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5年高淳语文二模试卷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2015年质量调研检测试卷(二)九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8页,答卷4页,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题卷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卷上。一(27分)1.用古诗文原句填空(10分)(1)学而不思则罔,▲。(《论语》)(2)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3)▲,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4)不识庐山真面目,▲。(苏轼《题西林壁》)(5)▲,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6)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7)古诗中常有内涵意趣相近的诗句,如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都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方能看得更远;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和刘禹锡的“▲,▲”,都通过描绘自然界新旧交替的景象,表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下列加点字读音两两相同的一项是(▲)(2分)A.酝酿.—踉.跄脚踝.—裸.露B.缥.碧—漂.洗伫.立—贮.蓄C.磐.石—击磬.贻.误—心怡.D.蓦.然—仰慕.蹲踞.—拮据.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脉搏闲暇金榜题名B.脏款追溯迫不及待C.妨碍辐射再接再励D.气概元霄心无旁骛学校开展“约会经典”的语文学习活动,你和同学们完成了下面的任务。4.精选阅读书目,设计阅读小报。活动中,学校征集主题阅读小报。请你参照示例,在以下经典名著中任选两本....,为自己的小报设计一个阅读主题。(3分)九年级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示例】阅读主题:奇妙的幻想阅读书目:《海底两万里》《格列佛游记》【你的小报】阅读主题:▲阅读书目:▲5.根据阅读感受,进行阅读交流。下面是小旭的阅读感悟,请你帮他补充完整。(2分)文学名著能够陶冶性情修养,增添人生智慧,丰富情感和想象。《朝花夕拾》中,范爱农让我们感受到爱国青年的正直倔强;《西游记》中,孙悟空带领我们上天入地、降妖除魔;▲,▲。6.赏读古典诗文,欣赏书法作品。小易用一副对联“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向我们推荐古典诗文。请你用正楷字或者行楷字把这副对联抄写在下面田字格中。(3分)对联中的“右军”即王羲之,他的《兰亭集序》和《丧乱帖》不仅是优秀文学作品,也是经典书法作品。下面是小易对这两幅书法作品的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施耐庵海底两万里凡尔纳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我与地坛史铁生一方阳光王鼎钧九年级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兰亭集序》《丧乱帖》A.《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朋友们的兰亭诗所作的序,《丧乱帖》是他写给友人的书信。B.从笔法上看,《兰亭集序》的笔法更精巧、纤细,《丧乱帖》的笔法更率意、天然。C.从结体上看,《丧乱帖》基本上采用往左倾侧之势,没有《兰亭集序》的倾侧感强。D.从章法上看,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心情轻松愉快,写《丧乱帖》时则痛心感慨。7.借鉴阅读方法,分享阅读体验。小卉分享了一段李国文的《我的阅读主张》: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啜其甘汁,吐其渣滓。以你对某一本书的阅读体验为例,具体说说你对上述语句中其中一种阅读方法的理解。(3分)▲二(38分)(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8—13小题。(16分)【古诗阅读】送崔九①唐·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注]①崔九即崔兴宗,盛唐诗人,早年与裴迪、王维隐居唱和,后来出仕为官,但不久去官归隐。裴迪作此诗为之饯行送别。8.请为诗句中的“武陵人”做个注释。“武陵人”指▲。(1分)9.这是一首劝勉诗,裴迪劝勉崔九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九年级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古文阅读】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①,树.之荻千章②,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③,禽鸟厌之不肯妪伏④,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园,易檐改途。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⑤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选自袁枚《随园记》有删节)[注]①构堂皇,缭垣牖:建起殿堂,砌上围墙。②荻:即“楸”,落叶乔木。“章”通“橦”,大木林。③舆台:地位低贱的人。嚾呶,叫喊吵闹。④妪伏:原指鸟孵卵,引申为栖息。⑤夭阏(è):夭谓折,阏为阻塞之意。此指没有改变山原来的形势。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3分)(1)树.之荻千章(▲)(2)故.仍名曰随园(▲)(3)同其音,易.其义。(▲)11.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两处)。(2分)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12.翻译下面句子。(4分)(1)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2)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13.文中“隋园”得名原因为“▲”,后来袁枚为其改名为“随园”,原因是“▲”。(用文中的原句回答)袁枚“舍官而取园”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10分)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叶圣陶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岂不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儿?