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6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第5-8单元教案
17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借助插图,联系生活,激活想象感受诗意,领悟诗情,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所描述的情景。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背诵表达出来。3.初步领悟诗歌中比喻、夸张的表达手法。教学重点:感受诗意,领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教学难点:感受诗意,领悟诗情。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1.指名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2.考考你:唐代的大诗人中,谁被称为“诗仙”,谁又被称为“诗圣”?你对他们还有哪些了解?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二首”就是这两位大诗人的名作。出示古诗题目:《望庐山瀑布》、《绝句》4.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望庐山瀑布》。齐读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5.理解诗题:(1)教师简单介绍“庐山”。也可以让曾去过庐山的学生介绍庐山,引出瀑布。(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落实“望”的字义)二、初读感知,读通诗歌1.朗读,初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味.2.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学听。3.指名读诗歌,倾听时关注字音与朗读节奏,标出朗读节奏。生自由读。关注“庐”与“炉”的区别,理解“香炉”和“香炉峰”4.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品读诗句,感悟吟诵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生:产生。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烟雾弥漫,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讨论: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3.读三、四行诗句。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联系李白的《赠汪伦》,再次感受夸张手法的妙用。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四、质疑问难,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流“。第二课时一、复习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说说诗意。二、初读感知,读通诗歌1.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3.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特别关注“岭”与“吴”的读音。4.指名读诗歌,倾听时关注字音与朗读节奏,标出朗读节奏。5.生自由读。三、品读诗句,感悟吟诵。1.读了诗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物?用笔圈出表示这些景物的词语。(“黄鹂”“白鹭”“千秋雪”“万里船”)。2.要是让你画出这些景物,你会如何画?读读说说。(有机落实理解诗意。)扣住描写“色彩”与“数量”的词,体会景物的美。3.引导学生从景物的动静来体会景物的美。一、二句为动,三、四句为静4.找对子,体会语言的工整。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5.自由诵读全诗,说说诗意。四、质疑问难,书写生字。重点指导“窗”和‘柳“。五、拓展延伸学生课外找找李白、杜甫的诗歌诵读。教学反思:18雷雨教学目标1.会认读4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并能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3.从感悟作者笔下雷雨的特点中,逐步养成观察天气的习惯,学习写观察日记。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雷雨前后的景象。教具准备:课文配套插图,生字卡片,田字格小黑板。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夏天的午后,经常会有雷雨。板书:雷雨。2.谁还记得下雷雨时的景象吗?学生回忆。3.过渡:有一位生活的有心人,通过仔细观察,还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呢!想读吗?好,那就让我们去看看作者笔下的这场雷雨吧!4.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请小朋友自由地朗读,标出小节号,难读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多读几遍,争取读通课文。2.检查自学情况。a.压乱垂压下来乱摆垂下来b.往窗外望去,书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c.一动不动一声也不叫一()不()一()大风一()蜘蛛一()彩虹越来越亮越下越大越()越()3.请三个学生分别来读1、2、3自然段,4、5、6自然段,以及7、8自然段。4.作者只写了下雷雨时的情景吗?学生自由说,看插图。相机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品读感悟第一板块:品读雷雨前的景象。1.雷雨前的景象是怎样的呢?我们默读1、2、3自然段,读的时候还可以联系以前看到的情景想一想。2.巡视,反馈。3.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指名读。当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向你压下来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请你把这样的感觉放进去读一读。再指名读。教师范读。再指名读。齐读。这时的天空用一个词就是——板书:乌云密布。天气真闷哪,连一丝风也没有。树上的叶子——,蝉——(学生接说)。4.忽然一阵大风,吹得——(学生接说)树枝乱摆。(加动作帮助理解)这乱摆的树枝一会儿朝东,一会儿(),一会儿朝南,一会儿(),一会儿朝上,一会儿()。连树叶也——,真是——。板书:狂风大作。谁能把这么大的风用读来表现一下。5.出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你觉得蜘蛛逃得怎么样?因为——通过图直观演示。你能读吗?6.此时,你仿佛看到了(预设:闪电像白色的巨龙从空中穿过,闪电划破整个天空),听到了(预设:轰隆隆的雷声,仿佛要震碎整个宇宙,巨雷震耳欲聋)。合作读:师生读,男女读,前后读。这电闪雷鸣的气势可真凶猛啊!板书:电闪雷鸣。7.