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LTE介绍系统集成测试部LTE的历史背景LTE的主要技术指标LTE物理层的关键技术LTE物理层的传输方案总结2目录LTE的历史背景LTE的主要技术指标LTE物理层的关键技术LTE物理层的传输方案总结3目录GSM的巨大成功“得陇望蜀”。人们希望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移动通信服务。3G的无线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在知识产权的制肘、应对市场挑战(WiMax)和满足用户需求等领域,还是有很多局限。用户的需求、市场的挑战和IPR的制肘共同推动了3GPP在4G出现之前加速制定新的空中接口和无线接入网标准。LTE(3.9G)应运而生。4LTE的产生背景5无线通信标准的演进6HSPA为支持高速业务引入的技术7HSPA的局限性3GPPLTE是一个高数据速率、低时延和基于全分组的移动通信系统,具体目标包括:频谱带宽可配置提高小区边缘传输速率高的频谱利用率低传输迟延支持多媒体广播及多播业务全分组的包交换与现有移动通信系统共存8LTE的演进目标9LTE标准化进展目前世界主要运营商Vodafone、NTT、AT&T、Verizon都已经决定采用LTE技术;WiMAX正逐步扩大影响;CDMA2000/UME的阵营进一步缩小。商用测试WorkItemStudyItemLTE2008年2月中国移动宣布测试LTE3GPPLTE项目启动3GPPLTE第一版本完成2007年10月WiMAX加入3G2007年12月3GPPLTETDD两种模式合并2006年NGMN组织成立WiMAX论坛成立200320042005200620092010200720082011~2014LTE的历史背景LTE的主要技术指标LTE物理层的关键技术LTE的物理层传输方案总结10目录需求及技术指标需求指标条件下行峰值速率100Mb/s,频谱利用率5bps/Hz20MHz上行峰值速率50Mb/s,频谱利用率2.5bps/Hz20MHz用户面延迟(单向)小于5ms空载状态(单用户数据流),小IP包的用户面延迟控制面延迟小于100ms从驻留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转换时间小于50ms从睡眠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迁移时间控制面容量至少支持200个激活用户5Mhz带宽小区用户吞吐量下行链路平均用户吞吐量/Mhz是R6HSDPA的3~4倍上行链路平均用户吞吐量/Mhz是R6HSUPA的2~3倍频谱利用率下行链路频谱效率是R6HSDPA的3~4倍加载网络下行链路频谱效率是R6HSUPA的2~3倍加载网络1112需求指标移动性低移动速率0~15Km/h性能优化支持更高移动速度15~120Km/h的高性能跨蜂窝网络的移动性支持120~350Km/h覆盖和容量在5km小区内,满足上述吞吐量,频谱利用率和移动性目标在30km小区内,轻微降低支持最大小区范围100Km在维持目前的站点配置不变情况下,增加小区边缘速率,改善小区边缘用户性能,提高小区容量。进一步增加的MBMS功能降低终端复杂性,MBMS采用与unicast相同的调制,编码,多用户接入方法及UE带宽同时提供专用语音和MBMS业务;在单独下行载波部署移动电视。13需求指标与3GPPRAT的共存和互操作与相邻信道的GERAN/UTRAN,在相同地理区域共存和共站址具备UTRAN/GERAN功能的E-UTRAN多模终端支持3GPPUTRAN和3GPPGERAN的测量和双向切换。支持与现有3GPP和非3GPP系统(WIMAX,CDMA2000,WLAN)的互操作。E-UTRAN与UTRAN之间的实时业务切换业务中断时间小于300ms网络架构和变迁LTE采用基于分组域的扁平all-IP的网络架构,取消CS(电路交换)域,CS域的业务在PS(包交换)域实现。支持增强的IMS(IP多媒体子系统)14LTE网络结构eNBEPCS1S1X2EUTRANeNB整个TD-LTE系统由核心网(EPC)、基站(eNodeB)和用户设备(UE)3部分组成。其中,EPC(EvolvedPacketCore)负责核心网部分,EPC信令处理部分称MME,数据处理部分称为SAEGateway(S-GW);eNodeB负责接入网部分,也称E-UTRAN;UE指用户终端设备。如上图,eNodeB与EPC通过S1接口连接;eNodeB之间通过X2接口连接;eNodeB与UE通过Uu接口连接。和UMTS相比,由于NodeB和RNC融合为网元eNodeB,所以TD-LTE少了Iub接口。X2接口类似于Iur接口,S1接口类似于Iu接口,但有较大简化。eNB的功能包括:RRM功能;IP头压缩及用户数据流加密;UE附着时的MME选择;寻呼信息的调度传输;广播信息的调度传输;以及设置和提供eNB的测量等。MME的功能包括:寻呼消息发送;安全控制;Idle态的移动性管理;SAE承载管理;以及NAS信令的加密及完整性保护等。S-GW的功能包括:数据的路由和传输,以及用户面数据的加密。15LTE网络结构16S1接口的协议结构SCTPIPDatalinklayerS1-APPhysicallayerRadioNetworkLayerTransportNetworkLayerControlPlaneRadioNetworkLayerUDPIPDatalinklayerPhysicallayerTransportNetworkLayerGTP-UUserPlaneS1-MMES1-UUserPlanePDUsS1接口物理层协议(TS36.411)S1接口信令传输协议(TS36.412)S1接口应用协议(TS36.413)S1接口数据传输协议(TS36.414)17S1接口的规范18X2接口的协议结构X2-APTransportNetworkLayerUserTransportNetworkPlaneControlPlaneUserPlaneTransportUserNetworkPlaneRadioNetworkLayerGTP-UUDPIPDatalinklayerPhysicallayerUserPlanePDUsSCTPIPDatalinklayerPhysicallayerX2接口物理层协议(TS36.421)X2接口信令传输协议(TS36.422)X2接口应用协议(TS36.423)X2接口数据传输协议(TS36.424)19X2接口的规范20Uu接口控制平面NASRRCPDCPRLCMACPHYRRCPDCPRLCMACPHYNASeNBUEMME21Uu接口用户平面PDCPRLCMACPHYPDCPRLCMACPHYeNBUELTE的历史背景LTE的主要技术指标LTE物理层的关键技术移动传播环境LTE的物理层传输方案总结22目录无线通信成为富有挑战性又能引起研究人员兴趣的课题。