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九章工程方案9—1第九章工程方案9.1路线起、终点9.1.1起点宁丹公路一期养护改善工程的终点为大周路、宁丹路平交,本次改造选择大周路平交为起点。9.1.2终点宁丹公路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段已改造完毕,本次改造终点选择与已建成的江宁段相接,位于雨花区与江宁区的分界处。9.2路线方案9.2.1主要控制点1、韩府山庄韩府山庄位于大周路平交以南、宁丹公路西侧,为大型居民居住地,延伸约250m,离宁丹路路基边缘约20m。2、将军山余脉老宁丹公路从将军山余脉两座小山体之间的垭口穿过,左右山体最高处标高分别为51.8m、48.8m,路面标高约40m。3、原有道路老路为二级公路标准,局部平纵面线形指标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除此以外的路段应考虑如何加以利用。9.2.2选线原则本项目路段较短,并处于已改建一级公路的中间部位,同时存在韩府山庄、将军山余脉垭口等因素的控制,因此,总体路线方案没有大范围的选择空间。本次选线侧第九章工程方案9—2重于在既有道路基础上如何选择合理的加宽方式,以达到充分利用老路、减少征地拆迁的目的。9.2.3路线方案路线起于宁丹公路一期养护改善工程的终点—大周路平交,沿老路从韩府山庄和钟山驾校间穿过,经上断石村向南,止于雨花台区、江宁区交界处,路线基本沿老路单侧或双侧拓宽,全长3.81km。主要控制点有:项目起点、原有道路、韩府山庄等居民区与工厂、项目终点。9.3路线平纵线形设计9.3.1平面线形设计平面线形设计以1/5000地形图为基础进行,结合路基加宽方式,同时考虑大周路平交等控制因素,灵活地运用直线、曲线等线形要素,尽可能采用较高的平面线形指标,并力求平面线形指标间的均衡。同时在平面线形设计时,综合考虑了纵断面线形设计,力求平纵面组合的立体线形的顺畅、连续。平面线形设计概况见表9-1。表9-1路线平面技术指标表指标项目设计结果路线全长(km)3.81045路线增长系数1.03平曲线占路线总长(%)70.622最小平曲线半径(m)1000最大直线长度(m)424.298平均每公里转点(个)1.8379.3.2纵断面线形设计本项目地处城市发展区,纵断面线形设计综合考虑了老路补强层厚度、城市发展区竖向标高等因素。纵断面线形设计概况见表9-2。第九章工程方案9—3表9-2路线纵断面技术指标表指标项目设计结果竖曲线总长度(m)1668.71每公里变坡次数(个)2.973最大坡度(%)2.36最小凸曲线半径(m)5000最小凹曲线半径(m)7000最小坡长(m)110.459.4路基工程9.4.1路基标准横断面本项目路基横断面各部位尺寸为:2×3m绿化带+2×4m行人、非机动车混合车道+2×2m侧分带+2×0.5m右侧路缘带+2-(1×3.5m+2×3.75m)机动车道+2×0.5m左侧路缘带+3m中央分隔带,具体见图9-1。图9-1标准横断面布置图9.4.2一般路基设计路基填筑前先清除地表15cm耕植土和松散土。低填路段(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进行超挖,随后进行原地面碾压,压实度90%;如清表后地面潮湿,则向下翻挖20cm,掺5%石灰处治并碾压,压实度≥90%;然后填筑路基底部40cm5%石灰土,第一层20cm压实度≥93%,第二层第九章工程方案9—420cm压实度≥94%,第二层位于上路堤范围时压实度≥96%;路基中部石灰处治土掺灰量按总体积50%掺5%石灰控制,下路堤范围压实度≥93%,上路堤范围压实度≥94%;路床采用30cm6%石灰处治土和50cm6%石灰处治土填筑,压实度≥96%。挖方路段下挖至路床顶面以下120cm,随后进行原地面碾压,压实度90%;如清表后地面潮湿,则向下翻挖20cm,掺5%石灰处治并碾压,压实度≥90%,其上填筑2层20cm5%石灰处治土,压实度分别不小于93%,94%,路床掺灰量及压实度同路堤段。水塘路段,清淤后应将原地面挖成宽度≥1m,向内侧倾斜3%的台阶。水塘清淤后回填50cm碎石土,再用5%石灰处治土回填至整平高程。9.4.3路基压实度标准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分层压实。路基压实度要求见表9-3。表9-3路基压实度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上路床0~30≥96下路床30~80≥96上路堤80~150≥94下路堤150≥93注:①表列压实度数值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9.4.4排水工程1、排水设计原则(1)根据现状地形及道路规划,合理利用地下空间。