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学创作创作过程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或者说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过程,大致上都可以划分为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这样三个阶段。1、艺术积累所谓艺术积累,是指作家在进入艺术构思之前,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体验社会人生,并收集、积累创作材料的活动。艺术积累实际上包括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观察了解生活和感受体验生活。艺术积累的要求首先,要从审美的特定视角出发。其次,要力求全面、广博、多样。第三,要尽可能细致入微。艺术积累的过程:①材料储备②艺术发现③创作欲望①材料储备艺术积累的材料获得,一般来说有两个渠道。一个渠道是作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见闻得到第一手材料。另一个渠道是借助他人帮助或依据文字记载等得到二手材料。在很多情况下,作家往往是从两个渠道共同获益。②艺术发现积累了材料,还得善于利用材料,感知其文学价值。这种对生活材料的独特的感知就是艺术发现能力。所谓独特的感知就是要能小中见大,平凡中见不平凡。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1]是作家独特眼光与非凡观察力的结合。[2]艺术发现作为一种对事物的独特把握,是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③创作欲望。所谓创作欲望,是在艺术发现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推动构思并进一步付诸艺术表现的心理要求和情感冲动。艺术感受愈真切,艺术发现愈深入,创作欲望也就愈强烈。有了一定的生活和情感积累,艺术家的目光会更加敏锐,观察力、感受力、想像力、异常活跃,这时就会有更多的艺术发现。使艺术家有所激动,有所思考,并产生将所发现的东西表现出来的强烈愿望,这就启动了创作欲望(或创造冲动)。2、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它是指作家在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审美意象结构的思维的过程。艺术构思虽是文学创作的第二步,但却是相当关键的一步,是精神活动最紧张、最活跃的阶段。艺术构思包括着素材的整理使用,题材的确定,主题意蕴的开掘,形象的成型,结构的安排,体裁及表达方式的选择等多项任务,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形象的确立和形成,作家内心审美意象的成熟,往往要经历一个相当复杂而艰辛的心理过程,它大致包括意象的萌发、意象的孕育、意象的成形三个步骤。意象萌发,常与作家创作冲动的发生相伴随。意象孕育,即作家将已经萌发的审美意象,进一步加工、充实、改进、完善。作家孕育审美意象,不仅有对感性材料的提炼化合,更有主观情感的浸润灌注。意象成形,即审美意象在作家头脑中基本完成、定型。经过深思熟虑,作家充分展开的艺术想象力所结出的硕果终于成熟了。审美意象的成形,意味着作家艺术构思使命的完成。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主要的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有: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情感与理智,灵感与直觉,意识与无意识等。○回忆与沉思回忆就是积极地、有意识地从记忆素材中提取信息的心理活动现象。沉思即在寂静和孤独中对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沉思是对对象的再度或多次体验,沉思的条件之一是必须有平静的心态,还或者要有安静的环境,如苏轼所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想象与联想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联想是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A接近联想:由于事物时间或空间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如元稹的《行宫》、苏轼的《赤壁怀古》等;B类比联想:由于事物之间的性质状态相似而引起的联想,如李白的《静夜思》等;C对比联想:由于事物之间的性质状态相反而引起的联想,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D关系联想:由于事物之间的其他关系(部分与整体、因果关系、所属关系)而引起的联想;如由朋友所赠之物想到朋友等。○灵感与直觉灵感是指作家在偶然机遇的触发下,艺术想象高度活跃,艺术技巧超常发挥,创作过程短时间内突飞猛进的心理状态。灵感,英文是inspiration,来源于“吸气”。古希腊人认为,“对某事物根本性质的突发性领悟”,是在“精神吸入”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inspiration又指领悟、顿悟。柏拉图视“灵感”为“迷狂”,认为它是个体之精神与理念之世界相交流的一种心灵状态。灵感的特点1,创造性2,突发性3,偶然性直觉,来源于拉丁文,本意指视线、外形。英文是intuition,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正在领会或知道的方式”。在艺术构思中,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直觉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客观性。它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的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直觉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二是稳定性。直觉是直达的,与“直观”紧密相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三是专注性。在直觉过程中,人们常常凝神观察,目不旁涉,全身心地投到客观事物上,甚至忘记自我,这就是专注性。四是飞跃性。直觉在艺术思维中主要有两大作用:第一,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往往是由直觉得来的。