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28665认知心理学_(考试资料)
128665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__绪论认知心理学的涵义: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作为认知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成为继行为主义之后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1967年美国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其确立。20世纪80年代,完整的认知心理学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90年代,联结主义理论和多功能系统理论,大大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对人的心理过程微观结构的探索。信息加工工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认知过程的本质是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起源:1、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内部原因。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脱离哲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铁钦纳,受冯特影响并继承,产生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使心理学成为了“无头脑的心理学”。托尔曼把控制行为反应输出的内部因素-中介变量引入到对有机体的行为研究中。赫尔等把中介变量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特别是推向到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2、现代科学技术对认知心理学的巨大影响。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重要影响的科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信息论思想的渗透,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申农的通讯科学理论)。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研究范围、①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②个体认知的发生和发展③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发展历史;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信息加工理论,1967年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诞生。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人类认知系统及其特征:①人类认知系统:一个是维持生存的系统,涉及人类的情绪、需要、动机、意志以及维持生命与延续生命的部分。另一个是认知的系统,涉及到个体获取知识和经验的内部心理操作过程,以及个体学习与运用知识的过程。②人类认知系统的基本特征:a人是一个符号运算系统,人与动物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类是有接收、存储、加工和运用符号的功能与能力,通过语言、符号的媒介可以使其获得的知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外,人类语言、符号具有创造性、复杂性和可变性,知识的传递性和积累性。b人类的认知系统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信息传递系统。c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d人是一个具有习得与发展有效认知策略的系统。e人是一个新旧图式整合、建构、重构而获得知识的系统。f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监控认知系统。(监控认知即元认知)认知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有限容量的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认知策略系统,知识经验系统和自我监控系2统(元认知系统)。新旧知识的联结有两种方式:同化(指个体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并建构到自己已有的图式之中的过程)和顺应(当个体遇到自己不能用已有图式同化新知识时,对已有图式加以修改或垂构,以适合新知识的过程)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对人认知活动的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第二种理解,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过程。第三种理解,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过程。(以上是对认知心理活动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实质,它们都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认知心理学有两大范式或两大研究纲要,这就是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和联结主义范式。计算机隐喻是指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心理模型,从中引申出人的认知过程或心理活动是一种“计算”的观念。符号操作系统的功能;①输入符号(输入)②存储符号(储藏)③建立符号结构(加工、整合)④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⑤复制符号(复制)⑥输出符号(输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纽韦尔和西蒙是迄今对符号操作系统论述最完整的认知心理学家。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实际上是把人的认知活动看作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即可以按照符号结构和符号过程的表征来加工各种信息。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1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2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3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最主要的认知模型:第一,通用问题解决程序模型。第二,初级知觉和记忆程序。第三,人类联想记忆。第四,思维的适应性控制。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采用启发式程序,用“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办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后解决问题。记忆程序;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费根鲍姆设计一个记忆模型:将人的记忆程序分为两个部骤:操作和学习。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3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信息加工学说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架构。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其实质是用数学与计算模型的说明人类心智的过程与特点。联结主义核心概念是:“并行分布式处理”,其实质是用数学和计算模型的形式来说明人类心智的过程与特点。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a一组单元b激活状态c联结模式d节点激活规则e节点输出功能f学习规则。(联结主义理论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性)联结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特点:内存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性。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信息加工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人的信息加工工系统由感受器、感觉登记、模式识别、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人的认知活动过程是以系列和序列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工处理的。第二章__认知心理研究方法一、抽象分析方法: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二、计算机模拟方法: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三、流程图式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信息加工流程模式。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经常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图例39)四、口语报告法: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又称“口述记录分析法”。问题解决行为图:通过口语报告法来探索被试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操作序列,经整理分析后绘出的图例。五、反应时测量法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以整个过程所用时间为标志,即为反应时,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六、内隐联想测验方法:格林沃尔德1998年提出内隐联想测验法。以不同类别维度和属性维度材料让被试作出反应。以研究被试者认知活动规律的方法。P47刺激材料选取较能代表两个维度的文字或图形,称之为“样例”。两个维度分别为类别维度和属性维度。第三章__感知觉感觉信息加工:是指感觉器官与刺激信息相互接触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4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信号检测理论;1954年彼得森等人合作出版了《信号检测理论》一书,认为感知觉通常是由两个基本的内部活动过程来控制的,对人的感觉作了解释。知觉和感觉的区别: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想到关系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最大区别在于知觉是确定人所接受到的刺激信息并给予它们意义和诠释信息的过程,或者说,知觉是个体解释输入的刺激信息,从而产生知觉模式和客观事物意义的过程。一般来说,知觉是在感觉之后,在时间上,感觉和知觉的活动过程经常是重叠在一起的。感觉是对刺激信息的觉察,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事物的过程。感觉的刺激信息是具体的,知觉的刺激信息则是比较抽象的。知觉信息加工过程;知觉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察觉、辨别和确认的过程。知觉信息加工过程包括自下而上加工过程和自上而下加工过程。此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和鲁姆哈特提出。觉察是指发现某事物信息的存在,但并不知道是什么。辨别是指把某事物的属性与另一事物的属性区别开来。确认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所获得的信息的比较,在人脑中确定知觉对象是什么,并给它命名,把它纳入某个一定范畴的过程。直接知觉是指知觉者直接从客观事物中获得信息,并对它们进行整体属性的反映。间接知觉是指知觉者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对客观事物进行整体属性的反映。数据驱动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的作用,这种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又被称为数据驱动加工。概念驱动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是较高水平的加工,又称为概念驱动加工。知觉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和鲁姆哈特提出来的。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万分按一定关系集合而成的某种刺激结构或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是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模式识别过程;模式识别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知觉活动过程,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三个阶段。模式识别理论。人类认知系统的目标之一是识别新异的刺激信息并通过一定方式加以整合与归类,当代认知心理学提出几个模式识别理论模型:模板匹配理论、原型匹配理论、特征匹配理论、结构优势描述理论。模板说:最早是针对计算机的模式识别而提出来的,后来被用来解释人类的模式识别过程。模式识别是刺激信息与脑中某个或某些模板产生最佳匹配的过程。模板: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所编码的信息中,存储着各式各样的来自个体过去经历的各种外部模式的拷贝或复本。原型说:原型匹配理论针对模板匹配理论的不足而提出的模式识别理论假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储着的不是外部事物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事物的“原型”,即是一类客观事物的抽象物。5原型是指一类客观事物的抽象物,是一类客观事物所共有的关键性特征。瑞德的原型匹配模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识别理论模型,阐述了原型的具体特征或属性和信息编
本文标题:28665认知心理学_(考试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3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