(2)本着运行安全、维修方便、造价经济的原则,力求管道埋深浅,工程投资省,环境效益佳。2、排水设计方案路面排水采用管道排水方式。雨水管采用聚乙烯材料,埋于道路两侧非机动车道下,管径800~1000mm,埋深约2m。上断石村以北雨水管道近期预留至路外,远期与第九章工程方案9—5规划的雨水管相接,排入中心河。上断石村以南雨水管与终点江宁段已建雨水管相接。9.5路面工程9.5.1设计原则路面设计根据本项目的功能、使用要求以及所处地区的气候、水文、土质等自然条件,结合地区高等级公路路面建设经验以及沿线筑路材料的供应情况进行路基、路面综合设计。设计中遵循经济合理、因地制宜、合理选材、安全适用、方便施工和利于养护的原则,进行路面结构方案的多方案技术经济综合比选。9.5.2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设计理论路面设计技术标准:沥青路面采用双轮组单轴轴载100kN为标准荷载,设计年限15年;设计理论:沥青路面结构计算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下的多层弹性连续体系理论为基础,以路表设计弯沉值作为路面整体刚度的设计指标,计算路面结构厚度,并对沥青混凝土面层和半刚性材料的基层、底基层进行层底拉应力的验算。9.5.3路面结构设计计算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和路段预测交通量进行分析计算。本项目2008年建成通车,到2009年该路段平均断面交通量(绝对数)为8324辆/日,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累计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为1.01×107次,属于中等交通,沥青砼路面设计弯沉值为0.238mm。9.5.4路面类型选择从沿线工程地质条件、材料来源、施工特点、投资规模、维修养护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综合分析,沥青砼路面具有行车舒适、噪音小,维修养护方便等优点,本项目拟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第九章工程方案9—69.5.5沥青路面结构方案及其比选1、沥青面层的比选参考工程区域已建的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建设经验,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规定,本工程沥青路面可采用两层式或三层式沥青混凝土面层,三层式沥青混凝土面层强度较大,但造价较高,本项目推荐采用两层式沥青混凝土面层。下面层采用AC-20沥青混凝土。上面层可以采用SMA-13、AC-16以及AC-13等类型的沥青混合料,从以往的工程经验看,AC-13闭水性、耐久性与抗滑性较好;AC-16C是一种抗滑性能较好、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但闭水性稍差;沥青玛蹄脂碎石具有高温稳定,低温抗开裂,耐疲劳性好等优点,在江苏省有所应用,但造价高。经过综合比较,沥青路面的表面层建议采用AC-13。2、沥青路面基层的比选根据本项目的自然地理条件,沿线筑路材料的供应情况以及该地区路面建设经验。沥青路面的基层可以采用二灰碎石和水泥稳定碎石等。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时,造价高于二灰碎石基层,另外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收缩性强,易产生反射裂缝,影响路面结构的整体强度和使用效果,可以通过加设玻纤网等技术措施克服。采用二灰碎石基层,江苏有较多的建设经验,但是从粉煤灰供应情况看,存在一定的不足。经过综合的分析比较,建议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3、沥青路面底基层的比选适于本工程底基层的材料有二灰土、水泥土、水泥石灰稳定土等。水泥稳定土施工要求高,易于裂,造价相对较高,二灰土在项目区域有成功的经验,而且从沿线取土试验资料看,土质大部分为低液限粉土,较适于采用二灰土,故建议采用二灰土底基层。