第二,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或社会现象)时,能发觉背后某种异乎寻常的使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就好像是为他准备、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直觉是灵感的基础,而灵感是直觉的升华,两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没有直觉,灵感是空穴来风,无从而生;没有灵感,直觉也不能成为文学作品。它们的区别在于:其一,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如诗人对灵感所不同描述:“几处觅不得,有时还自来”(贯休《言诗》),“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戴复古《石屏诗集》《论诗十绝》)。其二,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唐代诗人贾岛谈自己创作的体会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两句诗竟写了三年,可见灵感姗姗来迟。其三,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换句话说,只有灵感是“照亮灵魂的火炬,当灵感到来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才能幸会,诗歌从此诞生。○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构思方式(1)综合综合绝对不是拼凑单词碎片,而是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艺术综合的内涵:即围绕中心意念而对材料进行的全方位加工、有机整合,使材料糅合为一个能够体现创作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综合的特征:[1]定向性[2]选择性[3]新颖、鲜明的整体性特征(2)突出和简化突出,指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简化与突出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使形象或意念更传神、更富于特点。区别仅在于:突出是以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简化则是将形象或意念身上所有的遮蔽物全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从艺术构思角度说,简化比突出的难度大;从艺术效果角度说,简化后的形象(或意念)由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也比浓墨重彩的“突出”描述更能抓住读者。运用得妙,可以一字千金,成为绝唱。艺术突出的途径A浓涂重抹:加强或强化处理某一中心意象。B淡化背景:即使背景成为烘托,使主要形象成为前台,惊艳出场,主角常常如此(3)变形与陌生化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通过变形,作家常常能获得独创性的形象。艺术变形的主要方法:A扩大法和缩小法即把形象变大或缩小,使之成为畸形,这个形象虽然还有常人的思维和欲望,但可以做常人做不到的事。B粘合法,把某一形象用半人半怪的方式予以粘合,使之既有人的属性,又有怪的特点。C漫画法,有意改变形象的思维方式,使其在振振有辞或荒唐可笑的诡辩中,道出世事的昏暗或常人不敢言说的真理。D夸张法,赋予形象以一种相当突出的相貌或精神特征,这特征不仅影响其性格,而且支配其处世方式,既真又幻,既幻又真。E幻事法,不改变人物形象的客观性,而将这个形象所生活于其中的“世事”变形,使常人在奇世旅行,可给人以奇异感受和深刻启发。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陌生化与变形有联系。它们都是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陌生化与变形又有区别。如果说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形的话,陌生化则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而是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板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陌生化的内涵:变形是改变事物常形,而陌生化不改变事物常形却变换事物称谓,从而将过去切近的事物或现象从身边推开,以造成似曾相识又带有距离的审美效果,这就是陌生化。别林斯基所说的“熟悉的陌生人”能很好地概述陌生化处理的艺术效果。如《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时,“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陌生化处理的作用A能使想象力插上腾飞的翅膀;B制造一种距离,使读者摆脱现实生活进入艺术境界;C创造独一无二的产品,使其更具魅力。3、艺术表现艺术表现作为文学创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作家在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运用文学语言以及各种表现手段,把审美意象系统传达出来,转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阶段,不同作家艺术表现的具体情况可能千差万别,然而总括说来,都不是一个简单易行、省心省力的过程。推究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作家内心的审美意象系统与语言形式之间并非直接对应。陆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刘勰“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苏轼“了然于心,又不能了然于口于手”,刘禹锡“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郑板桥所言画竹,“胸中之竹不同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更不同于“攸作变相”的“画中之竹”。这就是时常所谈的“形象大于思维”问题——产品与创作意图之间的矛盾现象。其次,作家的艺术构思活动在艺术表现阶段并没有完全终止,有时会与艺术表现交错重叠。(一)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创作意图是作家心中指向性很强的某种目标预期,但它有时并不符合逐渐成熟起来的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二)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本文标题:31创作过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83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