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89A9生产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参考答案
机插水稻高产形成规律与精确栽培技术1、机插秧高产规律与指标。高产形成规律(1)以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产出足够的群体总颖花量,并保持正常的结实率与粒重,形成高产结构。(2)以合理增加中期物质生长量为重点,提高后期生长量与最终生物学产量。群体颖花量及其充实是以群体物质生产与积累为基础的。以适量的前期物质生产为基础,着重提高生育中期与后期的物质生产积累量,是机插稻高产群体物质生产积累的显著特点。这也是机插秧苗小、发苗分蘖迟等基础特性所决定的。(3)以合理的茎蘖动态与LAI动态,增加群体中后期的物质生产能力。高产群体前、中期叶量增加较多,最大LAI数值大,抽穗后LAI下降平稳,后期群体光合势大。高产精确定量生育指标(1)亩总颖花量大穗型品种如常优1号、Ⅲ优98等每亩穗数18-20万,总颖花量3200万以上。穗粒兼顾型品种如武粳15、淮稻9号、徐稻3号和扬粳9538等每亩穗数达21-24万,总颖花量3000万左右。穗数型品种如武育粳3号、扬辐粳7号等每亩穗数26-29万,总颖花量2800-3000万。机插稻取得700kg高产的重要原因是穗粒协调,形成了较多的颖花量。而不同穗型品种形成高产所需的总颖花量由于穗型大小带来的差异而有所差异。大穗型品种一般结实率较低,需要较多的颖花量。而穗数型品种结实率较高,总颖花量相对可以少一些,同样可达700kg高产目标(2)群体干物质积累机插稻高产群体适宜干物质积累量,拔节期为每亩200kg左右,抽穗期要达到800kg以上,成熟期总干物质量达1350kg左右,抽穗到成熟积累约550kg左右。(3)LAI动态高产群体叶面积LAI拔节期为4.0-4.5,孕穗期多数在7.5-8.0,有效叶面积率在92%以上。成熟期仍有2.5-3.0。穗数型品种孕穗期LAI和有效LAI一般低于其它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孕穗期LAI可达8。(4)群体茎蘖动态和成穗率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1个叶龄群体够苗。大穗型品种高峰苗一般应控制在适宜穗数的1.4倍左右,穗数型品种控制在适宜穗数的1.5倍左右,以确保在抽穗期达到预期穗数。成穗率一般在70%-80%左右,穗型大的品种要求成穗率高于穗型小的品种。2、机插稻育秧技术。(1)秧龄移栽秧龄与秧苗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水稻植株个体的发育基础,最终影响机插水稻的产量高低。移栽秧龄越大,秧苗素质越差。即20d秧龄处理的秧苗素质最好。18-20d是达到较高秧苗素质,从而获取高产的适宜秧龄。(2)播量机插小苗栽培体制极大地压缩了育苗阶段的生长空间,没有多蘖壮秧利于大面积平衡高产的优势,且因密播带土小苗易造成大田机插每丛(穴)苗数偏多,加剧了大田丛(穴)内竞争,从而因制约个体生产力而抑制了群体生产力。尤其对于杂交水稻更是如此,并还大幅增加了种子成本。因此,通过适当稀播,强化匀播,培育适于机插的壮秧是高产的关键。江苏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常规粳稻高产机插栽培,其种子千粒重为25-28g,每盘用干种子100-120g为宜。3、机插稻大田管理关键技术。(一)壮秧指标与关键育秧技术1、壮秧标准江苏大面积实践表明,在现有插秧机性能与农艺技术体系条件下,机插秧精良壮秧的标准一般为:(1)叶龄3-4叶,秧龄15-20d;(2)常规粳稻育秧要求每平方厘米成苗1.5~3株,杂交稻成苗1~1.5株,苗间整齐。(3)秧苗根系发达,发根数12-16条,单株白根量多;根系盘结牢固,盘根带土厚度2.0~2.5cm,厚薄一致,提起不散,形如毯状。(4)苗高12-18cm,苗基部扁宽,叶片挺立有弹性,叶色翠绿,百株茎叶干重2g以上;(5)无病虫草害;(6)秧苗发根力强,栽后活棵快分蘖早。下图为总结的江苏机插稻(直立或半直立穗型的中、晚粳)中小苗壮秧形态的模式图(图6)。2、关键育秧技术(1)秧龄移栽秧龄与秧苗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水稻植株个体的发育基础,最终影响机插水稻的产量高低。移栽秧龄越大,秧苗素质越差。即20d秧龄处理的秧苗素质最好。18-20d是达到较高秧苗素质,从而获取高产的适宜秧龄。(2)播量机插小苗栽培体制极大地压缩了育苗阶段的生长空间,没有多蘖壮秧利于大面积平衡高产的优势,且因密播带土小苗易造成大田机插每丛(穴)苗数偏多,加剧了大田丛(穴)内竞争,从而因制约个体生产力而抑制了群体生产力。尤其对于杂交水稻更是如此,并还大幅增加了种子成本。