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李骋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第五章CT检查技术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一、颅脑CT检查技术与应用(一)平扫1.横断面扫描:应用于颅脑外伤、急性脑出血、脑梗死、脑先天性畸形、脑萎缩、脑积水等疾病,有时需加做增强扫描。2.冠状面扫描:用于垂体瘤、颅底病变、小脑病变以及大脑凸面病变。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1.横断面扫描体位及参数:仰卧位,头先进,下颌内收。最常用扫描基线是听眦线(OML),即眼外眦与外耳孔的连线。层厚与层距5~10mm。扫描范围从枕骨大孔到颅顶,自足侧向头侧扫描。2.冠状面扫描扫描体位与参数:仰卧或俯卧位,头过伸,头先进。仰卧取颌顶位,俯卧取顶颌位(常用),两者均要求使扫描层面与OML垂直。层厚与层距与横断面相同。仰卧示意图俯卧示意图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3.图像后处理观察脑组织结构窗宽80~100HU,窗位35HU观察颅骨结构窗宽1000~1500HU,窗位250~350HU头部CT软组织窗:可见硬膜外出血头部CT骨窗:可见左侧额骨骨折(二)CT增强扫描1.适应证:血管性、感染性及占位性病变,垂体微腺及脑瘤术后随访可直接增强扫描。2.扫描前准备:一般先做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病人或家属签字后,再行增强扫描。3.扫描方法:可横断面或冠状面,确定范围,扫描参数同平扫;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以2.5~3ml/s的速度团注对比剂50~70ml,扫描启动时间可同时进行,也可根据检查的目的和疾病的种类有所延迟。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可应用于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急性脑卒中、脑血管狭窄或血管闭塞性疾病等的诊断,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和确诊率,对于直径5-30mm的动脉瘤显示满意,与DSA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检查创伤小,又可进行全方位观察。(三)脑血管CT成像(CTA)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扫描结束后,可进行MIP、CPR、SSD、VR等多种方式的重组,重组时可以通过裁剪去除骨骼的影响。脑血管CTA图像一般可以清晰显示四级以上脑血管,并可以旋转图像多角度观察,获得多种二维、三维图像。螺距1或1.5mm,层厚1mm,重建间隔0.5mm,矩阵512×512,注射速度3.5~4ml/s,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对比剂80~100ml,注药后15~18s开始螺旋扫描。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三)脑血管CT成像(CTA)(四)脑CT灌注成像(CTP)CTP技术已较成熟地应用于临床许多疾病的诊断与器官功能的评价,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半定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置、范围、程度等,在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肿瘤放化疗疗效的评价方面显示很大的优势。灌注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峰值时间(TTP)表面通透性(PS)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四)脑CT灌注成像(CTP)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50ml碘对比剂、20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通常以大于5.0ml/s,注射开始后5~7秒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扫描,层厚5mm,FOV150mm,共扫描40~50次,然后在后处理工作站利用专用的软件计算出各灌注参数值并可制成彩色功能图。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脑CT灌注成像(CTP)右侧大脑半球脑梗死(箭头)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二、头颈部CT检查技术与应用(一)眼眶1.扫描方向:包括横断面与冠状面扫描。2.适应证: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眼内肿瘤,眼肌肥大,炎性假瘤,血管性疾病及眼外伤、眶内异物等。3.横断面体位与参数:仰卧位,头先进,听眶线与床面垂直,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保持眼球固定不动。