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教师资格证背诵必过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3.学习与教育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4.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存在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5.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6.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7.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8.学习过程是研究的最多,时间最长的部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9.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10.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1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2.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对动物的研究于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一书,该书主要探讨了人的本性、个性差异与学习心理三大问题,建构了科学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桑代克由此被公认为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3.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4.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上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3.在个体发展中,初中阶段(11、12岁—14、15岁)正好处于少年期,高中阶段(14、15—17、18岁)正好处于青年初期。4.少年期儿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了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5.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6.学习准备: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7.关键期: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2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8.皮亚杰提出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9.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10.感觉动作阶段(0—2岁)特征:客体永恒性、感觉动作分化11.前运算阶段(2—7岁)特征: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集中化、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化)12.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征:守恒概念、思维可逆、分类序列1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指最近儿童在有指导的帮助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14.初二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15.简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A认知发展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B教学促进发展16.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儿童晚期的主要任务是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少年时期(中学阶段)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随年龄增加影响越来越大)自我意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18.自我意识从形式上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从内容上可分为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从观念上可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理解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最原始形态)到社会自我(3岁以后出现),再到心理自我(青春期以后)的过程。20.简述帮助中学生建构积极自我意识的措施: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帮助中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21.个别差异包括认知差异和性格差异,认知差异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22.认知方式包括场独立认知方式与场依存认知方式,冲动型认知方式与沉思型认知方式、整体型认知方式与序列型认知方式等。————理解23.最早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奈量表(简称S-B量表),其计算公式是: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24.个体的智力是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25.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IQ超过130的人为智力超常,IQ低于70的为智力障碍。26.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27.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28.概述学生性格特征差异的表现方面: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29.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根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30.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上行下效;吃一堑长一智;杯弓蛇影;望梅止渴。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连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问题解决学习—————理解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根根据学习结果: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学习。—————理解4.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社会规范的学习。5.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6.联结学习理论主要有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两种。7.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学习的主要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8.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辨别。——————理解9.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10.简述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11.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强化可分为两种形式:正强化与负强化。负强化指通过警告或移去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加强某一行为的过程。正强化即跟随某一行为后并能增强该行为反应的发生。——理解记忆12.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13.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14.简述联结学习论在教育中的应用:A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普雷马克原理、行为塑造)B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价、结合消退和强化)。15.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16.布鲁纳主张,通过发现学习,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17.简述有意义言语学习的条件:第一,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二,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第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18.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组织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理解19.建构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20.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本身。2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第四章学习动机1.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或维持功能。2.学习动机有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3.常见的学习动机种类主要有: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奥苏泊尔提出)。————理解4.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可表现在两方面:影响学习过程、影响学习结果。5.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可因学生的个性而异,也可因任务难度而异。在学生完成较难学习任务时,教师应使其动机强度控制在中等偏低水平。6.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7.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属于缺失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需要。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9.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归究。10.维纳认为人们一般将活动原因归结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部环境。11.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12.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13.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14.班杜拉认为强化可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理解15.简述怎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设置合理的目标;进行归因训练。16.试述在教育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归因训练;使任务更有趣;引发认知冲突;合理使用表扬;合适的反馈。第五章学习迁移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典型的学习迁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温故知新。3.迁移的种类:正迁移和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同化迁移、顺应迁移和重组迁移。——————理解4.简述迁移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5.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等。6.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习过程。7.桑代克提出迁移的共同要素说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8.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提出迁移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9.奥苏贝尔提出的认知结构迁移论认为,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的因素”。它包括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10.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定势。11.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相应的背景水平、原经验的组织性、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12.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13.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14.功能固着即对某物体的某种功能越熟悉,就越难看出该物体的其它功能。15.试述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措施: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在真实生活中学习。第六章知识的学习1.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2.知识由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理解3.根据知识的复杂程度,知识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理解4.根据新旧知识的复杂程度,知识可以分为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理解4.知识学习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5.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
本文标题:教师资格证背诵必过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092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