衰落现象:大尺度衰落、小尺度衰落干扰:上行链路干扰、下行链路干扰、小区间干扰核心问题:在无线环境恶劣、频谱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设计通信系统实现多用户、高速度、高质量的数据传输。23无线通信核心问题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反射:电磁波在不同性质介质的交界处,会有一部分发生反射。绕射: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的无线路径被尖利的边缘阻挡时会发生绕射。散射:电磁波照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会发生散射。24反射绕射散射25无线信道的衰落当移动台运动的距离与小区尺寸相当时,会出现通常与频率无关的大尺度衰落。由随距离而变化的信号路径损耗和由建筑物、山脉等大型障碍物的阴影造成的。大尺度衰落通常与基站规划之类的问题关系密切。26大尺度衰落小尺度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设备接收端采用时域均衡技术,其复杂度和传输速率有关,成指数递增。时间选择性衰落空间选择性衰落27小尺度衰落多径传播用功率时延谱(PDP)表征无线信道的多径特性。1/2cdWT28DirectWave010229多径衰落30频率选择性衰落多普勒频移(时变性)t1时刻t2时刻t3时刻t1时刻t2时刻t3时刻t1时刻t2时刻t3时刻mcvffc14cmTf31静止运动多普勒频移相干时间多普勒功率谱表征无线信道的时变特征32多普勒频移33空间选择性(MIMO)极化方向,角度扩展(功率角度谱),到达或离开角,相干距离表征空间相关性。LTE的历史背景LTE的主要技术指标LTE物理层的关键技术OFDM,MIMO技术LTE物理层的传输方案LTE的网络架构总结34目录多址接入方案下行OFDMA上行SC-FDMA下行MIMO技术小区搜索技术&同步技术上行随机接入&上行同步控制链路自适应技术HARQ技术功率控制35LTE系统物理层关键技术多载波技术—OFDM高传输速率要求大带宽,面临无线信道的频率选择性问题。传统解决方案:GSM中的时域均衡技术,CDMA系统中的RAKE接收。随着带宽增大以上方案的复杂度将变得难以接受。OFDM将高速的符号流分解为多路并行的低速符号流,在多个子载波上并行传输。支持大带宽,带宽配置灵活,实现简单,频域均衡算法简单。36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基本原理:把高速的数据流串/并转换为多个低速的数据流,在多个子载波上进行传输,并行子载波上的符号周期变长,从而降低多径时延的影响,减少码间干扰OFDM的数据速率与子载波的数量有关,增加子载波数目就能提高数据的传送速率。OFDM的子载波互相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以相互重叠,从而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同时也提高了频谱利用率。通过采用循环前缀作为保护间隔,无线的OFDM系统中几乎可以完全消除码间干扰。OFDM可以利用IDFT/DFT实现调制和解调,易于DSP实现。37OFDM技术多天线技术-MIMOMIMO:在发送和接收端同时使用多天线。MIMO系统可利用丰富的散射径,在不增加系统带宽的前提下,大幅度改善系统性能(提高速率或可靠性)。MIMO系统信道容量的增长与天线数目大致成线性关系。38MIMO(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基本原理:MIMO信道从理论上相对于SISO信道可以成倍的增加信道容量,而且不额外增加频谱和功率资源。而真正实现潜在的MIMO容量,需要相应的信号处理技术,这些信号处理技术统称为MIMO技术。MIMO技术包括空间复用技术和空间分级技术。空间复用技术可以大大的提高系统的吞吐量,BLAST算法空间分集技术则是提高信道的可靠性,降低BER,空时编码39MIMO技术MIMO+OFDMMIMO技术能提高传输的可靠性或提高系统容量。OFDM技术较容易支持大带宽,实现简单,频谱利用率高,均衡简单。MIMO-OFDM技术,可用资源丰富:空域,频域,时域,功率。实现相对简单(可对每个载波分别频域均衡,简化了频率选择性MIMO的均衡算法)40子载波数目时,承载的数据为,四个载波独立的波形和迭加后的信号41OFDM信号的时域特点4N(1,1,1,1)d00.10.20.30.40.50.60.70.80.91-4-3-2-10123442OFDM信号的频谱结构43MIMO+OFDM峰均比(PAPR)原因:OFDM信号在时域是多个子载波信号的叠加LTE上行采用SC-FDMA传输方案符号间干扰(ISI)原因1:无线信道多径(通过CP解决)原因2:符号同步偏差(通过帧定时同步解决)子载波间干扰(ICI)原因1:无线信道的时变性设计合理的子载波间隔,多普勒分集技术原因2:设备的频率偏差:载波频率偏差&采样频率偏差载波同步,采样同步(晶振同源时,联合同步)44OFDM的关键问题OFDM中GP×GP(空等的方式)用于OFDM系统的效果消除了OFDM的符号间干扰导致了每OFDM符号内部的子载波间干扰!保护时间FFT积分时间子载波1延迟的子载波2OFDM符号周期子载波2对子载波1的干扰部分45OFDM符号的循环前缀结构46CP的产生保护时间F
本文标题:LTE知识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86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