扫描范围从眶下壁至眶上壁,层厚2~5mm,行螺旋扫描。1.眼眶横断面扫描左侧眼眶内球后金属异物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2.冠状面扫描适用于病灶位于眼眶上、下壁。先扫描头颅侧位定位像划定扫描线(尽量垂直听眦线)从眶尖或中颅窝扫描至眼睑扫描技术条件及参数与横断面扫描相同。框内血肿软组织窗宽180~240HU,窗位35~40HU;观察骨的窗宽1000~1500HU,窗位350~400HU。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二)耳部1.扫描方法:薄层靶扫描或HRCT;横或冠状面扫描2.适用证:先天性耳畸形、中耳炎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颞骨外伤等3.横断面:仰卧位,从外耳道扫描至岩骨上缘。层厚、层距均为1~2mm,视野25cm,选择高kV、高mA,大矩阵512×512,高分辨力重建算法4.冠状面:仰卧或俯卧,扫描层面平行于下颌骨升支后缘,从外耳道前壁扫描至乙状窦前壁。扫描条件与横断面扫描相同。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二)耳部耳部CT扫描图像后处理应采取高分辨力骨算法。图像显示软组织窗宽为200~300HU,窗位35~40HU;骨窗宽为2000~4000HU,窗位400~600HU。横断面:听小骨冠状面:听小骨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三)鼻和鼻窦1.扫描方向:包括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2.适用证:鼻和鼻窦肿瘤、炎症、外伤等。3.横断面:头先进,仰卧位;头颅侧位像划定扫描范围,基线与硬腭平行,向上连续扫描至额窦。层厚层距3~5mm,视野25cm,矩阵512×512。4.冠状面:头先进,仰卧位或俯卧位;扫描层面与听眦线垂直,范围包括额窦、筛窦、上颌窦、蝶窦和鼻腔;扫描条件与横断面扫描相同。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三)鼻和鼻窦软组织窗宽为240~350HU,窗位30~40HU;骨窗的窗宽为1000~1500HU,窗位为350~400HU。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四)喉部1.扫描方向:多采用横断面扫描,可做冠状位重组。2.适用证:喉部肿瘤,外伤及颈部淋巴结等。3.横断面:头先进,仰卧位;范围从第四颈椎向下至环状软骨下缘1cm。扫描时病人连续发“E”音;管电压120kV,电流170mA,层厚与层距一般为5mm连续扫描,需要重组时层厚为1~2mm螺旋扫描。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四)喉部软组织显示窗宽为300~350HU,窗位为35~40HU;观察喉软骨或颈椎等骨质结构时也可采用骨窗条件,窗宽为1000~1500HU,窗位为300~350HU。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三、胸部CT检查技术与应用(一)常规扫描方法1.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被检者仰卧,头先进,身体置于床面中线,双臂上举,以减少肩部组织及双上肢产生的线束硬化伪影。扫描范围一般从肺尖至肺底,包括整个肺组织及肋膈角。有时为了排除肺的后部因通气不足和肺血分布的影响而造成的炎症假象,或更好地观察后肋膈角区病灶,可采取俯卧位CT扫描。2.扫描参数:采用胸部正位定位像,常规螺旋扫描,层厚5~l0mm,FOV300~350mm。胸部CT扫描定位片胸部CT通常需要两种窗技术来观察组织结构与病变,一种是肺窗:窗宽为1500~2000HU,窗位-450~-600HU;另一种是纵隔窗:窗宽为250~350HU,窗位30~50HU。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二)高分辨力CT扫描(HRCT)1.适应证:①肺部小结节病变。②肺部间质性病变。③肺部囊性病变。④气道病变如支气管扩张的检查。⑤胸膜病变。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2.技术要求:①薄层扫描,层厚与层距为1~2mm②放大扫描或靶扫描,视野25cm以下③应用大矩阵,如512×512④采用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即采用骨重建算法⑤适当增强扫描条件,即提高管电压和电流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二)高分辨力CT扫描普通CT扫描HRCT扫描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三)低剂量CT扫描(lowdoseCT,LDCT)1.适应证:胸部健康体检、肺癌普查、肺小结节病变随访2.扫描方式和参数:①国外低剂量CT扫描参数为:电压130kv,电流50mA,层厚10mm,螺距2②国内低剂量CT扫描参数为:电压120kv,管电流在20-50mA之间,层厚7-10mm。