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草食动物疾病防治技术教学课件兔病毒性出血症(兔瘟)(RHD)概述兔病毒性出血症(RHD)俗称“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以传染性极强、呼吸系统出血、肝坏死、实质器官水肿、瘀血及出血性变化为特征。病原其病原为兔出血症病毒(RabbitHemorrhagicDiseaseVirus,RHDV),是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兔病毒属(Lagovirus)的成员。抵抗力病毒对脂溶剂(乙醚、氯仿和脱氧胆碱盐)具有抵抗力;PH3时失去活性,pH4~5时稳定;50℃30分钟灭活。可被1%氢氧化钠灭活。0.4%甲醛在40℃或37℃条件下能够杀死全部病毒,但仍能保持病毒的免疫原性。传染源传染源主要是从疫区引进的病兔或带毒兔,发病无季节性,传播十分迅速,若急性暴发,在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病兔死亡。传播途径通过多种媒介如饲料、排泄物、分泌物、兔毛收购等,经消化道、呼吸道、交配及伤口感染而发病。易感动物乳兔及3月龄内仔兔一般不感染;青年兔、成年兔,不分品种、用途和性别均有感染性,尤以长毛兔最敏感。本病发病率达90%以上,病死率达76%~100%。北方在每年的3~10月份发生较多,多呈急性暴发和流行性,传播迅速,流行面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症状潜伏期1~3d,开始几只呈急性死亡,以后数量迅速增多,1周左右达高峰,大多数病兔表现为急性型症状。病兔表现为突然发热、呼吸急促,呈急性出血性败血症病变和迅速死亡。根据临床症状分3种类型。即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症状最急性型:多无明显临床症状,病兔体温升高到41℃,突然死亡,少数病兔死前抽搐、乱跳、尖叫,数分钟内死亡。鼻孔流出泡沫状红色液体或鲜血。症状急性型:健康兔感染后24~36小时,体温升高到41℃左右。病兔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不喜动、呼吸急促、心跳快、出现症状后约6~24小时死亡,死前表现短时间极度兴奋、挣扎、狂奔、啃咬兔笼、尖叫抽搐。部分病免鼻腔中有血性分泌物。倒地四肢划动,头颈后仰,四肢强直,惨叫几声而死。症状慢性型:一般发生在流行的后期,表现为一过性热反应,有些可能较明显,如食欲不振、精神委顿、消瘦。随病程的延长,病免可能死亡。一般认为病程较长,超过5天以上的病兔,则逐渐恢复正常。血清学反应阳性,对再次感染具有抵抗力。病理变化病理特征为出血性败血症状。呼吸系统病变明显,鼻腔、喉头、气管黏膜高度充血及散在点状出血,其腔内有血样泡沫和液体,人称“红气管”,具有特征性。全肺出血,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出血点从针尖大、绿豆大到全肺弥漫性出血不等,称“花斑肺”。病理变化肝瘀血肿大,质脆易碎,有散在出血点,肝小叶间质增宽,表面有淡黄色或灰白色条纹,有散在出血点。脾、肾肿大。诊断据流行病学特点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化,一般不难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检查和血清学鉴定。诊断电镜检查:将新鲜病兔尸体或采病死兔肝、脾、肾和淋巴结等材料制成10%悬液,应用超声波处理,经差速离心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后,制备电镜标本,用2%磷钨酸染色,电镜观察。若检出本病毒,可初步确诊。诊断HA试验:将病料匀浆,取上清液,在微量板上体积2倍稀释,加入1%人O型红细胞。于37℃作用60min,若凝集,则证明有病毒存在。诊断HI试验:用已知抗兔出血症病毒血清,检查病料中的未知病毒。在96孔V型微量滴定板上加被检病料(肝组织悬液),做2倍稀释,然后加抗血清,摇匀,再加入1%人O型红细胞悬液,于4℃作用30min观察结果。凡被已知抗血清抑制血凝者,证明本病毒存在,为阳性。诊断动物试验:采取病死兔的肝、脾或肺,制成1:5~1:10悬液,经双抗处理,接种2~3只兔。若发病死亡,自然病例的症状和病变相同,即可做出诊断。防治措施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坚持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加强检疫与隔离。(2)深埋病兔,对兔笼、用具进行彻底消毒。(3)用兔瘟组织灭活苗,对家兔进行免疫接种,40日龄进行第一次接种,间隔20~30天第二次接种,间隔2~3个月再第三次接种,兔疫期可达6个月,以后每隔4个月接种一次。防治措施治疗:(1)发病后划定疫区,隔离病兔。病死兔一律深埋或销毁,用具消毒。(2)疫区和受威胁区可用兔瘟灭活苗进行紧急接种。(3)发病初期的兔肌注高免血清或阳性血清。待病情稳定后,再注射兔瘟组织灭活苗。防治措施治疗:(4)病兔静脉或腹腔注射20%葡萄糖盐水10~20ml,庆大霉素4万单位,并肌注板蓝根注射液2ml及维生素C注射液2ml,也有一定效果。(5)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黄芪等份混合后粉碎成细末(兔瘟散),连用5~7天。也可拌料喂食防治措施定期免疫,即断奶兔可进行兔瘟疫苗预防性接种,每只兔注射1毫升,每隔2~3月注射1次。定期消毒,常用消毒剂为抗毒威、百毒杀、火碱、甲醛等。为防止扩散,对死兔进行深埋或焚烧,用具彻底消毒。谢谢!
本文标题:9兔病毒性出血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94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