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42圣雄甘地课件(人教版选修4)
第2课圣雄甘地课标要求:介绍“亚洲觉醒”的先驱甘地,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关键词:甘地和印度国民大会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甘地,印度人民独立的精神领袖甘地1869年10月2日生于印度波尔班土邦,他从小就熟读印度教经典,把“逢恶报以善,用德报以怨”作为自己的处世格言。到伦敦大学攻读法学,四年后学成归国,担任律师。1893年在南非参加了当地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在南非的21年中,他把印度教毗湿奴派的仁爱、素食、不杀生主张同《圣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并受梭伦、托尔斯泰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非暴力主义的理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领导在南非的印度侨民展开反对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黑色法案”和《亚洲人登记条例》的斗争,其间,他曾三次被捕入狱,但最终迫使官方作出了让步,非暴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1919年,面对殖民当局否决印度自治要求、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和工农群众不断掀起的反英浪潮,甘地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为这一运动的开创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用和平的合法手段取得自治。1922年2月英国殖民政府逮捕了他,并判了6年徒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取得印度更多的支持,于1942年3月派使节同甘地等商谈战后自治问题。甘地明确要求英国退出印度,并于8月8日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第二天,他与国大党执委会全体成员一起被逮捕,由此触发了全国性大骚动。活动遭到当局的暴力镇压。为抗议政府暴行,1943年2月10日起,甘地绝食三周,终于使被捕者获释。1947年8月15日,在印度联邦宣布成立之际,制宪会议特意向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的甘地致以崇高的敬意。可是此刻,这位伟人却因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自己未能使印度人团结起来而自责,在加尔各答绝食一天,并从早到晚在手摇纺车上纺纱,当时他已78岁。1948年1月30日,79岁高龄的印度人民独立的精神领袖甘地还在为平息宗教冲突而奔波,在赴祷告场途中,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杀害。作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他三次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争取祖国独立和人间公正,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最长的一次绝食时间达21天,他18次进监狱,5次遇刺,历尽磨难,坚不可摧。甘地不仅是思想上的巨人,也是他理论的身体力行者。无论是亲手织布做衣服,还是步行赴海边制盐,都表明了他信念的坚定和为人的务实态度。他的绝食能令三亿多人为之关切动容,他能令所有印度人发自内心的唤他为“巴布”(父亲),这样的领袖气质和人格魅力对一个政治家来说恐怕也是旷古绝今的了。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极右分子刺杀身亡,时年79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加紧对外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它们把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正式形成。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固有规律。不平衡的加剧导致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这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也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整体力量(美国除外),例如一战摧垮了俄、德、奥匈、土四个帝国,削弱了英、法、意等强国。加上十月革命的影响,于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涨,并出现了亚洲的觉醒.中、印、土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就发生在一战前后。而到了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最终逐步崩溃。背景分析:20世纪是世界反对殖民主义统治、争取民族解放运动势不可挡的时期一、青年甘地社会政治观的基本形成1、在英国学习法律,并取得律师资格。2、在南非领导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①1894年,成立印度人大会,领导侨民斗争;②在实践中总结出“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斗争形式。思考:甘地领导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采取哪些斗争手段?最后的结果如何?你如何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个运动为什么会出现在印度?1、运动背景:①一战期间,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②英国残酷镇压印度人民的反抗2、运动内容:①学生罢课,抵制英人学校②律师抵制英人法庭③官员拒绝在英国殖民机构任职④士兵不接受英发奖章3、运动特点: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取得印度的自治独立二、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主义:包括①哲学思想:②政治主张:非暴力革命实现印度的自治或独立③经济思想:提倡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物质文明④社会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身穿土布服装的甘地在纺车旁阅读的甘地甘地的领导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行动哲学印度教中“逢恶报以善,用德报以怨”是他的处世格言。甘地融合了印度教、佛教、基督教、托尔斯泰思想,形成一个非常特殊的行动哲学:一、存在就是生命,合乎真理就是肯定生命,要对人的生命保持善意。二、任何暴力行为都会使自己失去立场;以暴制暴,世界将积淀凶残;不必去伤害对手,反而要关心对手恕罪。三、力量不是来自蛮力,而是来自坚毅的意志力。甘地式典范来自“深沉厚重”的人格特质,这是一种来自道德感召的特殊魅力。甘地崇尚自我支配、俭朴禁欲、保持沉默、以诚待人、心中有神。“戒愈谨,智慧愈深”,自然产生一种超越是非善恶的气质,使跟随者发乎赤诚,形成精神动力。“宽厚深沉”的领导型必然说话深沉、缓慢而冷静,娓娓道来,“气势磅礡,运天下于掌上”。英国殖民总督与甘地平起平坐,坐而论道,视之为可敬可畏的对手。英国最后撤出并允许印度独立,正是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开花结果。“人必须有勇气接受多次打击,表明自己虽不还手但绝不退缩,以唤起人的本性,使对方减少恨意,起尊敬之心。”僻如为了抗拒英国《食盐专营法》,甘地进行了240英里的游行,使游行成为媒体宣传的焦点。抗税游行的高潮是甘地率领1万2000人在海边,以水桶装盛海水,用锅子烧海水炼盐,当警方以暴力驱赶群众时,甘地要求人民不得反抗。印度是佛教的起源国,甘地的主张无疑跟佛教忍受痛苦、普渡众生的教义是暗合的。虽然佛教在印度已然失传,但长久以来与各种教派间的相互渗透,使得印度人在心理上也接受了这种思想传统。甘地枯槁的形像也颇有苦行僧的味道。