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三)低剂量CT扫描常规剂量CT扫描低剂量CT扫描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四)肺功能定量分析扫描要求在深呼吸气分别进行扫描,利用专用软件计算全肺体积、肺容积差、肺容积变化率和容积比等参数,以反映肺的功能情况。主要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功能评价。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五)心脏与冠状动脉CTA成像1.适应证:①冠状动脉各种先天性变异的诊断;②冠状动脉狭窄、闭塞的筛选与诊断;③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与评价;④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对支架通畅情况的评价;⑤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帮助制定手术计划以及术后桥血管通畅程度的评价;⑥心脏功能分析与评价;⑦心脏各类肿瘤与先心病的检测与诊断等。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2.检查前准备:①禁食水,确认受检者为窦性心律且心率稳定。部分机型需控制心率在60次左右。②介绍检查过程及有关事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③按要求连接导线和放置电极④对患者进行反复的屏气训练⑤建立静脉通道,连接高压注射器。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3.检查步骤与技术参数:①先作胸部正位定位像扫描②确定扫描时间:触发或经验③确定扫描范围:气管隆突水平至心脏膈面下2cm④设置扫描参数:螺旋扫描、层厚0.625mm或1.25mm;FOV250mm;矩阵512×512;电压和电流分别为120~140kv和300~700mA。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⑤非离子型高浓度碘剂,注射速度5ml/s,用量60~90ml;⑥扫描过程中要求患者正常吸气后屏气;⑦图像相位窗的选择:心动周期R波后75%相位窗上进行横断面CT图像重建;⑧重组方法:对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进行MPR、MIP、VR及CTVE等重组。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六)肺动脉栓塞CT检查①需做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到肺下界膈面;②扫描参数:120kv,120~170mA,层厚5mm,扫描速度0.5s,重建层厚1mm,FOV:38cm以上;③对比剂注射速率:3~4ml/s,用量60~80ml,延迟时间:注射后10~14秒或采用自动触发扫描;④对盆腔以下双下肢进行CT扫描,有助于同时发现下肢静脉的血栓。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六)肺动脉栓塞CT检查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七)肺部CT仿真内镜检查①扫描方法同肺部平扫,在胸部定位像上选取扫描范围;②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120~170mA,层厚1mm,重建间隔0.7mm,螺距0.8;③工作站专用软件进行仿真内镜图像重组;④主要用于气管与支气管病变检查和中心型肺癌显示病变与支气管的关系等。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七)肺部CT仿真内镜检查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一)胃肠道常用对比剂1.阳性对比剂:1%~2%碘水对比剂2.中性对比剂:水加20mg654-2口服3.阴性对比剂:脂肪密度对比剂或气体四、腹部CT检查技术与应用腹部CT检查前应充分做好胃肠道准备工作。1.体位与范围:仰卧位,双臂上举;扫描时屏气,常规进行横断面扫描。①肝脏、胆囊、脾:从膈顶开始扫至肝右叶下缘;②胰腺:范围自膈顶开始扫至胰腺钩突下缘十二指肠水平段,层厚、层距应为5mm;③肾脏:范围自肾上腺区开始扫至肾下极下缘;④肾上腺:范围自膈顶扫至肾门平面,层厚与层距为3-5mm;⑤胃和十二指肠:扫描范围自膈顶扫至脐部。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二)CT平扫2.CT扫描参数:配好合适浓度对比剂检查前30分钟第一次口服300500ml,检查前即刻口服200300ml;管电压120~140kV,管电流150mA或根据病人体型适当增加,层厚5-10mm,间隔5-10mm,采集视野为大视野(38cm以上),重建方法为标准重建。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3.窗技术:肝脏窗宽为180~250HU,窗位30~60HU;胰腺窗宽250~350HU,窗位35~50HU;肾脏窗宽250~350HU,窗位
本文标题:CT技术-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080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