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与“五字”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新课程实施中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中期研究总结课题类别: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新课程实施中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KGHB---478课题主持人:李小艳课题主持人单位:邓州市城区六小一、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规模对象:课堂教学及教学课堂。规模:学校目前开设的所有课程以及涉及的教师。二、课题组开展的主要工作在前期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力求做到“三个同步”:课题实施与资料积累、整理、分析同步;课题实施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同步;课题实施与成果表达同步,促进课题的深入研究。(一)适时调整人员,稳定研究队伍我们深知,要搞好课题研究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考虑到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申报之初就把本课题实验定位在所有学科,突出语数外等优势科目和能力较强的实验教师。同时组建了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加大管理力度。由教导主任担任组长,由学校骨干教师形成组员,全面负责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课题组长教导主任李小艳,主要承担课题研究的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以及课题实施的计划性和时间性;负责课题的理论指导,是实验方案的主要设计者。课题组副组长董志华协助课题组长做好课题研究的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并负责资料收集整理汇总工作。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和开展课题实验的学科教师曾林、马淑玲,负责开展课题研究,收集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评价、总结,完成课题实验任务。课题组中既有一线教师,又有主管本学科的管理者,既有多年从事德育理论研究的人员,又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为课题研究奠定了人员基础。课题组人员稳定后,我们便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组成员会,共同讨论课题实施方案及落实,并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同时课题组成员还要为临时任务出谋划策,集中解决教研进程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事实证明,课题组成员在近两年的的各项活动中都起到了专业引领作用,给市科研人员和教研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加强培训研讨,优化组员素质任何一项课程实验,都是以教育思想的转变为前提,是丰富和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个具体过程。为此,我们经常不定期地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标,强调在常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课程理念的学习,依托新教材,进行教材、教法研究。我们一致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在课题活动中,我们一是努力把课题组活动建设成教学思想的交流会,引导课题组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二是努力使课题研究活动成为教师自我教育实验成果的发布会,让他们意识到自我经验的重要;三是使课题组活动成为教育、教学信息产生与传递的场所,教师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四是使课题组活动成为教师人人可以发表独立见解的学术讲坛,让课题组教师由过去被动的参加者、听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者、主人,从而加速了课题组教师成长的步伐。(三)进行实验前测,做好科学调研为了更好地了解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意识和学生主体意识情况,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实验老师们都能把自己看作是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发现,努力营造课堂上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发展。在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同时,开始注意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做到“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如教师普遍感到压力较大,对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目标还有诸多不理解的地方。目前我们在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设计不是很科学,准备后期在调查访问、个案统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目前学生主体性的特点及教师角色的定位,确定课题实验的方向和内容,使实验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四)抓好常规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我们深知,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认识的提高,观念的转变,最终要通过课堂来实践。因此,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在组织实验校骨干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时力争做到:广泛开展“主题教研、文字书面教研、网络教研、诊断教研”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兼顾我校与其他兄弟学校间的联合教研,促进区域内教研资源的整合与互补;以推进新课改为重点,拿出专项资金和奖励措施,积极申报教科研课题;充分发挥课题在学校教研工作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成立教科研课题组,带动大部分教师参与到课题的教研中来,促进新课改课堂教学的理论提升与总结。(五)因地制宜,搞好典型引路典型引路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措施。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为了使教学一线的同志们对此教学模式,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我们首先选高年级的语文、数学教研组长曾林、孟茜上研讨课。随后李校长亲自挂帅,组织评课,大家各抒己见,畅谈可取经验和改进意见;评后整改思路再上引路课,让所有教师都争取参加对应学科的听课、评课活动,为自己上好实践课打好坚实基础。(六)借鉴创新,开展大练兵活动。学习理论,听、评、品研讨课和引路课后,学校又制定开展“过关课”方案。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同课异构”、“一课多上”活动。每周坚持安排三至四名教师上“过关课”,学校领导班子及各教研组长组成评定小组,严把评审关。不管是“过关课”还是“未过关课”听后就及时进行评课,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未达标的教师要整改后重新上。同时,又借助“三评”活动这一契机,严把课堂教学关,反复听课。