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7高中生心理疲劳现状及其干预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成果]《高中生心理疲劳现状及其干预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奉化中学吴伟强陈文成摘要:心理疲劳是学生在高强度学习后表现出的一种主观上的疲劳感,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心理亚健康的一类表现。本课题以探索学生心理疲劳现象和干预该现象为目标,进行心理干预模式的开发与干预模式的应用。研究确定了学生心理疲劳的四个基础行为指标,实时监控与预测学生的疲劳动态。研究开发出一套四阶段的过程性干预模式,以“团体层面——个体层面——学校层面”三个层面为隐线,以“疲劳预防期——初步干预期——干预的巩固期——深化治疗期”四个阶段为显线,交叉进行干预。经过各项活动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倦怠情绪减弱,情绪更加稳定,心理负担减轻不少。关键词:心理疲劳;心理干预一、研究缘起心理疲劳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心理疲劳的经历或感受。心理疲劳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学习与工作效率的降低,而长期的心理疲劳影响心理健康,使人心境压抑、精疲力竭,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状。这其中,中学生的心理疲劳现却越来越受到社会特别是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我国普遍重视学生减负与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这与学生的心理疲劳极大相关。首先,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而逐渐减轻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但学生的心理负担却在显著地加重,而心理疲劳的程度就可作为学生心理负担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次,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而心理亚健康的症状核心就是“心累”,即心理疲劳,所以关注学生的心理亚健康就必须重视心理疲劳的研究。相关调查表明,20%以上的中学生存在心理疲劳,心理疲劳在高中生群体中相当普遍,甚至部分已达到严重标准。长期的心理疲劳对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效率造成消极作用,影响学生的自信与自尊。所以,研究学生的心理疲劳有其较强的现实需要。二、研究现状课题组对近年来涉及心理疲劳的相关文献整理如下:1.学生心理疲劳的测评工具研究经典的有Chalder(1993),Bentall(1993),McNair(1992),Schwartz,J.E(1993)等编制的项目不等的自评问卷。这些自评问卷都报告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国内,经过搜索只发现高春霞(2006)通过调查编制了包含40个项目的高三学生心理疲劳问卷。该问卷的项目经过探索性因子探索,包含认知状态、情绪体验、身体状况、神经感觉、生活态度与全身倦怠6个因子。高春霞的40项目的问卷虽然经过科学的统计检验,保证了信效度,但被试仅仅局限于高三学生。2.学生心理疲劳的干预研究从大量文献看,涉及学生心理疲劳干预主要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节。教师方面的策略主要是其要在新课程标准下,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屏弃单一的教学方法;家长方面的策略主要是降低对学生的主观成绩期望值,合理安排学生的膳食与睡眠;学生方面的策略主要是学会有效率的学习与科学用脑,及时发泄情绪等。但这些文献主要基于理论。缺乏实践干预模式探索,干预策略仅停留于表面,干预效果无法评估。我们发现,今后有关学生心理疲劳的研究将集中于下述几个方向:首先,学生心理疲劳的维度与内涵的界定。这方面可通过文献综述与实地调查取样,结合深度访谈,定性地探究学生心理疲劳的多层次表现。其次,根据定性探索的结果,开发适合我国学生的心理疲劳现状的测评工具,量化学生心理疲劳的强度。再次,构建影响学生心理疲劳的整和模型,提高其外部的解释力,特别要将学生个人内部的动机,个性特征等因素纳入解释方程。最后,可实验性地探索降低学生心理疲劳强度的,可操作的教育心理策略,评估疲劳的恢复程度,为基础教育教学提供心理保障。(三)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能够充分明确心理疲劳的内涵,准确测量心理疲劳的发生程度与影响因素,并及时找到系统干预学生心理疲劳的途径与方法并应用,切实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为现行的“轻负高效”的宏观机制提供心理学方面的支持。