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25_李俊松_测绘院士
测绘院士王之卓(1909-2002),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教育家,是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奠基人和当代中国测绘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他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全数字自动化测图”的构想;在国内率先论证了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关系,将“航空摄影测量专业”成功改造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并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学科。陈永龄(1910-2004),大地测量专家、教育家,是我国大地测量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我国测绘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首次发现了从西伯利亚经过中国东部地区一直延伸到缅甸和马来西亚半岛的大地水准面上翘带;是把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中国铁路路线勘测的创始人;领导并参加制订了中国第一部《大地测量式》和测量规范细则,为建立中国现代测绘体系奠定了基础。方俊(1904-1998),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是我国大地重力学和地球形状学的创始人。30年代初,他和曾世英编纂的《中华民国地形挂图》是中国第一幅较完整的地形图;撰写的《重力测量与地球形状学》是中国这方面的唯一专著,还撰写了《地图投影学》和《固体潮》等专著。陈述彭(1920-2008),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专家,在20世纪50年代积极推动我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60年代倡导航空像片系列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1987―1992担任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获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和多次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许厚泽,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在地球重力学、地球固体潮汐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在中国开拓固体地球潮汐形变研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重力潮汐基准,发展顾及侧向不均匀性、椭圆、滞弹性、自转地球的潮汐理论,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做出重要贡献。陈俊勇,大地测量学家,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及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就和贡献。他主持推算和提供我国首次民用地心坐标转换参数并在全国采用;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于1980年通过并采用至今,这是中国人首次为全球测量基准提供数学基础。李德仁,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于1982年提出了比传统“丹麦法”更加优越的粗差定位验后方差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量界称为“李德仁方法”;1985年提出用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来处理测量误差,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未解难题”。刘先林,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长期从事航测仪器的研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为我国测绘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研究完成的“坐标法解析辐射三角测量”的方法写入国家1:1万航测内业规范;研制的数字测量仪器有力地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我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宁津生,大地测量学家,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理论、方法和精度研究的部分成果被作为我国重力测量实际作业的依据和标准;主持完成的180阶和36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建立了迄今为止我国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魏子卿,大地测量专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的重大课题攻关,是我国卫星大地测量学科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他提出并担任建立全国规模的GPS大地网课题总设计师,创造性地研究出大规模GPS大地网严密平差方案,对我国GPS一级网观测原始数据进行了整体平差。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的地心坐标系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在大地测量领域应用GPS定位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王任享,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在摄影测量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工程组织实施,特别是在卫星摄影测量平差、粗差定位、数字摄影测量、微分纠正影像、卫星摄影测量以及三线阵CCD影像的利用等方面建树甚多,取得了重大成就。高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家,在理论地图学、数字地图及地理信息工程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他曾主持和参加我国多种大型地图集和地图的论证、设计工作;将强调人—机结合的前沿技术引进并融合于地图学之中,为地图学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思路;在地图学学科建设的论证和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培养了很多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为我国地图科学的发展和军事测绘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刘经南,大地测量学家,从事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以及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他研究卫星测量基准的地心坐标系与地面大地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在国内外首次证明了国际已有三个坐标转换模型的等价性,结束了国际上一场历时十余年的关于模型优劣问题的争论。王家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家,主要从事地图制图自动化与一体化的理论与技术、数字地图图像的分析与识别、军事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他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担任ICALD与制图委员会委员,培养了很多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为我国地图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以及军事测绘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张祖勋,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主要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和部委重大科研项目。在航空(天)影像测图自动化方面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已经推广应用1000余套,产生经济效益逾亿元。许其凤,卫星导航定位专家,在卫星导航理论、技术、系统的论证设计与建设、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他在国内率先开设了GPS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课程,为实现我国大地测量从人工测量到卫星精确定位测量的跨越;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局部地区可以实现GPS卫星精密定轨,为我国开展高轨卫星精密定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他主导下新建的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已进入军队重点学科建设领域。杨元喜,大地测量学家,发展了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理论,构建了双因子等价权模型,提出了抗差方差分量估计,发展了抗差贝叶斯估计和抗差拟合推估理论以及自适应导航定位理论。主持完成了“2000中国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坐标框架点精度分别达到3厘米和3分米,使我国国家大地控制网及相应坐标系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夏坚白院士简介夏坚白是著名测绘学家和教育家,男,1903年11月出生,1977年10月卒。江苏常州人。1925年10月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学系,1929年7月获清华大学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33年8月升为教员。1934年他考取庚款公费大学测量系学习。1937年7月获该校特许工程师文凭,继而攻读博士学位。1939年4月,柏林工业大学授予他工学博士学位。1939年夏坚白回国后,同济大学聘他为测量系副教授。1940年8月,夏坚白被调任重庆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副研究员,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两种测量刊物《测量》和《测量专刊》。他先后发表8篇论文。1941年5月他重返同济大学测量系任教授。1943年7月,夏坚白被聘为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教育处长。将学校拓宽为大学本科学校,短短几年内培养高级测绘人才几百名。1946年11月,他调任南京陆地测量局工作,主持全国测绘人员业务教育及地图制图事宜,主管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教育,并兼南京中央大学土木系教授。1948年7月,他辞去陆地测量局工作,应聘回同济大学,任教务长、测量系教授、代理校长于同年12月4日正式出任校长。上海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党的启迪下,他不仅自己不离开上海,还帮助叶雪安等教授摆脱胁迫不去台湾,安排无家可归的学生住校,协同师生护校,为新中国奉献出一个完好的同济大学和保存了珍贵的人才。1949年5月,上海解放,7月他被任命为同济大学第一届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0年4月起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同年6月起,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等职。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当时我国测绘界唯一的学部委员。他倡议和积极参加创建了我国第一所民用测绘高等学校和中国测绘学会。1956年起,他任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主持全面工作的副院长,1958年7月5日任武汉测量制图学院首任院长。是中国测量制图学会筹委会主任,第一、二届副理事长。他还历任武汉市人民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科委测量制图组副组长等。他的业绩博得了毛主席嘉许并数次受到接见。1953年他在上海加入九三学社,后参加九三学社武汉分社的筹建工作。1958年9月武汉分社成立时他被选为副主席。还曾担任过九三学社中央科学文教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1956年,夏坚白参与制定了我国科技12年发展规划,确定了“测量制图新技术的研究和中国基本地图的绘制”为规划的中心课题之一。1962年,他参加制定了“1963——1972年测量与制图科技发展规划”,决定了我国测绘科技各领域16个课题66个重要项目。夏坚白于1956年9月,代表中国科学院出席匈牙利科学院测量学术会议,并考察了莫斯科测绘学院。1957年代表中国测储蓄所量制图学会和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参加筹备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五国测绘科技会议,邀请各国代表团访问了武汉测绘制图学院并与莫斯科测绘学院达校际合作协议,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他先后主编、主译本专业的著作多部,主要著作有:《应用天文学》、《养路工程学》(与陈永龄合著),测量学大学丛书:《测量平差法》、《航空摄影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实用天文学》(与王之卓、陈永龄合著),主编出版《全能经纬仪T4的检验与应用》,主持集体编著出版《大地天文学》(上、下册)、主持编译《使用天文学教程》等著作。此外还发表《双锁内误差传播研究》、《我国测量教育管理》等论文多篇。1965年他还主持完成了国家科研项目“天文方位角测定精度研究”,撰写了约20万字的文献报告。
本文标题:25_李俊松_测绘院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36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