小结: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一切都预兆着雷雨马上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吧,齐读1、2、3自然段。第二板块:品读雷雨时的景象。1.雷雨说到就到,下得可大啦!请大家自由读4、5、6自然段。呆会儿请大家用朗读告诉大家,雷雨有多大。2.品读:哗,哗,哗,雨下起来了。指名读。看标点,三个“哗”的后面都有一个“,”,这三个“哗”能读得那么快吗?再指名读,特别是“雨”后面停了一下,我觉得你好象真的看到大雨了。指名读,齐读。3.雨下得真大啊,就像(一支支利箭倾斜着射向地面),(像巨大的瀑布,铺天盖地地倾泻下来),(像断了线的珠子,噼噼啪啪地拍打着土地),(像无数条链子,狠命地往玻璃窗上抽)。4.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学生想像说。这时候,天地一片()。5.要是,你就是窗前的小朋友,你会怎么说,请你再读。这真是——板书:倾盆大雨6、渐渐地,渐渐地——(学生接)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指名读,这么大的雨,会小得这么快吗?“渐渐地,渐渐地”该怎么读?指名读。7.小结:这真是一场大雨啊!8.观看下雷雨的插图。这时候,如果你就是站在窗前的男孩,你会怎么说?9.让我们再用朗读来表现一下雨的大吧!男同学读4、5自然段,女同学读第6自然段。四、书写指导1.出示“压、乱、垂、虹”等12个生字。2.学生观察分析字形。3.教师范写“垂”。4.学生练写,互相评价。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2.背雷雨前和雷雨中的段落。二、品读感悟雷雨后的景象1.自由地放声朗读第7、8自然段,谈谈读后感受。2.指名读第7自然段,朗读第二句“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时加一个呼吸清新空气的动作。3.第8自然段以诗的形式出示: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了。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4.读一读,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挂”、“坐”这两个词的确切。5.雨后,还会有哪些景象呢?填写了。6.齐读第7、8自然段。三、回归整体让我们再次去欣赏这场雷雨,好吗?师生合作背诵全文。四、课堂练习1.完成课后习题“读读抄抄”。2.完成《课堂作业本》。五、课外延伸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板书设计雷雨前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雷雨中越……越……雷雨后教学反思:19最大的“书”教学目标1.会认“质、勘”等10个生字,会写“册、岩”等12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教学难点:读懂课文第10小节。课前准备: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质疑导入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最大的书是什么?“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本书里有什么内容?等等)3.生质疑,师归纳并相机板书: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由读课文:⑴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⑵给课文标出小节号,同桌交流。2.检查反馈:⑴读准生字新词地质勘探地质勘探队员(结合教学:课文中谁是地质勘探员?)岩石雨痕波痕矿物宝藏一册厚厚的书一片陆地刨根问底⑵指名分节朗读课文:1~4小节;5~6小节;7~8小节;9~10小节,11~12小节;13小节。(课文以对话为主,学生在标小节号时有一定难度,需教师相机提醒)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1.请带着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2.解决问题1:谁来告诉大家,这本“书”指的什么?⑴指名回答,相机出示第四自然段。⑵“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意思是说“这岩石厚厚的——”(引导学生说出“就像一册厚厚的书。”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⑶指名读第四小节,说说岩石为什么像书?“一册”还可以换个什么词语?⑷指导读好含感叹号和问号的句子。⑸哦,原来这本书指的就是岩石啊!现在我明白了。那你们明白为什么“书”要加引号吗?(这本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3.既然叔叔说岩石就是“书”,那这本书里有哪些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10自然段,找找川川对叔叔提了哪些问题?4.找出川川提的问题,出示:问题1:这上面有字吗?问题2:这上面有图画吗?问题3:这能说明什么呢?指名读川川的话,指导读好问句。5.面对川川的问题,知识丰富的地质勘探员叔叔是怎样回答呢?谁愿意做做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帮川川解答第一个问题?指名一生答读第6小节,其余学生问。在一问一答中读好对话。6.川川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他又问?(学生接读:这上面有字吗?)哪个地质勘探队员叔叔来回答?(再次指名答读)7.教师扮演川川:那这些雨痕、波痕,还有树叶、贝壳、小鱼能说明什么呢?指名一生答读第10自然段。课件出示: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8.叔叔是通过什么判断这里原来是长满树木的森林,后来变成大海的呢?引导学生整合6、8、10自然段。四、重创文本,指导写字1.听到这儿,川川明白了:yáncèhòuhòumái原来,一块石就像一的书。“书”里藏着许zhì多有关地的奥秘。2.指名读这一段话。3.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4.实物投影展示,点评。第二课时一、有感情朗读对话。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从川川和地质勘探队员叔叔的对话中读懂了:一块岩石就像一册厚厚的书,“书”里还藏着许多有关地质的奥秘。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2.有感情地朗读1~10自然段的对话。二、探究学习11~13自然段。1.川川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前面的问题才解决,后面的问题又冒出来啦!课件出示: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2.从川川的提问中,你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⑴根据学生问答,指导书写词语“刨根问底”。⑵“刨根问底”还可以换成?(拓展歇后语:打破砂锅——问(纹)到底)3.谁愿意解答川川的这个问题呢?指名答读第12自
本文标题:2016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第5-8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8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