其中,系统性干预模式的开发与应用是本研究的核心目标。(四)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其中,3、4点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通过访谈与文献研究,揭示学生心理疲劳的内涵;2.编制学生心理疲劳量表,测量心理疲劳程度与影响因子;3.开发系统的干预模式,模式涉及的内容包括团体层面,个体层面,学生社团活动,讲座,团体授课,个案辅导等立体系统。4.实践应用系统干预方法的应用,并在区域内进行成果推广。(五)研究方法1.个案访谈法:课题组选取奉化中学高中一年级至三年级若干名学生进行随机深度访谈,根据访谈结果整理材料,进一步探索学生心理疲劳的内涵;2.文献检索法:将在电子图书室进行网络电子中外文献搜索,结合访谈,探索心理疲劳的定性表现,为以下的测量研究与行动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3.心理测验法:通过系统抽样与科学的数据整理分析,编制心理疲劳量表,进而测量被试的心理疲劳程度、诱发原因与其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与形成机制;4.行动研究法:结合文献与我校实际情况,对奉化中学的学生的心理疲劳进行综合、系统的干预。等干预模式初具成效时,再将经验对全校、全县推广。三、研究过程(一)构建学生心理疲劳框架通过这部分的研究得到:学生的心理疲劳分为由生理疲劳引起的心理疲劳与其他因素引起的心理疲劳两大类。前一类疲劳是由学生的过度学习后的机体疲劳引起。学习负荷长时间高强度,超过学生机体能承受的范围,造成了学生生理疲劳进而伴随“心累”的感觉。后一类疲劳主要由生理疲劳以外的其它因素造成。这些因素包含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压力、社会支持度等。故而,我们认为:学生心理疲劳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量,是长期伴随学生的可预测现象。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心理疲劳的四个主要的表现分别是:情绪波动、学习效率低下、厌学体验感强和生理性感受差。由上述结果,我们构建了学生心理疲劳的框架。高中生心理疲劳体系生理疲劳引起的心理疲劳非生理疲劳引起的心理疲劳厌学体验严重生理的主观感受差情绪不良学习效率下降(二)编制学生心理疲劳量表在心理疲劳四因子的理论框架维度基础上,我们尝试编制了中学生心理疲劳量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经过开放式问卷调研、初步量表的编制、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项目修订、专家鉴定等工作程序,确定包含了20道题目的测验问卷。经过测量检验,总量表信度达0.82,NFI,CFI、RMSEA及χ2/df等结构效度拟合指标也都显示良好。这表明:这份中学生心理疲劳量表的理论维度结构合理,项目真实可信,基本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可作为评估学生心理压力水平的有效测量工具。(三)实证调研学生心理疲劳课题组先采用典型访谈与群体抽样调研法,对宁波市3257名高中生为调查样本进行心理疲劳调查,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疲劳的程度与个体差异性。调查显示:学生心理疲劳症状最明显的是“睡眠状况不佳”、“对考试感到焦虑”与“听课效率降低”三类。所调研学生的心理疲劳平均分为57.77,标准差为15.94。偏度为0.55,峰度为0.38,最大值为98,最小值为25。71.9%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心理疲劳的症状。通过后续精确的方差分析,来自农村的、选修理科的、男学生的疲劳症状比较明显。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导致学生心理疲倦的诱因涉及三方面:首先是自身主观感受的压力太大,心理矛盾冲突大;其次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存在缺陷,效率太差;最后是学生自己不够自信,性格有缺陷,无法与他人和谐交流。学生的心理疲劳社会行为具有周期性,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恢复或积聚加重。调查与个案显示,这些压力与疲劳的化解因素主要是学生自身对学习的认识,加强个性修炼等个人的内在资源。在疲劳的某个周期内,学生心理疲劳的发生机制是外界压力导致心理疲劳,而同时受到自身资源的调节,最后影响身心健康。(四)开发“1234”过程性的心理教育干预模式课题组结合本校自身的德育资源,开发了一套校本“1234”干预模式,希望通过该干预模式缓解学生的心理疲劳程度,提高学生学习情绪和效率(模式图如下):这里的“1234”即指该干预模式体现出一个目标,两个原则,三个层面,四个阶段。“1”指一个目标,即为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增进身心健康。