缘外每0.3m~0.5m的长度内宜设标桩。2在两侧标桩上应设标记,并应进行高程测量,标出固化层边缘的设计高度。3当利用旧路面或土基时,其上的乱石杂物应清除;利用取土场的土时,不应含乱石、杂草等有机腐殖物。4检测土中的含水量,宜符合M型土壤稳定剂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的要求,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土采取处理措施。湿拌法宜大于最佳含水量的1%~2%。5应根据道路的长度、宽度、基层厚度、预定的干密度及水泥、石灰和M型土壤稳定剂的配合比,计算水泥、石灰与M型土壤稳定剂的用量。6根据M型土壤稳定剂路面基层或底基层的厚度和预定的干密度及水泥、石灰的用量,计算每包水泥、石灰的摊铺面积。再根据M型土壤稳定剂路面基层或底基层的宽度应确定摆放水泥、石灰的行数、间距和用量。5.1.3场拌法M型土壤稳定剂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松土的摊铺1)应事先通过试验确定土的松铺厚度。松铺厚度应等于压实厚度乘以松铺系数,每层不得大于30cm。2)松土摊铺应在使用M型土壤稳定剂的前一天进行。摊铺长度应根据从路面基层混合料拌和开始至碾压成型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确定。当使用水泥时,其摊铺、拌和及碾压成型每道工序应在水泥初凝时间之前完成;3)在摊铺过程中,应将草根、树根清除,并将超粒径的土块颗粒粉碎或清除,且应摊铺整平。2水泥或石灰的摆放和摊铺1)在摆放水泥或石灰之前,应检测土的含水量;2)按本规程第5.1.2条第6款的要求,计算摆放水泥或石灰的间距;3)摊铺水泥或石灰时,每袋摊铺面积应相等,其厚度应均匀。3混合料的拌和1)当采用拌和机时,根据施工基层或底基层厚度的要求,应确定拌和深度,由两侧拌向中心,并达到固化底层。每次拌和应有重叠和翻透,并不得漏拌,不切割下层,且混合料拌和颜色应一致;2)当受现场条件限制,采用传统机械方法作业时,应将混合料拌和均匀、翻透。其拌和不宜少于三遍,且达到拌和颜色一致;3)当基层拌和时,应对底基层表面进行拉毛处理,其深度宜为1cm。4M型土壤稳定剂水溶液的喷洒1)喷洒M型土壤稳定剂水溶液前,应测定混合料的含水量,并应按比最佳含水量大1%~2%的水量,配制M型土壤稳定剂水溶液;2)应用M型土壤稳定剂水溶液的90%直接掺入混合料中拌和,其余10%的水溶液应在碾压成型后喷洒封层;3)直接掺入混合料中的M型土壤稳定剂水溶液分两次喷洒,首次先喷洒50%,用机械拌和不得少于两遍,再喷洒40%拌和两遍,达到拌和颜色一致为止;4)喷洒M型土壤稳定剂水溶液,宜采用压力式洒水车或喷管式洒水车,中途不得停车;5)喷洒M型土壤稳定剂水溶液时,喷洒应均匀、不遗漏;6)在上述工序完成后,应进行湿拌使M型土壤稳定剂水溶液在混合料中分布均匀。拌和机械应紧跟在洒水车后进行拌和,当在纵坡大于2%的路段上拌和时,应配合紧密,以减少水分流失。5整型1)混合料拌和均匀后,用平地机进行整型。在直线段,平地机应由两侧向路中心刮平;在平曲线段,平地机应由内侧向外侧刮平;2)应采用轮胎压路机初压一遍,再用平地机整型;3)当采用人工整型时,应先将混合料铺平,用路拱板进行初步整型,经机械初压1~2遍后进行二次整型;4)整型过程中,车辆不得通行;人工配合消除粗、细料的离析。6碾压、成型1)整型后的M型土壤稳定剂混合料基层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当表层含水量不足时,应洒水再进行碾压;2)应根据路宽、压路机轮距的不同,制定碾压方案;3)应先用120kN及以上的三轮压路机碾压一遍,再用重型轮胎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直线段应由两侧路边缘向路中心进行碾压;平曲线段应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边缘进行碾压。碾压时重叠部分应为1/2轮宽,后轮应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并重复碾压不得少于4遍。碾压成型的M型土壤稳定剂结构层表面应无明显轮迹,其压实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城市快速路及城市主干路:基层为97%;底基层为95%;b.城市次干路及支路:基层为95%;底基层为93%;4)压路机的碾压速度,第1遍和第2遍的碾压速度应为1.5~1.7km/h,以后碾压速度宜为2.0~2.5km/h;5)碾压过程中,当出现“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应及时进行清除换填处理;6)碾压结束前,应采用平地机最后一次整型,路拱和超高应符合设计要求。终平应仔细进行,并应将局部高出部分刮除;对局部低洼之处,应换填至标高;7)碾压完成后,应及时进行M型土壤稳定剂水溶液封层施工。7接缝处理在碾压过程中应对施工接缝处进行处理。施工接缝处,应搭接拌和。第一段拌和后,留出5~8m不进行碾压,在第二段施工时再将前段余留的未碾压段添加水泥或石灰、M型土壤稳定剂重新拌和,与第二段相连一起碾压。末端缝(即工作缝)和“调头”处的处理按《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本文标题:M型生态土壤稳定剂应用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836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