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我省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实际,制定本意见。一、指导思想1.深刻领会课改精神,全面理解课程理念,贯彻落实《课标》要求普通高中生物学科课程改革是这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中生物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的变革,要在深入学习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中领会课改精神、理解课程理念、贯彻《课标》要求。这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项基本理念。(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公民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的基本目标。“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普通高中实施生物新课程,要努力让所有学生经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生物科学素养的人。(2)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指面向所有学生,重要的是要公平、公正地给不同的学生中提供最适合起步与发展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课标》中必修部分内容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每一个高中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该达到的要求,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这一要求。选修模块是针对不同的学生与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设置的,要确保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按类别要求完成选修模块的学习。(3)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学习方法之一,也是新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是生物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要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对生命科学的正确认识,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思维方式,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一基本教育原则。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要面向现实世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内容的实际性、实践性,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2.构建我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体系,稳步推进课改实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方面充分发挥我省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教育资源作用,努力在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验中凸现出我省的教育传统和特色;另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全国各地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有益经验,在高起点上快速推进我省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施。同时要及时研究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全面、协调、快速、稳妥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有效、有序实施。二、课程目标《标准》明确指出了高中生物课程的总体目标和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维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2.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3)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三、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课程总体框架由科学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生物科目隶属于科学学习领域,其下又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个层次。如下图所示。1.必修模块“必修模块”精选生物学科的核心内容,关注生物科学发展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贴近人们的生活。必修模块分为必修1、必修2、必修3等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必修1:分子与细胞”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高中生物其它模块的基础,它还反映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和相关的实际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在知识方面,有助于学生能较深入地认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的成分和基本结构等,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在能力方面,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科学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必修2:遗传与进化”选取了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基本知识。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在知识方面,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能力方面,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必修3:稳态与环境”选取了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在知识方面,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科学生物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定,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在能力方面,通过本模块的学习,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为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开拓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树立学生的科学·技术·社会(STS)理念而设计。选修模块分为选修1、选修2、选修3等三个模块。“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本模块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选修。本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明确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增进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本模块适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本模块的设置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本模块的设置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四、课程实施1.实施时间安排(1)必修模块修习时间安排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我省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实施的时间上,高中学校可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进入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到高二第一学期,完成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每周2学时;也可从高二第一学期开始进入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在高二学年完成三个必修模块教学,每周3学时。(2)选修模块修习时间安排在完成必修模块的教学后,根据学生发展方向及兴趣爱好开设选修模块。参加高考的理科类学生应修习选修3,每周2学时,共36学时;文科、理科类学生均可修习选修1,每周2学时,共36学时;对生物课程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修习选修2,每周2学时,共36学时。2.实施方案建议各必修、选修模块均按36个学时设计,每模块修习达到要求可获2学分。根据我省实际,对于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提出如下建议(如下图),供学校师生参考。侧重理科学生修习五、教学建议《课标》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标》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1.深入领会课程理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领会新课程理念,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重要地位。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系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产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准备。落实课程目标,既要重视知识方面的目标,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和能力方面的目标,重视让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过程和学习科学史,促进学生对生物科学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体现目标的整体性,目标表述中尽量应用行为动词,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具体教学目标的预设应紧密结合实际教学,实现阶段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和谐统一。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既要根据内容与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预设,又要因课堂实际及时有机地生成。2.理解模块教学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理解必修与选修模块的价值,灵活运用模块中的知识,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与整合,从而将生物学内容贯穿成一个整体体系。解决课程内容设置的相对稳定性与现代生物科学迅猛发展之间的矛盾,教会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科学的本质。在全面实施必修模块教学前提下,根据学生层次、类别和兴趣的不同来实施必修模块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选修模块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侧重文科学生修习自主修习选修模块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3.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优化课堂教学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和难点是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因此,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深入探索处理好传统学习方式(他主、接受、个体学习)与新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讲授与探究的关系、学生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生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创造性,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最大限度地缩小《课标》要求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1)提倡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优化教学过程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要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优势,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课型、学校条件、学生情况等对传统的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挥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重视知识传授,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
本文标题: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1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