因此,通过适当稀播,强化匀播,培育适于机插的壮秧是高产的关键。江苏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常规粳稻高产机插栽培,其种子千粒重为25-28g,每盘用干种子100-120g为宜。(二)大田栽插穴数(穴苗数)的合理定量建立合理的群体起点,以相对较少的基本苗,既可获得预期的适宜穗数,又能同时形成大穗。其中合理的基本苗可通过机插稻基本苗计算公式确定,亩栽插穴数(穴苗数)则应据品种类型确定。(三)精确施肥包括4个方面:(1)按斯坦福(Stanford)方程确定施N量;(2)基蘖肥和穗肥运筹的精确定量;(3)分蘖肥施用;(4)穗肥施用时期的确定。1、施N量的确定(1)斯坦福(Stanford)方程:氮素施用量(kg/667m2)=(目标产量需N量-土壤供氮量)/肥料氮当季利用率;(2)三个参数的确定:①目标产量需N量(kg/667m2)=目标产量×100kg籽粒吸N量/100;②土壤供N量(kg/667m2)=基础地力产量×无N空白区100kg籽粒吸N量/100;③肥料氮当季利用率的确定,应根据正常栽培条件下(氮肥合理运筹)的氮肥利用率而定。这三个主要参数机插稻与手栽稻近似:高产粳稻(700kg左右)百公斤稻谷需氮量约2.1kg,N素当季利用率在40%或更高些,土壤供N量可据当地氮肥空白试验结果来确定。2、基蘖肥和穗肥运筹的精确定量机插小苗基蘖肥:穗肥比例6:4时有利于提高产量,过于前重或后重施氮的处理均不能获得高产。原因是在基蘖肥:穗肥比例6:4时,群体发育相对协调,穗数和穗粒数协同增加,不仅产量最高,而且氮素当季利用率最高(40%以上),是氮肥运筹最佳模式。3、分蘖肥施用由于机插小苗前期根量小,吸收能力弱,同时大田分蘖起步慢而分蘖期又较长,因而机插稻基肥应适当减少,分蘖肥用量应适当增加。从近几年试验结果来看,基肥在基蘖肥中的比例以30%-40%、分蘖肥以60%-70%为宜。同时分蘖肥的施用,要等到秧苗生出较多根系时效果才更好。即要等栽后长出2、3个叶龄时,才有较强的吸N能力。试验表明,移栽后2、3叶龄施分蘖肥效果较好。4.穗肥施用机插稻在无效分蘖期群体叶色落黄的基础上,及早地施好穗肥,对稳苗攻大穗尤其重要。穗肥施用的具体时间和用量要因苗情而定:(1)若叶色正常褪淡,群体生长量适中的群体以倒4叶和倒2叶期,分两次施用最佳;(2)对叶色浅、群体生长量小的可采取倒5叶和倒3叶施,并适当增加用量;(3)若叶色较深不褪淡,群体生长量大的可采用在倒3叶期一次施肥,且穗肥量要适当减少。(四)定量灌溉1、活棵分蘖阶段机插稻栽培以薄水层机插,活棵期应采用湿润灌溉为主,待移栽后长出第二片新叶以后,建立浅水层,并维持到整个有效分蘖期。2、定期早搁田在N-n-1叶龄期,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穗数苗的80%左右(70%-90%)开始断水搁田。早搁、多次搁、适度搁,使土壤沉实、田表裂小缝、土壤不陷脚为宜。3、拔节-成熟期实行定量湿润灌溉即搁田后,每次灌2-3cm深的薄水层,待田水耗至15-20cm丰产沟沟底无水层时,再复灌如上深度的水层,周而复始,直至成熟前七天。江苏“籼改粳”的历程及其进一步发展的探讨1、“籼改粳”优势及其机理(一)粳稻较同期籼稻产量高,且增产潜力巨大1、单季稻区粳稻产量优势显著(以江苏为例)2、双季稻区晚粳稻产量创造历史(二)粳米在品质方面优势较明显由于江苏拥有水稻生产先天优势,昼夜温差较大,灌浆结实期长,有利于较优粳稻稻米品质的形成。从东海的比较试验可以看出,同一稻区同期的籼稻品质要劣于粳稻,粳稻的加工品质要显著优于同期的籼稻,尤其整精米率要极显著高于籼稻。(三)粳稻的市场效益要优于籼稻与籼稻相比,我国粳稻在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东北大米及苏皖粳米在品质和价格上均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同一地区同类型稻作条件下粳稻所用肥、水、药等生产成本稍高,但粳稻在价格上的明显优势加之产量上一般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四)粳稻较籼稻高产的生理生态基础(优势)1、比籼稻适当推迟抽穗结实,延长结实灌浆期与全生育期,增加稻米对温光利用2、粳稻的株型较紧凑,库源较协调,群体籽粒充实度高3、粳稻较籼稻后期具有更高的光合生产能力,能够增加光合物质积累量,最终籽粒产量较高4、粳稻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后期不早衰,功能叶维持时间长,利于稳定高产2、“籼改粳”关键技术。