他提到《新约》中说“敌人打你的右脸,就把左脸也迎上去”,在这一点上,释迦的“慈悲”、基督的“爱”乃至孔子的“仁”都是相通的观点。1922年3月10日,印度民族主义领袖、20世纪非暴力主义倡导者--甘地被捕,以煽动暴乱罪被判6年监禁。这是甘地被捕时的资料照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1868-1948)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简朴的生活北京朝阳公园的圣雄甘地铜像“后世的人们也许不相信,世界上曾经走过这样一副血肉之驱!”——爱因斯坦三、认识甘地主义(核心: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影响下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1、进步性:①随着甘地成为国大党的领袖,甘地主义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遭镇压,但仍给英国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③二战后初期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2、局限性:给民族解放运动带来消极影响①多次用绝食的方式向英国殖民者抗争;②严格奉行非暴力的原则,反对甚至害怕群众的暴力斗争,导致运动几度中止③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探究思考题:如何评价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呢?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在印度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它在印度民族运动中起了两方面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概括地说,积极的方面包括三点;1、对动员广大民众投身民族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印度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度,绝大数人都信仰宗教,宗教的影响力是根深蒂固的。在这里,单纯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说教是很难把民众发动起来的。而甘地的非暴力学说正是以印度教神学和伦理观为基础又结合现实需要的一种民族主义斗争学说,它的浓重的宗教色彩和“坚持真理”的斗争方法,对广大的印度民众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因此对发动民众投身民族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再加上甘地本人高尚的人格、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处处深入群众、身先士卒的模范行为,就更使广大下层群众对他的学说和信仰深信不疑。他唤醒和锻炼了印度人民,使其加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了印度反英斗争的发展。2、为国大党提供了斗争武器,使国大党转化为具有群众基础的政党。1920年,国大党通过决议,正式接受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并把它作为争取印度自治的手段。从此,国大党找到了一种比其他合法斗争更为有利的斗争策略和思想武器。这种斗争方式始终被国大党所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给英国殖民统治造成强大的政治压力,促进民族独立的进程在非暴力不合作和文明不服从运动中,甘地动员起数以百万计的群众投入到反英的斗争行列中,他们放弃殖民当局授予的职位和头衔,抵制法庭和学校,抵制英货,开展游行、集会、罢工、罢市和罢课的斗争,甚至抗税、抵制和不服从各种不公正的法律等,这些大规模群众行动给英国殖民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使其经济收入锐减,给其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促进了它的瓦解,加速了印度民族独立的进程。从消极的方面看,主要是两点:1、甘地常以违背“非暴力”原则为由,中止运动,挫伤群众的斗争积极性。2、“非暴力”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尽管非暴力学说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某种消极影响,但是它对动员广大印度民众投身民族斗争、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最终获得民族独立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印度这样一个炎热的国度,没有盐是难以生存的,而当时的英国殖民统治者垄断了盐的生产经营权,也即扼住了印度的命脉。1930年,印度殖民当局制定了《食盐专营法》,大幅度提高食盐的价格和税收,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在这种形势下,甘地毅然领导了“食盐进军”的斗争。他把头剃光,表示如果当局不取消《食盐专营法》誓不罢休。一天清晨,甘地带领78名信徒,来到一个修道院宣誓,然后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炎炎烈日下徒步,开始了“食盐进军”。他们要到遥远的海边去煮盐,迫使殖民当局让步。在路途中,每过一个村庄和乡镇,甘地都召开群众大会,宣传他一贯主张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即用和平的方式反对当局。他的主张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于是,队伍越来越壮大。甘地一行日走夜息,风餐露宿,花了整整24天,才到达目的地。这时,随他而行的人已经有一千多人。当天晚上,他们绝食祈祷,并宣誓:“除非印度获得自由,当局不再实行《食盐专营法》,否则,就永远住在海边。”那时,甘地已经60多岁,身体也比较虚弱,可是,他带领大家早出晚归,不怕风吹日晒,在海滩上忙碌着,即使腰酸背痛也不肯休息。全国新闻记者纷纷赶来采访,详尽报道了“食盐进军”的情况,引起了印度的广泛支持。这样,印度沿海地区都开展起自制食盐的行动,与此同时,印度各地到处举行示威游行,一个群众性的反英斗争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殖民者当局恼羞成怒,他们出动警察到处镇压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还把甘地抓了起来,并下令取缔了甘地领导的国大党。但是,广大人民是不会屈服的,全国性的示威游行更加风起云涌。当局镇压,示威群众与警察展开短兵相接的搏斗,夺过警察的枪,打死了不少警察;接着,示威游行规模经媒体介绍响彻云霄,惊动了全世界人民,美国《时代》高度评价甘地领导人民反抗英军的统治,声称他还印度人民以合法的身份并唤醒了他们民族的意识。这使得一贯以民主自由标榜的大英帝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丑陋而凶残,遭到世人强烈抗议,大英帝国的外交与经济利益都受到冲击,甘地的请愿示威非暴力行动又一次获得了艰苦的胜利。1930年3月,印度,在甘地的卡拉迪总部附近举行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声援甘地。在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同时,甘地也为了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而斗争。他周游全国,到处进行演讲,常常为此而绝食。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位身体消瘦、神情疲倦而坚毅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调解两个教派的争端。功夫不负苦心人。1947年6月,印度半岛建立了两个独立的主权国: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经过长期的斗争,印度人民终于获得了独立。在成立印度联邦制宪会议上,甘地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
本文标题:42圣雄甘地课件(人教版选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3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