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商贸流通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
1建设渝南商贸中心加快流通产业发展--南川市商贸流通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商贸调研组根据市委《关于开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活动的通知》(南川委发[2002]28号)要求,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方方面面对商贸流通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我市1998-2002年商贸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并按照重庆市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结合实际,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商贸流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一、1998-2002年是我市商贸流通长足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商贸战线各部门、各企业和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恪守“顺应民心、突出中心、强化核心”的行动准则,坚持“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工作方针,抓住“加入世贸、西部开发、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开拓大市场”为重点,大力推进商贸改革,加快市场设施建设,培育引进新型业态,努力开拓城乡市场,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较好地促进了商贸流通产业的大发展,流通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为34.5%,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其中商贸餐饮业增加值实现3.48亿元,比1997年增长2.5倍,占全市GDP比重由97年的5.7%提高到9%,增加3.3个百分点。2(一)大力推进商贸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广泛建立五年来,商贸企业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和“扶优扶强壮大一批、招商引资嫁接一批、产权转让一批、破产淘汰一批”的原则,围绕纯国有资本从竞争行业彻底退出的目标,确立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思路,从整体上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原商业、粮食、供销、外贸、医药五大系统国合流通企业共47户(其中国有企业33户,集体14户),拥有职工5698人,资产4.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1亿元)。现除食品公司、交易大楼等企业外都进行了改制,改制面达90%以上。五年来,下岗分流职工1220人,占职工总人数21.4%,解除劳动合同2678人,占47%,上岗职工1212人,占21.2%,其他安置588人,占10.3%。商业系统为保护企业无形资产和促进企业的发展,采用股份合作制的筹资办法,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加快了改制的进程。在此基础上,加速国有资本的彻底退出,用法人代表持大股的办法,全部出售国有股份,收回国有股资本金102.5万元。百货、五金、饮食、糖酒公司等企业完成了民营化改造。同时,对原商办工业企业土桥酒厂、糖果厂、酿造厂等资不抵债企业进行了破产清算。下岗分流689人,占44.5%,买断工龄解除劳动合同436人,占28.1%。供销系统全力推进集体经营向非集体经营转换,按照“社员股金不悬空,企业债务不悬空”的原则,重组由供销社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14户,股本金637.4万元,吸收原职工以自然人身份入股156人,股本金220.8万元。同时,采取以现有库存商品进行折补抵偿,以门面租金收入折抵补偿,以拍卖阶段性经营权折3价补偿,以房屋或其它物资(低值易耗品等)折价补偿,以债权转让折抵补偿等办法,妥善解决了1294名(占67%)职工买断工龄,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金问题。粮食系统根据国家粮食政策的调整,认真贯彻“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实现了收储业务与经营业务的分离;医药系统对医药公司采取由重庆长龙药业有限公司整体接收式兼并,对中药材公司实施破产后由涪陵强声堂保健品公司整体收购,中药饮片厂由重庆希尔安药业公司兼并;外贸公司以下岗分流、买断工龄等方式推进企业改革。企业改制后,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和用工制度改革,班子实行选举制,员工实行责任制,并严格实行按资分配、按劳分配和多劳多得,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日益增强,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二)加快建设市场设施,城市商贸形象不断提升五年来,我市商贸设施建设可谓突飞猛进,全市市场、商场设施面积每年以2.5万平方米的速度增加,比97年净增12.5万平方米,目前达到41.4万平方米。其中商业网点营业面积32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面积0.5平方米,交易市场面积9.4万平方米。全市共有各类市场53个,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其中综合集贸市场25个,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工业品市场7个,面积1.5万平方米。比97年末增加市场10个,占地面积增加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3.3万平方米。在城区城南、城东、城西三大商圈构架已成雏形,建成了东方市场、仙4龙塘市场、东城工业品市场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龙湖小区摩配、建材批发市场已开业运营,世纪广场商贸区基建部分正进入扫尾阶段,花果小区陶瓷专业市场已开展招商,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培育已完成相关论证,正争取重庆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政审批;改造装饰了百货大楼、五金交电商场、交易大楼、贸易大楼等大型商场以及新建鼓楼坝综合零售商场,专业特色街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市商贸不管是经营规模,还是经营质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商业档次提升,地区性商贸中心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另外,南平、水江、大观、鸣玉等小城镇商业定位逐渐明朗,规模不断扩大;石溪、中桥、冷水、土溪、金山等乡镇农贸市场,普遍得到改造和发展,市场定位日趋合理,功能逐步健全,辐射能力日益提高,成为城乡市场传递的枢纽和向周边辐射的桥梁。(三)培育引进新型业态,流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五年来,围绕商贸业态调整,坚持外引内扩,积极培育和发展专卖店、连锁店、超市、总代理、总经销等新型业态,努力促进传统商业经营模式向现代商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主要是依托重庆商社、重庆烟草、重庆石油、和平医药、新华书店等五家大型连锁企业,以市城区为中心,以重点乡镇为连接点,设立连锁店铺。