(一)粳稻品种改良(二)江苏不同稻区粳稻品种合理应用与优化布局1、江苏稻麦(小麦)两熟制下水稻品种的种植区域类型及其分布2、江苏稻麦(小麦)两熟制度下水稻品种与栽培体制的配套优化布局(三)粳稻的精确施肥措施1、营养元素平衡2、施肥总量的确定3、肥料运筹的具体定量4、根据当地施肥三大规律与精确栽培技术要素,整合建立本土化精确定量施肥模式,并有机融合在本地高产精确定量栽培体系中(四)病虫害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水稻为中心,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考虑有害生物、有益生物及其环境等多种因子,针对性选用抗病品种,利用合理的农艺方法,实施健身栽培;选择合理茬口、轮作倒茬等措施,减轻或控制有害生物;协调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无害化化学防治等治理措施,并强调化防上对病虫及时预测预报且准确施药,以获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较好统一。(五)机械化与轻简化集成由于依靠提高产品价格来促进稻作发展、提高稻米效益余地越来越小,效益深层次矛盾的解决要靠适度规模经营和降低生产成本。研究并推行轻简栽培技术,实施集约化规模经营,提高水稻生产的机械化等技术水平,可达到省工节本的目的。(六)研究粳稻高产与超高产技术模式引领粳稻发展1、水稻稳定超高产栽培必须实施精确定量栽培2、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实用化3、水稻超高产栽培要不断创新与突破小麦栽培研究进展1、请阐述你对小麦栽培研究进展的认识过去小麦栽培研究工作者主要研究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原理与技术,对产前、产后关注较少。近年来,小麦栽培研究工作者积极开展小麦发展规划的研究,农业部制定了全国小麦品质区划,提出不同类型专用小麦优势生产区域,山东、河南、湖北、江苏等省也制定省级小麦品质区划,为小麦生产规模的决策、优势生产区域的划定等提供依据;在小麦产品综合利用与深度开发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如小麦肤皮的综合利用、麦胚的深加工、小麦营养物质的开发、小麦面粉的复合开发等,为提高小麦综合价值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在小麦产业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扬州大学近几年探索了小麦深加工综合利用新途径—小麦转化生产燃料酒精、联产谷朊粉、生物有机肥技术体系;江苏省作栽站等单位总结提出了“基地(农户)+加工企业”、“基地(农户)+农业部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流通企业+加工企业”和“基地(农户)+中介公司+企业”等四种不同形式的小麦产业化链。2、小麦栽培研究过程中如何引入分子生物学、农业信息学等新兴学科的方法和成果。自由发挥5小麦籽粒品质卫星遥感监测与调控技术1、分析小麦籽粒品质遥感监测的形态与生理基础。干物质积累量是遥感长势监测中最常用的描述作物长势的综合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小麦开花期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及品质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SPAD值是反映作物生长期间的绿度指标,可以直观的反应了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多少,由SPAD值我们可以知道植株的生长状况,SPAD值过低或过高,植株营养积累不足或过剩,会影响生殖生长,阻碍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开花期SPAD值与籽粒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性相关,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性正相关,表明采用开花期SPAD值可预测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开花期氮素积累量是籽粒粗蛋白产量的基础,开花期氮素积累量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开花期绿叶氮素积累量、植株
本文标题:89A9生产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979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