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生物 必修3复习-第4章 种群和群落2
复习课第4章种群和群落二.种群的特征㈠.种群密度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⑵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种群密度不同。2.种群密度的特点:⑴不同物种在同样的环境中的种群密度不同。⑶同一物种在同环境的不同时间的种群密度不同。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项目方法概念适用条件直接观察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用一个一个累计来确定个体数量的方法生物个体较大,分布范围较小的种群间接观察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根据生物的行踪或识别物来观察统计个体数量的方法生物个体数量很少或很难寻找。如确定红石燕的种群大小可通过先统计本区域筑窝的红石燕家庭的数量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再乘以相应的倍数来确定个体数量的方法生物个体分布范围较大,取样要随机,不能有主观因素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作上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志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确定种群个体数量的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简介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通过____________去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方法。⑴.样方法②常用的取样方法:___________④使用范围: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多用于植物4.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③操作步骤:确定调查对象→____→__一般来说,样方大小为:乔木__,灌木__,草本__;取样统计时,取样植物不同生长期的个体数都应统计。选取样方计数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100m216m21m2①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⑵.标志重捕法②使用范围:多用于动物③估算方法:设该地段全部个体数为N,其中被标志数为M,再捕个体数为n,再捕个体中标志数为m。则有如下关系:NMnm=即:N=Mn/mA.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___分布;B.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_____机会;C.调查期中,没有_____;D.没有个体的_____。④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前提条件:均匀地同样被捕的迁入或迁出出生或死亡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___增加。②.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___降低。1.概念:2.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________的比率。3.意义:________________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_______的比率。㈢.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2.意义:_____________该种群个体总数该种群个体总数㈣.年龄组成1.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各年龄期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老年成年幼年3.意义:_____________预测将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多见于____。种群中雄性个体或雌性个体占的该种群个体总数比例。㈤.性别比例1.概念:2.类型:⑴.雌雄相当型:常见于_______。⑵.雌多雄少型:⑶.雌少雄多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3.生产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用____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高等动物人工控制的种群性引诱剂⑶.实例:二.种群的分布型㈠.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称之为种群的空间特征。㈡.类型:1.均匀分布⑵.原因:种群内个体的竞争。⑴.定义: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间距。森林中植物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养物质(根系),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⑴.定义:2.随机分布⑵.原因:森林中蜘蛛的分布,面粉中黄粉虫的分布,杂草等的分布。⑶.实例:指每一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会均等,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⑶.实例:广泛存在。如放牧中的羊群,培养基上微生物菌落的分布,蚂蚁、瓢虫等的分布,人类的分布等。3.集群分布⑴.定义:种群个体的分布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的密集分布。⑵.成因: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丰富与贫乏镶嵌;②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______㈠.产生条件: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㈡.增长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㈢.种群数量的计算:Nt=N0λt注意:此处种群是“世代不相重叠”的生物种群。其中,N0为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理想状态㈠.产生条件: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有天敌存在。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㈡.增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____后,将停止增长并在__左右保持相对稳定。㈢.实际应用捕食者捕食之后,应使被捕种群的数量保持在__这个水平,因为在这个水平________。存在环境阻力。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K值K/2种群增长速率最快AK/2K联系实际对家鼠的控制,以前主要是从减少他们的数量入手,比如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然而家鼠的繁殖力很强,杀灭的数量很快会通过繁殖弥补回来。从K值的角度出发,你能提出更好的措施吗?1.对策:__________2.具体措施:降低家鼠的环境容纳量。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他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三.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对比“S”型曲线“J”型曲线前提条件增长速率有无K值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先上升后下降逐渐升高有K值无K值两曲线的阴影部分表示什么?答:①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②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及其基本使用基本使用back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一.生物群落的概念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㈠.物种组成㈡.优势种㈢.种间关系㈣.空间结构㈤.群落的演替在群落中生态作用最大、并对群落的外貌、结构和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第3节群落的结构三.群落的物种组成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的丰富度。2.特点: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㈠.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丰富度)㈡.相对丰富度相对丰富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⑴特点:两物种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在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个体数时间AB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AB⑵例子:大豆与根瘤菌、地衣。四.种间关系㈠.种间互助互利共生:豆科植物和菌瘤根1.捕食: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⑴特点: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个体数时间BABA⑵例子: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㈡.种间斗争捕食2.竞争:个体数时间AB竞争能力不同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⑴特点: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时间个体数AB竞争能力相同BAC⑵例子: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3.寄生:⑴特点: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能量关系图ABAB数量坐标图A个体数时间B⑵例子: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细菌。寄生Go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1.答:①单独培养: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②混合培养: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4.提示: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竞争);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ACK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2.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关系类型特征实例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彼此有利,彼此依赖地衣、根瘤一方有利,一方受害彼此抑制适量捕食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是有利的蛔虫和人水稻和稗草羊与草狼与羊种间关系小结㈠.种内互助蜜蜂群、蚂蚁群等羊群、鱼群等狼、乌鸦等蜂、蚂蚁等“群聚”互助“社会性”群聚“生活性”群聚“报警”互助发声报警释放化学物质报警形态动作报警危险时鹿闪动尾巴拓展内容:种内关系㈡.种内斗争同类相食争夺配偶争夺生活场所五.生物群落的结构㈠.垂直结构1.定义: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2.平坦地面上的植物分层分布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3.高山植物群落的分层分布主要与温度有关。麻雀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的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翁等鸟类总是森林的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虹则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4.动物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分层主要与其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6.分层现象的意义:影响某些水生生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决定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它不仅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空间、水分和矿质营养等的矛盾,而且由于植物在空间上的成层排列,扩大了植物利用环境的范围,提高了同化功能的强度和效率。分层现象愈复杂,即群落结构愈复杂,植物对环境利用愈充分,提供的有机物质也就愈多。5.水域中的分层现象: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这就是群落的水平结构。一.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上进行的演替。㈠.初生演替1.定义:2.实例:▲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地衣到苔藓阶段,所需时间最短的是草本植物到灌木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乔木阶段)裸岩上的演替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
本文标题:生物 必修3复习-第4章 种群和群落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1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