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C反应蛋白在指导抗生素使用中的意义
C反应蛋白在指导抗生素使用中的意义2014-03-19定向点金-检验世界网C–反应蛋白是是人类重要的炎症急性期反应蛋白,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炎症急性时相反应指标,作为预测细菌感染和指导抗生素使用具有重要意义。一、抗生素的使用1.抗生素的使用现状自青霉素被发现以来,人类就进人使用抗生素时代。应用抗生素已成为治疗细菌感染首选药物,使多数细菌感染得到有效地抑制。人们曾乐观地认为征服感染性疾病将成为可能,由于没有有效的鉴别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方法,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出现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同步出现和升高,且日渐突出,成为世界医疗中存在的大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通过对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监测指出,各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我国尤为严重。医院术后应用抗生素和抗菌药物的处方数都明显高于欧美发达国家,抗生素率使用不当率高80%。抗生素应用混乱和滥用后果最明显的就是强耐药菌株的出现导致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药源性疾病日渐增多,到最后出现“超级细菌”,导致无药可治。因此,严格掌握抗生素的治疗指征及疗程显得非常重要。2.抗生素使用管理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被称为“史上最严限止抗生素使用令”,其以安全性、有效性、细菌耐药情况和价格因素4个方面为基本原则,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管理。其中明确规定了不同等级医生的开药权限。严重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将被吊销执业证书。根据《办法》规定,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血常规、尿常规等实验结果,初步判定是细菌性感染的才能够使用抗菌性药物,而缺乏细菌感染的证据以及病毒性感染的病人就不能够使用抗菌性药物。二、C反应蛋白在细菌性感染判断中的应用感染性疾病最常用的实验室依据是血常规,但WBC受很多因素影响,年龄、环境、生理状况、治疗干预等都可以使WBC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医生的正确判断。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是人类重要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循环中的CRP半衰期为19h。人类CRP是由肝脏产生,由五个相同的亚基依靠非共价键形成的环状五聚体,这一特征性结构使其归类于五聚素(一组具有免疫防御特性的钙结合蛋白)家族。CRP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0.068~8,2mg/L).但感染、炎性疾病、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手术创伤及组织坏死等情况下.几小时内迅速升高,并继续急剧上升.住院24~72h可达高峰,超过正常水平的l0倍到百倍,甚至千倍。病变消退后.CRP可迅速下降至正常。检测CRP对于疾病的诊断虽无特异性,但其浓度上升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和组织损伤的灵敏指标,它可以鉴别细菌与非细菌感染,判断组织炎症或损伤的程度。CRP上升速度、幅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情及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为临床抗生素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有效依据。CRP与其他标识物相比,优势在于在血清中相对稳定且具有较长的半衰期(19h),不受进食或是昼夜模式的影响。另外,CRP的检测具有国际标准且经济、灵敏,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及可重复性。目前CRP检测方法主要有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乳胶凝集试验、速率散射法、免疫浊度法和免疫标记测定法等。其中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是目前公认检测效率较高的方法,也是目前检测高敏CRP(hs-CRP)的有效方法。高敏CRP(hs-CRP)不是一种新CRP,而是用一种灵敏度更高的方法对低水平CRP的精确测定。新生儿由于肝细胞发育不成熟并且不能产生某些蛋白质,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尚未建立完全,故比正常人更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也较迟。所以根据患儿的免疫机制特点,即使CRP浓度一个小的升高,也可能指示一种感染状态。而此时高敏CRP就能测出这种微小变化。高敏CRP是区分低水平炎症状态的灵敏指标,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多将新生儿感染的分界值定为2mg/L。在儿科CRP<10mg/L可作为感染疾病的分界值,当病程大于6-12小时,可基本排除细菌感染或细菌已被清除。三、结论由于CRP可在感染早期即可判断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决定是否应用抗生素,同时可作为细菌感染停用抗生素的安全可靠的指标。CRP系列检测可指导抗生素应用、评估其疗效、指导疗程,可有效缩短抗生素疗程、降低抗生素耐药发生率、减少注射抗生素所带来的损伤和抗生素的副作用,并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费用,减少了抗生素滥用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检测CRP浓度水平可作为常见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积极有效的依据,为抗生素和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科学地评估,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本文标题:C反应蛋白在指导抗生素使用中的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07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