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3林冲棒打洪教头(刘加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会本课8个生字,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准备生字卡相关资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教学重点学会本课8个生字,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难点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准备生字卡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都看过《水浒传》这本书了,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我,为什么喜欢他?(二)揭示课题,解题。1.板书课题,读题。2.解释题意:“教头”是什么样的人?林教头指谁?(三)初读课文。1.自学课文。2.检查自学效果。(1)生字词正音。发配理睬恼恨劈头满面羞惭押解禁军掂量木枷一锭归还踉跄(2)生字词释意。(3)指名分段试读课文。(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洪教头挑动比武以及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经过?(2至7自段)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三段)4.请你按初次见面_初次次手_再次交手把第二段分为三层。第一层(2、3);第二层(4_6);第三层(7)。(五)练习写字。板书设计:发配理睬恼恨劈头满面羞惭押解禁军掂量木枷一锭归还踉跄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准备相关材料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林冲、洪教头各有什么个性?2.课文的重点是哪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哪几层?(二)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特点。1.读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林冲是个怎样的人?课文是运用哪些语句来表现的?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感悟。3.讨论交流:(1)林冲的“谦虚忍让”。①第三自然段写了林冲的三次谦让,林冲是在什么情况下谦让?(第一次林冲刚看到洪教头,寻思是柴大官人的师父,理应敬重,“连忙躬身施礼”;第二次是洪教头不理睬林冲,柴进向洪教头介绍林冲,林冲“起身让座”,表示礼貌;第三次洪教头冷言讥讽,瞧不起林冲,要与他比武,林冲连称“不敢”再次退让)②第四自然段:林冲只好从地上拿起一条棒道:“请教了。”“只好”说明了什么?③第六自然段: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林冲真的“输了”吗?(2)林冲武艺高强。只三个回合就打败洪教头。指导读第七自然段。(投影出示三个回合的有关句子)第一回合:洪教头使出人“把火烧天”式,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式。思考:洪教头为什么“用了浑身功夫”第二回合:洪教头将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思考林冲为什么要往后一退?他是怎么想的?第三回合:洪教头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洪教头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扑”地倒在地上。讨论:“措手不及”说明了什么?评价:读了这三个回合的描写,你觉得林冲的武艺怎么样?(出手迅捷、武艺高强)4.小结:林冲是一个谦和忍让、武艺高强的人。5.课文中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呢?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1)第三自然段的外貌描写,看出他粗鲁、傲慢无礼。(2)第四、五自然段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脱、拿、耍、喝、敲”看出洪教头心急气盛;(3)第六、第七自然段与林冲打斗的表现,看出洪教头的鲁莽、出手凶狠但又不堪一击)三、总结升华师: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了吗?请根据板书来说一说。(因为洪教头太傲慢,狂妄自大,林冲要教训教训他。)小结:是啊!中华的武术,就精在一个字——德。做人,又何尝不是呢?让我们记住这个字。艺高者,可以为师,德高者,可以服众。让我们都努力做一个有德之人。四、课外拓展、推荐书籍。1、林冲棒打洪教头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推荐《林冲风雪山神庙》,读一读。2、想更多地知道以后的事情,了解更多的好汉人物,利用课余时间去读一读《水浒传》吧,把你觉得最喜欢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来共同感受一下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都是英雄好汉,我要把《好汉歌》送给你们和我们的林冲。板书设计:23林冲棒打洪教头林冲谦虚忍让傲慢无礼洪教头武艺高强狂妄自大教学反思:24少年王冕教案(王剑萍)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课前查阅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教学难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课前查阅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1、师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的好汉林冲。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有名人物——(板课):少年王冕2、师生相互补充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王冕: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著有《竹斋集》。吴敬梓: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等。《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书中刻划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师: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难吗?2、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5、自由再读课文,思考: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6、交流,疏通。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2、交流:三个时间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3、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一(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二(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三(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四(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四、品读课文第一段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中,我了解了哪些信息?2、交流:3、齐读课文。五、练习书写生字板书设计:24、少年王冕十岁时体谅母亲放牛读书十三四岁时勤奋好学孝敬母亲十七八岁时画画读诗与母同游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齐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导入:认识一个人,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加深体会的。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近王冕,在感受他努力走向成功的同时,进一步认识他。二、精读课文(一)精读第二段1、品读课文第二节a.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在母亲和王冕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b.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c.评价,再指名读。e.交流:从母亲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f.相机点出:“不是我要耽误你”、“年成不好”、“针线活”“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家境不好,母亲实在无可奈何。g.指名读王冕的话,思考:王冕真的觉得在学堂“也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吗?h.练习分角色朗读。e.教师小结:这段文字通过母亲和王冕的对话,让我们初步了解了家境贫寒,母亲无可奈何,让王冕弃学替人放牛,王冕从小懂事,体谅母亲。2、品读课文第三、四节(1)默读课文,思考: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对人物又有什么了解?(2)交流:①秦老对王冕的同情、关心和爱护②母亲对王冕的关怀、疼爱之情和心里的无奈③王冕孝母亲、不忘学习(3)齐读这两个自然段。3、品读课文第五、六节(1)教师过渡: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幅景象,让他感觉自己是“人在画图中”,这是为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五节,用“~~”画出描写这副景象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2)交流:圈划描写景色美丽的词语,加强品析。(3)体会朗读。(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5)引导体会:王冕是因为读了不少书,明白了不少道理,才会发现这么美的景象,才会励志学画。(追问:从这节中,你发现王冕懂得了什么道理?懂得大自然的美丽,要学会观察和欣赏大自然的美;懂得人要有自信心;)(6)引导背诵。(7)指读第六节,思考:通过这些文字,你对王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8)交流:王冕坚持学画,是个有毅力的孩子。4、引读最后一节,引发体会:读到这里,你想对王冕说些什么?三、总结课文1、齐读全文,简要小结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2、完成书后练习。四、布置课外作业1、抄写词语。2、摘录课文中描写雨后美景的句子。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部分,做一些文字摘抄。24少年王冕王冕出身家境贫寒体谅母亲辍学放牛纷纷自强刻苦学习家境好转作画读诗教学反思:25黄鹤楼送别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教学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小黑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教学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解题1.板书课题:20黄鹤楼送别2.解释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二、初读课文1.自学课文。(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饯行暂时孤帆脍炙人口唯见满饮触动依然伫立凝视惜别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2
本文标题:24少年王冕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47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