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D11特色学校目标及措施
因地制宜发扬传统彰显乡土文化特色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强调教育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公平发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讲话中也指出“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家门口的学校各有特色,优质均衡”。建设特色学校成为新时期教育的中心任务,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努力塑造学校的教育特色,对于提高学校教育品位,提升办学质量,打造学校品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特色学校的建设需要学校特色来支撑,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地建设,包圩学校以创新促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求突破,进而形成特色学校:一、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学校主体成员在学校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和享有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念、基本规范以及行为方式,因此校园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以体现以上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为载体而客观存在,形式多样,有物化的、制度的、理念的、精神的;沉浸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有无所不在的影响力,它决定了师生的价值观和学校的发展高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校特色的重要内涵发展之路,唯有文化永恒,学校教育才不会退化为“教”,甚至会堕落为教唆。学校特色是学校整体办学思路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说到底它是一种个性文化,是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建设多元化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从根本上讲不是花样,而是长时间形成的学校风格,特色实际上就是特质。特色文化的构建必须要有主题,主题开发应当来自于学校拥有的特色资源。我们学校地处嬉子湖畔的包兴联圩地区,学校的特色文化主题便是从这块鱼米之乡的特质而来,学校校名和这块土地生发的文化特质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其他学校所无法复制的。学校秉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宗旨,以“笃学、尚德、励志、创新”为校训,遵循“求真、务实、和谐、创新”的校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勤学、务实、奉献、创新”的教风和“勤学、守法、卫生、创新”的学风。我们采取突出重点、彰显特质、兼顾其他的方法打造校园文化。突出重点部位,即突出乡土文化,以桐城悠久的历史、优越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众多的人文自然景观为切入点,把乡土文化融入到历史教学过程中。并牢牢抓住重读尚文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文化内核与文化特质。我们在校园的硬件建设上打造校园文化,在校园的景观设计中蕴藏校园文化,在校园的理念系统中培育乡土文化,通过校园的标志系统呈现学校文化,从校园的制度建设打造校园文化,从校园的活动载体中体现校园文化。包圩学校校园色彩沉静、建筑格局疏朗、区域分明,人文意识、古典情韵、图强奋进的情怀充溢了整个校园,这为学校形成优良特色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围绕校园特色的文化核心来建设我们的校园,就使得建筑、景观、一草一木、制度、规范、校风等等有了自己的思想,校园文化就不会流于形式,而是自然生长,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特色文化。二、从课程建设入手打造特色学校内涵发展的两大支柱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高质量的课程实施。对学生来讲课程就是机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和人生;对教师来讲,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怎样的研究和成长。因此,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的课程是打造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而当今的教育现状,课程设置虽已打破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格局,但地方课程的非系统化和可有可无,校本课程的无序、弱化、虚无,课程领导能力的指导不足和领导力的低下都导致了课程设置和建设的水平不高,实施不力。课程实施更是偏向于考试课程,且更多的是用课本把学生限定在极为狭小的学习空间里,让他们用所有的时间来吃透课本,并让他们误以为课本就是知识的全部,其结果,原本无辜的课本和作业让学生产生了厌恶情绪,这种厌倦情绪甚至扩展到整个知识世界。学校特色的彰显一方面是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来实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校的一些校本课程来实现。当前国家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命题,要建立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革新和课程内涵目标实现途径提出和提供了课题和契机。因此,抓住机遇,围绕学校文化,抓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吸纳学生、家长、教师对课程的建议,调动区域资源优势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制定高起点的学校课程总体规划,把乡土文化教育与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重视推进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实施,并依据课程理论开展跨学科链接,产生新的课程模式。如我校开展的每月一主题的品德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正在形成小立课题,大展活动的素养教育特色。在一般课程实施时更要大胆创新,善于凸显不同一般的做法。这样,通过课程设置和变革培养教师的课程创新意识,并通过课程实施让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思维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进而推动课程发展。课程开发要围绕学校文化核心形成一套体系,如同布下一张网,成整块地、系统地向前推进,长此以往,在无人行处开出一条道来就不难形成自己的特色了。三、从课堂改革入手打造特色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强调: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生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是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我们也在找一种教育方法,践行着课堂改革,但现行的课堂改革往往是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失去学习的动力,当然我们也许会觉得这句话过于激烈,但是事实就是: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要学生就范,是维持式的,过多强调了对学生的干预,即强调教方的有为,而不考虑学方的无为。当前课堂改革的理念就是关注并改变“学”,这没有错。这是目前课堂改革的方向,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率。但我们的学生乐于其中吗?他们的生命得到真正发展了吗?事实上这些对学生过度干预的改革,反而大大降低了效益。我们认为效率和效益是两个概念,学生的被动发展、生命状态的被无视,尤其是情感缺失是否将这种改革再次陷入唯生产力论的怪圈?高效课堂就是理想课堂吗?学生的人格没有得到培养,学习的趣味和动力消失殆尽,试问学生没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又何以为继?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慈善,文中说:“当我们做慈善的时候,是否用足够的谦卑与恭敬问一问自己:有没有断人慧命?是在增强还是在压抑受施者的生命力”,教育亦然。因此课堂改革同样需要“呵护和推动生命的发展”,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不会失去人性,才会真正地取得效益。因此我们的课堂改革应该着力于因材施教,要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要加强教学模式的针对性研究,保持人格的健全发展,保持成功的喜悦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每一个学生、每一类学生都受到针对性的教育,都有人性化的关怀,都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四、从德育入手打造特色教育应当是教人向善的,学生的教育态势决定着民族的发展趋势。目前我们的德育现状是薄弱的,令人担忧的。更多的学校醉心于升学率的追求,无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更不能提出个性鲜明的德育目标与任务。许多学校对品牌有着偏执的概念,他们认为考得好就是品牌,其实不然,我们以为品牌应该是稳定的培养模式和扎实的课程体系,它要通过扎实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不断的德育实践中成为我们期待的合乎规格的人才。通过学校系列化、长期化的稳定的模式培养出综合型素质人才,这才是学校品牌。本着培育现代新人,为学生终生发展着想,同时建设优良校风,打造育人特色,提升学校品位的目的,把“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读经典书、做文明人”作为学校的德育目标。在做文明人活动中我们努力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之赋予新的内涵,推出“忠、孝、信”活动。“忠”即心中有信仰,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百折不饶的意志;“孝”包含孝敬和孝顺两层意思,同时有广泛的仁爱之心;“信”即诚实、守信,有真诚的为人之道和处世态度。围绕三个字,我们推出了结合桐城乡土文化特色的德育设计,乡土乡情,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常识,总结并利用它们,能够加强历史课堂教学。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能较好地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以加强学科知识的实践性,丰富历史教学内涵,更可以扩展历史教学的外延,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其热爱乡土的情怀,最终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达到传承社会文明,凸显历史科学的教育价值。同时也带来了德育的高度和效度。“忠、孝、信”活动的开展坚定了学生信念、健全了学生人格,并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学校的德育特色。其实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可以打造特色,学校的精致化管理可以打造特色,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也可以打造特色,一些安全、后勤工作也可以打造特色,只要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将亮点做得更亮,放出异彩也就是特色。同时特色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过程,一所好的学校只有在不断的系列革新中才能不断前进,同时唯有创新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改善、不断深化,改革的流星便会汇成流星雨,成为壮观之景,学校特色也便成就了特色学校。
本文标题:D11特色学校目标及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09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