从课堂上可以看出,任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使用基本趋于正确,教师在借鉴教学指导用书提示的活动建议时有所创新;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考虑的多了,想的细了,对于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达成主观预设的成分有所减少,而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教与学的方式有很大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根本的转变和更新,他们摒弃了陈腐的观念,形成了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学科观。(七)“示范汇报”,促使共同提高。在校级赛课基础上,结合“蓝青工程”,学校每期组织一次名师、骨干教师上“示范引路课”,青年教师上“汇报提高课”活动。“示范引路课”旨在为教师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汇报提高课”重在展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自我磨练和提高。(八)邀请专家,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水平。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如数学组的孟茜、吴博,语文组的马淑玲、曾林等能对这一教学模式恰当运用。我校曾在2014年4月邀请教研室的苏国富苏主任及语文、数学方面的专家莅临我校指导此活动的开展。在研讨过程中,每位教师认真倾听专家们的宝贵意见,再次提升了教师们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理解认知水平。随后我校又多次组织经验推广活动,同时也被古城中心校作为课改新模式在全西城推广学习,我校的教师曾林还参加了中心校组织的校与校间的送课活动。(九)建立六小课改QQ群、微信群和名师工作室,搭建课改先进经验的网络展示、交流平台,方便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取长补短,促进高效课堂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名师带头、全体教师参与,组织团队编写《星辰》校报中的课改专栏,每月一期,介绍最新、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展示各教研组的新课改特色活动,推广课改典型先进经验,彰显学校课改特色。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提高了学习效率。(一)、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富有活力的课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沿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六小人的不懈追求。学校把“生本思想”作为教学理念,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在课题研究的逐步实施中,全体实验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正在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注意积累案例,深刻反思教学,积极探讨学生主体性与教师角色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全新的思想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求促进师生关系,改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水平。课学教学模式改革,首先带给我们惊喜的是教师教学行为和角色意识的变化:“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的“填鸭式”教学书面,还学生自主课堂,体现了“先学后导,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合谐理念。教师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同时,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以此带来学生对学习浓厚的兴趣与期待。学生在课堂上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体验着成功,分享着幸福,快乐高效学习。学生们不断尝试并体验着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这也是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学生的崭新面貌。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五字”教学模式后,我校的课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的课堂教学受到同学的欢迎,教学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课堂氛围变活了,教学涉猎的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们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生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共性与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了。课堂上,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思考的多了;家长脸上笑容多了,抱怨的话少了;学生获奖的次数多了,学习的负担少了。在这“几多几少”间,折射出了校领导高瞻远瞩的课改思路是正确的;体现了各位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是卓有成效的。(二)、稳定了教师队伍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学科教学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在稳定课题组研究队伍的基础上,我们培训专业教师,培训内容有:专家讲座(主题—解读新课程标准),交流年会获奖论文等,课题组的老师均有很大收获,赛课和论文频频在省市获奖。与此同时,我们鼓励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学会自我实践、自我反思,力争从三方面作尝试与突破。1.变常规研究为“教学案例研究”、“教学行为研究”,轻预设重生成,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成为一位有理性思维的人,从理性的视角、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2.变“一次性教学研究”为“持续性教学研究”,引导执教者在个人反思的基础上,融入评课者的剖析,在进一步思考的基础上,内化为个人的经验,带着这些经验执教者进行第二次实践,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课例。3.通过活动后的“教育教学反思”,引导教师对教学中、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成为一名善于理性思考的人。(三)、从仿模到创模,让课堂形成一师一特点。从有效课堂抓起,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五字”教学模式为基础,以创建高效课堂为契机,以提升课堂教学艺术为目标,逐步实现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形成教师各自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学校制定了基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领教师备课、上课,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听课、评课、说课活动,研究总结新的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并加以推广、应用,形成特色。学习理论,听、评、品研讨课和引路课后,学校又制定开展“过关课”方案。每周坚持安排三至四名教师上“过关课”,学校领导班子及各教研组长组成评定小组,严把评审关。不管是“过关课”还是“未过关课”听后就及时进行评课,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未达标的教师要整改后重新上。同时,又借助“
本文标题:5中期研究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90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