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63班段考后生物教案
1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态因素教学目的1.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2.理解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3.理解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4.理解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教学重点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2.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教学难点1.互利共生和寄生的区别。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演示下列现象):①给过敏性鼻炎患者闻花香,患者会怎样?(会立即打喷嚏)②将水洒在含羞草的叶片上,叶片会怎样?(立即合拢)③将蚂蚁放在三角烧瓶中加热,蚂蚁会怎样?(随着温度的升高,蚂蚁活动加剧直至死亡。)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因此,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展示课题及生态因素的概念、种类)(一)生态因素概述: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1.非生物因素(1)光(2)温度(3)水2.生物因素(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①种内互助②种内斗争(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②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有利,一方有害。③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2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片(与课本内容基本一致),并回答下列问题:(展示)①光对植物、动物的形态、生理、分布有什么影响?找出片中的实例。②温度对植物、动物的形态,生理,分布有什么影响?用片中的实例说明。③水对动物,植物的形态,生理、分布有什么影响?找出片中的实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板书内容。并提问:①除光、温度和水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属于非生物因素?(答:空气、土壤……)②影响公鸡打鸣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答:光。)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这些生物,既有同种的,也有不同种的。因此就形成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在屏幕上打出种内、种间关系的概念及种类,并简述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用抢答的方式,判断出所播放的画面是那一种关系。)(注:a.滚动播放,直至全部找出。b.播放的画面包括种内、种间关系,以便于区分,如可将狼与羊、兔子与草、雌螳螂在交配后吃掉雄螳螂的画面组成一组播放。c.采用小组计分制。)提问:①在片中,海葵与寄居蟹的关系属互利共生,蛔虫与人的关系是寄生。虽然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它们是有区别的,你能说出它们的不同吗?(答:略。)②为什么作物播种或栽培不能过密?(答:略。)(二)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显示板书)例如片中看到的海葵,除与寄居蟹有关系外,还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因素有关,如水温、食物、天敌等,受着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关键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问:对海葵来说,上述生态因素中哪一个是关键因素?(答:寄居蟹)总之,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重播本堂课板书内容,作为本节课的小结。3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目的1.了解种群的特征。2.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3.了解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4.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结构。教学重点1.种群的特征。2.种群数量的变化。3.生物群落的概念。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方法讲述,谈话与讨论相结合。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在生产实践中,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草原的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牛羊,经济效益才最好;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虾,才能既获得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中怎样控制害虫的数量,才能获得大丰收。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研究生物的群体单位——种群和生物群落。一、种群(一)概念: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第七章学过的种群概念。提问:什么是种群?(回答: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练习: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2.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3.世界上的全部鸟。4.一片农田的全部东亚飞蝗。(回答:2和4是种群。)讲述: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二)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提问:实际研究中,不可能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如何测定某物种的种群密度呢?(回答: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估计整个种群的密度。)讲述:对了,这就是常用的取样调查法。要测定某地的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4样调查法,实习3介绍的就是这种方法。(2)测定:取样调查法。①植物:取样方法②动物:标志重捕法要测定某地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就是在被调查的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公式是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提问:经过测定,我国某地的野驴,平均每100km2不足两头,而同一地区的灰仓鼠,平均每100km2有数十万只。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回答: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提问:在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夏天种群密度较高,秋未则降低。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回答: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小结: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即:(3)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讲述:种群密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我们继续研究种群的其他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2)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提问: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何?(回答: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投影片:我国人口数量变化曲线)讨论:长期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很快,主要原因是什么?(结论:出生率高,死亡率低是导致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讨论: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措施?(结论:在死亡率低的前提下,只能控制人口出生率。)(在此可批判马尔萨斯反动的人口论观点。)小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讲述:与出生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3.年龄组成(1)概念:(2)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一般分为三个年龄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提问:按年龄组成可分为几种类型?(回答:1.幼年多、老年少,2.幼年少、老年多,3.比例适中。)(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提问:幼年多、老年少,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是什么?5(回答:种群密度会逐渐增大。)提问:幼年少。老年多,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回答:种群密度会逐渐减小。)提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回答:种群密度会保持稳定。)小结:种群的年龄组成可用于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按变化趋势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讲述:与出生率有关的另一个种群特征是种群的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4.性别比例(1)概念:(2)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比例失调——种群密度减少提问: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对种群密度有什么影响?(回答: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就会下降,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讲述:生产上常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小结: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讲述:种群除了以上所讲的特征外,还有迁人和迁出等特征。总结:综上所述,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3课时)一.知识结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特征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种群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和生物群落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二.教学目的1.种群的特征(B:识记)2.种群数量的变化(C:理解)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C:理解)4.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结构(B:识记)6三.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种群的特征(2)种群数量的变化(3)生物群落的概念2.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的变化四.教学过程(一)种群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2.个体特征:出生、性别、年龄、死亡(二)种群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2)特点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3)标志重捕法——取样调查法第一次捕获39只→标志后放生,一段时间后标志:15只第二次重捕34只未标志19只则种群的数量为N:39=34:15N=88只2.出生率和死亡率(1)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2)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3)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3.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三种类型: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3)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4.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类型常见动物雌雄相当高等动物雌多于雄人工控制的种群思考: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5只,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30只,标志的10只,该种鼠的种群数量应为()A.120只B.100只C.75只D.30只7雄多于雌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3)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密度;5.特征间的关系三)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数量的饿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理想条件):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2)图解:3)种群数量:Nt=N0λt(4)变化规律:种群数量往往会呈现指数式增长;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实际环境中的增长曲线)(1)条件:有限的生活环境中(2)图解:3)种群的K值:指种群数量为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4)变化规律: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增长率下降,当种群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以K值表示)时,种群将停止生长,有时会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例题:下是1个鼠群迁入1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A.EF段了B.DE段C.BD段D.BC段精析:本题考查对种群数量增长规律的理解。图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争夺食物等生活资源的斗争加剧,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时,种内斗争最剧烈,成为限制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答案选A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凡是影响种群的出
本文标题:63班段考后生物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95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