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7.2013新SNA练习册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练习册参考答案编者:赵新民信息管理教研室2013年8月8日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一)单项选择题l、C;2、A;3、D;4、C;5、B;6、A;7、B;8、D;9、C;10、A;11、B;l2、C;13、C;14、B;15、D;16、A;17、D;18、C;19、A;20、C;2l、A;22、C;23、D;24、C。(二)多项选择题:l、ABCDE;2、ABCDE;3、ABCE;4、ABCD;5、ABE;6、BCD;7、ACDE;8、AC;9、ABCD;10、ABCDE(三)名词解释1、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2、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它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3、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领土内具体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4、经济领土是指由一国政府控制的领土、领海、领空和具有捕捞与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还包括在国外的领土飞地,即驻外使领馆用地,但不包括国外驻该国的使领馆用地。5、经济利益中心是指常驻机构单位在该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它建筑物等,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般以一年为准)。6、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而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7、经济流量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交化的价值数量,包括生产、分配和再分配、变换、流通、使用,以及资产和负债、物量和物价的变化的价值量。经济存量是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状况的价值量。8、要素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营余确定的价格形式。9、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的构成因素确定的价格形式。10、生产者价格是指生产者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包括要素价格和单位产出的生产税净额。11、购买者价格是指购买者购买单位产品应支付的市场价格。12、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和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四)简答题1、答:(1)从总体上说,目的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监测、分析、比较,为制定和分析政策及宏观调控管理服务。(2)从内容上说,是揭示运行系统的主要经济功能及相互联系。(3)从方法上说,是通过一系列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实现对运行系统的描述。(4)从发展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将是国家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答:(1)分类体系建立在经济主体和交易分类的基础上。(2)国民经济产业(行业)部门分类和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是经济主体分类。(3)生产领域中的分类是为反映产业结构、总供给结构及生产率计算和经济结构分析服务的。(4)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中的机构部门分类,主要为分析收入分配结构服务。(5)在最终使用领域,消费按政府和居民消费目的分类,是为分析政府职能作用和居民消费行为及结构服务的;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主要反映金融市场的各种结构和联系。对非金融资产的分类,主要是为投资品需求结构和资本生产率或技术进步分析服务的。3、答:(1)在生产阶段,用GDP来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最终成果。(2)在收入分配阶段,用国民原始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反映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的总量特征。(3)在最终使用阶段,各种消费构成总量指标反映消费需求;储蓄作为积累领域的主要资金来源,向资本形成和金融市场分流。因此,可以用金融投资和负债、固定资本形成、库存投资以及其它非金融资产购买净额等指标来体现最终产品使用状况。4、答:(1)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2)一国常住机构单位所生产的全部增加值总量,与经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后的国民原始收入或国民可支配收入总量相等。(3)初次分配、再分配会改变机构单位之间的收入比例关系,但并不改变其价值总量。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一)单项选择题l、A;2、B;3、B;4、B;5、C;6、B;7、A;8、C;9、D;10、C;11、C;l2、B;13、C;14、A;l5、D;16、A;17、D;18、B;19、B;2O、A;2l、C;22、D;23、C;24、B;25、C。(二)多项选择题1、ABCDE;2、ACDE;3、ABD;4、BCD;5、ACDE;6、ABE;7、ABC;8、BC;9、ABCD;10、ABCDE;11、CE;l2、ABD;13、ACE:14、ACDE;l5、ABD。(三)名词解释1、货物指的是物质产品,也即有形的商品,例如粮食、面粉、煤炭、机器等有形商品。服务是指无形的商品,并且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情况它不能被储存。2、生产是指生产者利用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消耗,创造出新的货物和服务的过程。3、市场产出是指以盈利为目的并在市场上实现的生产产出,其特点是由市场供求决定规模和价格。4、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5、中间消耗是指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6、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扣除生产补贴后的余额。7、营业盈余是指一定时期内机构单位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8、总消费是核算期内机构单位为满足个人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对货物和服务最终消费的支出合计。它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居民消费,即居民在核算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另一是社会公共消费,即政府最终消费支出总计。总投资是机构单位在核算期内对固定资产和库存的投资支出总计,包括固定资产形成和库存增加两部分。