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九年级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儿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从前人以为写文章是几个读书人特有的技能,那种技能奥妙难知,几乎跟方土的画符念咒相仿。这种见解必须打破。现在咱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间的奉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店员,码头上的装卸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写文章不是生活的胸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以上的意思为什么必须辨明白?自然因为这是对于写作训练的一种正当认识。有了这种认识,才可以充分利用写作这一项技能,而不至于作文章的奴隶,一辈子只在文章中间讨生活,或者把文章看得高不可攀,一辈子不敢跟它亲近。末了还得说明,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从生理学的见地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每当要坐要站的时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势该怎么样。必须养成了坐得正站得直的习惯,连“生理学”和“健康”都不想到,这才可以终身受用。阅读和写作也是这样。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么样,写作应该怎么样,岂不要把饱满的整段兴致割裂得支离破碎?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14.请用条件复句概括作者认为写文章“不神秘”的两个理由。(2分)▲15.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4分)①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本末倒置”中“本”与“末”分别指什么?(2分)“本”:▲“末”:▲②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画线句子的作用。(2分)▲16.文中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胸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请以朱自清的《背影》和胡适的《我的母亲》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4分)▲九年级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12分)水井在前院林斤澜水井在前院,厨房在后院。叔公和大嫒用一个大木桶一条扁担,把水抬到厨房水缸里,这是日常的工作。叔公虽是老人,抬着水腰板还是挺直着。前院后院住着本家五六房人家,叔公帮大嫒家做做粗活,一月也拿点“零用”。大嫒从小上学,年年升级,到了中学毕业,却闲住家里快一年了。若到外地上大学,眼前的家境,母亲算来算去“培植”不起。若在本地求职业,一个中学生没有专长,有专长的也还要有门路。母亲想着这个世道真叫艰难呀,不上不下的人家更不知道是艰难还是尴尬。新近有个机会,工商局招考实习生。大家都说是金饭碗,只怕百里挑一都不会,要千里挑一了。母亲叫大嫒关起门来准备考试,家里墙塌了也不要管。一条扁担,叔公在前大嫒在后。大嫒才十八九岁,身体正当发育,扁担一上肩,轻松叫道:“快走。”“放下放下……”母亲赶过来了,挥手叫大嫒走开,眼看大嫒进了屋里,才抬起扁担搭在自己肩头。叔公疑疑心心走慢步、走小步,走不忍走……母亲虽才五十,早已发福肥胖。半生操持不上不下人家,用心多,用力少。粗重的抬抬挑挑,从小没有做过。一是用不着做,再是讲究面子避免做。叔公个头不算高,却比母亲高一头。那大木桶的分量,多半压到母亲肩上了。才几步,叔公叫放下,看看母亲脸色,只要母亲在前他随后,好把木桶上的绳子撸到自己胸前,伸手抓住绳子不叫滑回去。母亲稍微轻松一点了,她早准备好一个笑容挂到脸上,一路遇见本家三姑六婆四姨七嫂,才听见一声啊呀哟的,不管人家说什么,就自笑自话:“好走好走……”“不重不重……”“一回生两回熟……”前院和后院中间,有一道一尺高的门槛,平时母亲走到这里,总要斜过身体,让旗袍开衩口朝前,正好把“放大”脚横着过去。这回抬着桶,门槛竟是关口,肥肉紧绷更加紧绷,放大脚一横还没有落地,就往前踉跄,大木桶磕着门槛,叔公赶紧一蹲,桶才平安落下,母亲脸上的笑容也落下来了。叔公说:“下回找两个小桶,我来挑。”母亲觉得前后左右都有眼睛如电光射过来扫过去,赶紧拾起笑容再挂到脸上,伸手去够桶把儿,像要提它过关。叔公已经两手一抱,不过叔公也老了,佝着腿,像挪坛子似的左摆右晃挪进厨房。母亲坐到屋里休息,一放松,汗水通身钻了出来。大嫒悄悄走到母亲身边,拿一把蒲扇轻轻扇着。母亲喘着,说不成句:“你去……你去……功课……功课……”“妈妈,让我抬抬水,也好歇一歇,好比磨一磨用钝了的脑筋,磨刀不误砍柴工。”九年级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要查肩膀头?妈妈,你听了闲话了吧?那是前清考功名,查手掌心查肩膀头,挑担的抬轿的都不要……”“有个疤……也好……挑出来……”“妈妈,那是考空军,怕飞到高空旧疤裂开了。妈妈,只怕你自己也说不清,怕的是什么……”“怕,怕,怕……”“怕考不上,说不出口,怕不好听。”“怕,怕,怕……”“怕万一。前清的一句废话,也成了万分之一,你就拼老命,去抬水。”“你还小,不知道当妈的……”“我知道,这就叫母亲!”17.小说中抬水过程出现了四处细节描写,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18.阅读文中的划线句子,联系语境,回答句后括号中的问题。(6分)①“水井在前院,厨房在后院。”(这句话放在小说的开头有何作用?)(2分)▲②“母亲叫大嫒关起门...来准备考试,家里墙塌了...也不要管。”(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③“母亲觉得前后左右都有眼睛如电光射过来扫过去,赶紧拾起笑容再挂到脸上,伸手去够桶把儿,像要提它过关。”(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2分)▲19.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小说将故事发生背景定格于农家小院,文章无论对家庭环境还是人物的描绘都体现出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B.小说语言朴素感人,作者在叙述中巧妙穿插一些口语、方言,让人读来亲切自然,感情真挚,回味无穷。C.小说人物个性鲜明,精妙传神地刻画出叔公的淳朴、善良,母亲的坚韧、慈爱,女儿的独立、叛逆。D.小说构思精巧,善用留白,对话中大量运用省略
本文标题:2015年高淳语文二模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53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