第九章工程方案9—79.5.6推荐路面结构方案表9-4推荐路面结构方案行车道(新建)行车道(老路补强)混合车道4cmAC-13C沥青混凝土4cmAC-13C沥青混凝土4cmAC-13C沥青混凝土6cmAC-20沥青混凝土6cmAC-20沥青混凝土6cmAC-20沥青混凝土沥青下封层沥青下封层沥青下封层34cm水泥稳定碎石30cm水泥稳定碎石20cm水泥稳定碎石20cm二灰土原路面20cm二灰土总厚度:64cm总厚度:40cm总厚度:50cm9.6平面交叉9.6.1设置原则1、平面交叉的型式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功能、直行和转弯交通量、交通组织、交通管理方式以及合理的转弯速度等因素,并结合地形、用地条件而确定。2、在平面交叉选型和设计中,应优先保证主要道路或主要交通流畅通,尽量减少冲突点,缩小冲突区,并分散和分隔冲突区。3、平面交叉的几何设计应结合交通管理方式和有关设施一并考虑。4、平面交叉及其引道应保证安全所需的各种视距。5、相交道路在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路段宜采用直线。当采用曲线时,宜采用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纵断面应力求平缓,并设置符合交叉处立面所需纵坡。6、左转弯曲线采用5~15hkm/行驶速度,右转弯速度为设计速度的50%,相交路面边缘采用复曲线。9.6.2设置情况全线共设置平面交叉15处,平均4处/km,其中与城市次干路交叉仅1处,为K0+052.207与大周路平交。项目路与大周路平交为Y形交叉,交叉角度为47°,进行渠化设计。第九章工程方案9—89.7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9.7.1设计原则1、设计原则按照“保障安全、提供服务、利于管理”的原则,并结合路段特点开展交通工程设计。2、设计等级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一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设计等级为B级,考虑到本项目具有城市道路性质,中间带护栏等个别设施不予设置。9.7.2安全设施1、一般路段中央分隔带不设置护栏,采用植树防眩,防眩高度为1.6~1.8m。全线设置清晰、齐全的标线。按设置部位分为:行车道边缘实线、行车道分界线。里程碑设置于道路前进方向右侧,间距1000m;百米桩设置于道路前进方向右侧,间距100m;公路界碑设置于道路两侧用地范围分界线上,间距200m。2、平交口与城市次干道相交的平交口设置指路标志、分向行驶车道标志及线形诱导标,并根据人流量设置一体式信号灯及人行横道标志;与其他等级道路相交的平交口设置道口标注。通往旅游景点的交叉同时设置旅游区方向标志。平交口范围标线除遵循全线设置方案外,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导向车道线、停止线、人行横道线、导向箭头等。9.7.3服务设施根据客流量大小,沿线双向设置港湾式公共汽车站4处(计2对),设置于韩府山庄小区和将军山风景区。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道路设计速度80hkm/时,车站长度180m。第九章工程方案9—9图9-2公共汽车停靠站平面布置图9.7.4管理设施1、全线道路两侧对称设置照明设施,除交叉口外,间距30m左右。2、起点大周路平交设置信号灯,其它路口由于交通量较小,设置警示灯。3、养护工区宁丹公路未来全线将改造为四/六车道一级公路,并与安徽省省道干线公路相接,道路功能得到提升,交通量继续稳步增长。目前全线未设置养护设施,由于靠近主城区段交通量最大,为满足运营期道路服务要求,在项目起点区域设置养护工区一处。工区占地约10亩,建筑面积约26752m,其中布置停车场、绿化以及配套的给、排水、通讯等设施。房屋建筑力求风格新颖独特、主体突出,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9.8绿化根据中分带、侧分带及绿化带宽度和功能需要,充分体现空间的层次感、图案的几何性及色彩的多样性开展对应的绿化方案设计。在分隔带开口处为保证行车视距、转弯视距,中分带不宜栽植乔木及高灌木。绿化带部位考虑到未来改造为人行道的可能,为节约投资,绿化设计以简捷为原则。在植物物种选择方面应根据植物的类型、气候适应性、土壤适应性、抗病性、抗侵蚀冲刷,易粗放管理等要求选择适宜的物种用于公路上从而达到最佳效果。尽量选用本地的物种,其适应性远远优于引进物种。灌木类型选择以地方常用的、成活率较高的、有一定观赏性的品种为宜。中央分隔带种植的灌木类树种,其球冠直径介于50-100cm之间,高度3
本文标题:9第九章路线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994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