9、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10、部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指某部门增加值增量古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比重,它是研究产业结构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用公式表示为: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该部门增加值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四)简答题1、答:SNA的生产是指经过劳动和物质资料的投入,形成货物与服务产出的活动过程。生产所包括的范围亦即生产货物和服务这两类活动的范围。具体包括在核算期生产者生产的供出售的全部货物、生产者自产自用的货物和生产者为外单位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服务。2、答:货物和服务各自的特点表现在:(1)货物是有形商品,服务是无形商品:(2)货物被生产出来后,在末被消费以前可以储存,而服务则不能被储存;(3)货物的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发生的。3、答:机构单位总产出核算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对生产要素最初投入的价值核算,即对地租、工资、利息、利润等的核算;(2)对货物与服务的中间消耗的价值核算,即对固定资产的消耗和中间产品消耗的核算;(3)对生产税净额的价值核算,即对生产税减生产补贴的核算。4、答:用“工厂法”计算工业总产出,应遵循以下原则:(1)必须是单位内工业生产活动成果,单位内非工业生产活动如建筑、农业等成果不能计入;(2)必须是本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成果,即本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和工业性作业,非本期的成果不能计入;(3)必须是单位内工业生产的最终成果,即本期内在单位内不再进行加工的最终产品,单位内不允许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5、答: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在核算中间消耗时,要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主要包括:(1)小型工具。一般是价值低于200元的工具都被视为中间消耗;(2)固定资产的普通保养与修理属于中间消耗;(3)将核算中不能以有经济意义的方法估价和核定折旧率的研究与开发支出视为中间消耗。6、答,生产账户是账户序列的第一账户,它的设置在于通过账户形式反映生产过程及其结果的总量特征。其一般形式如下:表2-1生产账户单位:亿元使用来源中间消耗总产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合计合计它概括地表现了生产核算的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生产法和分配法或收入法,生产账户的右方为来源,其内容只包括总产出一项。账户的左方为使用,列示了中间消耗和增加值。其中,增加值又分列了按收入法计算所包括的四项内容。生产总量账户既反映生产的过程,又反映生产的结果。它的作用表现为:(1)生产所形成的收入被结转到后续账户中,将对其它账户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例如,由于平衡项目既可按总额计算,又可按净额计算,这样,在其后的账户中与增加值有关的平衡项如营业盈余,混合收入、初次分配收入余额也按总额和净额计算。(2)利用生产总量账户提供的指标,可以反映投入产出关系,研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反映生产的结构。生产总量账户能够提供国民经济的分类性资料,从而为国民生产的结构性分析提供了条件,如产出结构,投入结构等。此外,生产总量账户的指标还可用于研究总供给和总需求以及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税收政策。7、答: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从生产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国内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就是各部门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由诸生产要素的收入构成的,也就是各部门生产要素收入即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相加之和。从使用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最终产品是被用于同期全社会的最终使用:积累和消费。8、答: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生产的重要尺度,它在衡量经济活动净成果方面有着其它指标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虽然为人们提供了福利的绝大部分,是影响社会福利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国民净福利并非十全十美,用它作为国民净福利指标至少有以下不足:(1)国内生产总值只衡量了经济活动的直接成果,但远非经济福利的全部。因为经济福利还会包含一些间接成果,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等,但这些间接活动成果都不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体现出来,所以国内生产总值的范围小于经济福利的范围。(2)国内生产总值并未包括给人们带来福利的全部产品和服务。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生产范围,家务劳动提供的服务以及其它一些非市场性的活动成果并未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范围之内,而这些活动的成果在增进社会福利方面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国内生产总值还会夸大社会福利。国内生产总值只核算经济活动的直接成果,并不考虑生产所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等负效应,而环境污染恰恰会降低社会福利。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社会的非科学性和非准确性。(五)计算题1、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单位:亿元使用金额来源金额一、总产出一、总支出25663二、中间投入14239二、中间使用14239三、国内生产总值三、国内生产总值114241、固定资产消耗11931、总消费73362、劳动者报酬2、总投资43103、生产税净额(1)固定资产形式4、营业盈余(2)库存增加3、出口4、进口5、统计误差2、(l)GDP(生产法)=∑各部分增加值=150+400+120+160+140+160+330=1460(亿元)(2)GDP(收入法)=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700+(200-120)+400+280=1460(亿元)(3)GDP(支出法)=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1000+640+(220-400)=1460(亿元)3、(1)国内生产总值=914(亿元)(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914-96=818(亿元)4、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均为500亿元5、本年度工业总产出=当年销售收入+当年库存变化+当年来料加工收入=25+[(10-16)+0+(11-8)]+5=27(万元)6、农业总产出=粮食总产出+其余农产品总产出+林产品总产出+森林培植费+畜产品总产出+畜牧存栏期初期末差额=103*1300+8.7+3+6+6+(17-15)=133925.7(万元)7、(1)中间消
本文标题:7.2013新SNA练习册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962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