新发展药品连锁店25家,和平药房、强生堂大药房、天圣药房等连锁店已在乡镇安家。中石油集团以加油站为连接点,设立连锁站15家。卷烟连锁配送中心已在全市区域内建立了网络,连锁配送店和分销店达到32家。诚信公司根据民爆物资供应的特点,分别在南平、水江和城区设立连锁经营店4个。供销社恢复性发展了烟花爆竹、食盐、丰谷农资等三户连锁加盟企业,加盟5连锁店已达到300余家。各种品牌百货连锁或加盟连锁店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已有恒生超市、风之彩、红蜻蜓皮鞋、嘉陵摩托专卖店、小超市达140余户,占零售商业的25%;总代理、总经销品牌商品发展迅速,一些国内知名品牌如海尔、长虹等在我市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以上。电子商务已实现零的突破,恒生超市、风之彩等专卖店均实行了计算机销售管理,流通信息化正在推进,流通现代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四)努力开拓城乡市场,流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五年来,为进一步拓展城乡市场空间,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突出抓了餐饮服务业发展和蔬菜、药材基地建设等工作,并收到良好效果。一是我市餐饮业有了长足发展,逐步成为我市第三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2年,全市餐饮业共926户,从业人员8500人,营业额达1.86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4.3%,比97年增加0.99亿元,年均递增16.6%。新发展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的中餐企业30余家,如白鹤宾馆、商业酒楼、南岛酒家、星星酒楼、金山情酒楼、金叶膳堂、兴隆饭庄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遍及城区每一个角落的大小火锅上百家,如德庄火锅、鸭肠王、醉鱼头、糊涂火锅、麦香源火锅、银杉火锅等;以桃园新村、荷花园休闲庄等为代表的农家乐40余家,快餐店10多家。餐饮服务业接待档次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地方特色突出。餐饮企业知名度不断提升,99年和2001年分别组织41家企业参加重庆美食文化节活动,共获奖项7个,奖牌30块,南川商委被重庆市业务主管部门评为一等奖。二是蔬菜产业化生产已形成一、二、三线基地。即以海拔6400-600米左右的城区、鸣玉镇等地为主的一线基地得到巩固;以海拔700-800米左右的南城、铁村、福寿等地为主的二线基地得到发展;以海拔1000米左右的金山、大有等地为主的淡季三线基地得到扩大。全市常年蔬菜种植面积保持在1.87万亩,比97年末增加一倍。塑料大棚、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增加近4倍,蔬菜良种普及率达到67%。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新修基地公路17公里,新修水渠2.5公里。地方特色品牌得到创立,形成了南川生姜、福寿莲藕、黄泥垭白菜等特色品牌。蔬菜经营销售实现了“两转”,即实现了大市菜向精细品种菜的逐步转变,实现了重点满足本地市场供应向外地市场的逐步转移,销售渠道逐步拓宽,市场空间逐步扩大。三是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充分挖掘金佛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潜力,在总结历年发展药材基地经验的基础上,瞄准市场需求,选定发展品种,实施产业化工程,培育和发展了13个药材种植重点乡镇,18个药材种植示范村,42户药材种植大户。种植在地的主要品种有山药、白芷、玄参、云木香、苦荞头、黄连、党参、天麻、杜仲、黄柏等,总面积达32700亩,产量约8000吨,收入突破3000万元。成功引进了重庆远大生态农业公司来南川联合打造美国曼地亚红豆杉产业化种植基地,计划5年内在南川种植5万亩以上。通过餐饮业发展启动了消费、活跃了市场,促进了农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通过蔬菜、药材等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市场化,农副产品商品化,扩大了流通产业规模。到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亿元,比97年增长56.9%,年均递增9.4%。其中,城市6.9亿元,比97年增长39.5%,年均7递增6.9%;农村6.1亿元,比97年增加82.57%,年均递增12.8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7.15亿元,比97年增长59.47%,年均递增9.8%;餐饮业1.86亿元,比97年增长115.9%,年均递增16.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8亿元,比97年增长93.3%,年均递增14.1%。(五)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出口创汇快速递增五年来,我市对外贸易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外贸企业由地方国营单一结构向外资、私营多元化结构转变,目前我市外资外贸企业达到了8家。二是出口经营形式以转口贸易为主向自营进出口经营转变,我市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7家(市外贸公司、矿产品公司、金凤公司、成飞公司、新裕公司、双庆公司、双赢公司)。三是出口产品以传统农副产品为主向以矿产品、纺织品、机电产品等附加值高的工业品转变。棕刚玉已成为我市出口创汇的支柱产品,年出口量达到4万吨,今年扩建后,棕刚玉出口有望成为全国同行业之首。到2002年出口创汇达3500万美元,比97年增长337.5%,五年平均递增速度为27.9%。外资外贸企业年实现税金达350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7.8%。其中矿产品公司2002年上交税金达到1500万元,爱溪电力有限公司达1300万元。矿产品公司分别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设立了办事机构,实现了南川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的突破。爱溪电力有限公司使用外资2500万美元,于1998年底投入试生产,1999年正式运行至今,该企业累计发电量6.68亿千瓦,上交税金3520万元,解决就业人员100人。2002年3月我市与美方签订了总投资为2000万美元的1×50MW坑口燃煤火电机组扩建意向协议,该工程建成后,每年税收将增加上千万元。8(六)大力发展个私经济,民营商业市场份额显著增加五年来,坚持“放开政策、优化环境、加强领导、搞好服务”的工作思路,把抓发展个体经济与发展专业镇、村、社相结合;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支持产业配套、小城镇建设和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以质量为中心,效益为目标,逐步使非公有制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向资金技术型转变,向优质名牌型转变,向出口创汇型转变。非公有制企业数量逐渐增加,生产经营规模逐步壮大,市场竞争能力有所增强,涌现出矿产品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蓝泰化工有限公司等大中型民营骨干企业。
本文标题:2商贸流通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56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