“2”指两个原则:(1)实操性,每个阶段的每一个策略设计都有较为详细的操作程序;(2)灵活性,由于心理疲劳的原因较多,个体和团体间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故干预时将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的实施较灵活。“3”指模式开发的措施涉及三个层面,即学校层面、学生团体层面、个体层面。“4”表示指心理疲劳的干预根据学生疲劳的程度分为四个阶段,即预防期、初步干预期、巩固期与深化治疗期。该“1234”干预模式的特征是系统性、完整性、有效性、交叉性、过程性和推广性的结合。根据这个模式,课题组进行了几年的实践探索。实施的具体措施见第五阶段。(五)实施校本心理疲劳干预在这一阶段的行动研究中,本课题组在近几年中充分利用了学校的相关人力物力资源,通过各个部门的通力协调与合作,形成了四阶段的干预特色,并在教育实践中将其进行充分的检验。每个阶段的干预具有不同的特色,涉及的干预对象也有不同,干预效果也不一样,干预的措施也各有侧重。1.心理疲劳的预防阶段这一阶段的干预措施包含德育宣传、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预警。干预的对象是全体学生。(1)德育宣传。我们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各种途径的德育宣传,预防心理疲劳的发生几率。德育的宣传包括学校层面和班级层面。在学校层面,我们和校长室和相关德育部门合作,为师生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提高其健康知识和技能水平,促进教育师生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的行为习惯。学校本着提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高雅、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如“校园文明礼仪之星”的评选、演讲比赛、硬笔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极大地丰预防阶段初步干预阶段巩固阶段疲劳消除学生心理层面他人主观判断深化治疗阶段德育宣传知识普及心理预警课程设置同伴互助社团活动专家讲座团体辅导个案筛选心情日记教师培训个案治疗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创设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怀、相互理解的人际环境。在班级层面,我们和班主任老师不断沟通,希望他们在班集体建设中做到以下几点:(1)建设和谐的班风,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使每个学生精神振作、身心愉悦;(2)班主任需要注意对语言的使用,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3)建立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合作意识;(4)建立班级对学生个体多样化的评价体制。(2)心理知识普及。我们利用校园的媒体,如心理报纸、校园心理网络、国旗下讲话等,宣传一些心理健康、情绪健康的知识,做好心理疲劳的预防工作。其中,《心灵驿站》的定期编印是这阶段的常规工作。这份心理报纸的内容涉及许多心理方面的知识,供学生与家长、班主任参阅,反响良好。另外,校园网络也为心理知识的宣传提供了平台。通过网络,心理教师和学生进行在线互动,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心理疲劳问题。同时,国旗下讲话也是学校心理知识宣传的重要途径,涉及的内容较广,如心理知识、健康知识、人格健康知识等。通过这些主题讲话,学生的心情轻松不少。(3)心理预警。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预警制度的建设。预警制度的建设分为搭桥和摸底两个阶段。①搭桥:设置班级心理委员。我们通过对心理委员的设立和培训,架起了一座心理教师和班级的桥梁。心理委员和班主任在平时对学生进行观察,一旦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较大变化,出现异常现象,就及时和心理教师联系。平时,心理委员也会根据培训的要求对班内的学生进行同伴辅导。②摸底:进行心理测量。在个体层面,我们通过电子档案建设,选取部分测试量表进行测量,筛选出具有心理疲劳的个体,建立学生心理库,给出指导建议,进行个案预约,预防心理疲劳的加剧。对于这些疲劳的学生,我们也及时和班主任联系,因地制宜,从侧面帮助他们缓解压力。2.心理疲劳的初步干预阶段这一阶段的干预措施包含课程设置、同伴互助和撰写心理日记和教师心理培训。这一阶段的干预对象和前一阶段有所不同,他们是通过心理疲劳测验和班主任老师推荐的学生,特点是:(1)心理疲劳测验分数较高;(2)学习精神状态差,
本文标题:7高中生心理疲劳现状及其干预的研究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974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