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学要求1.学习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2.体会其中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教具准备让学生搜集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1.学习第一首诗,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2.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2.谁来介绍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画出来。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1.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汇报一句诗意,没有任务的小组说感受,每个组员都得参与。)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应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想象画面,体会意境。(教师范读。)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四小结学法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五拓展延伸请学生背诵苏轼的其他古诗。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惠崇春江晚景》等。1.应从趣味、情感等方面入手,精心设计导入方式。比如可以让学生回顾数学课上“观察物体”的情景,并拿出一个长方体扁盒,请学生分别从正面、左(右)面和上面观察,画出看到的图形,进而导入新课。这种跨越科目界限的、做实验式的导入方式,必然会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2.古诗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学生较难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就是一把钥匙。教学时,先让学生充分朗读,理解大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再相机指导,优美范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节奏、重音、韵味,直至能够熟练背诵。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理解了古诗,神游了庐山,领悟了哲理,而且初步体验到了古典诗歌的典雅韵味。3.“题、壁、缘”三个字易写错,应从含义的角度提示学生,以免出现“提.西林璧.”“只原.”等错误。1.学习古诗,体会农村丰年的欢悦及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2.学习生字、新词。3.体会诗句的含义,与人交流感受并背诵这首诗。一介绍资料,导入诗文1.宋朝著名诗人除苏轼外,你还了解哪位诗人?(王安石、陆游、杨万里、叶绍翁等。)2.今天我们学习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游山西村》,板书诗题。3.你对陆游有哪些了解?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生活的年代处于动乱时期,人民深受苦难。他的诗歌以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为主题,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二学习诗文,理解感悟1.读诗,借助拼音读准、读通。2.两人互读、指名读,检查朗读,并知其大意。(写农民喜获丰收,欢悦待客的景象。)3.再读,根据注解和字典,弄清词句的意思。(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年款待客人,菜肴足够丰盛。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怀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的景象,眼前又是一个山村。)4.默读,从诗文的词句中你有什么体会?(让人感受到农家人的喜悦、热情和好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中寓有哲理,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这种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好像没有希望时,却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带来新的希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情感。(练习背诵。)三小结学法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需要注意的是,古诗文字词的内涵深刻,要仔细体会,才能深入理解。另外,有些古诗文的词义和现代文有所不同,要注意弄清楚,搞明白。1.导入新课的方式不可太直接,要有趣味和新意。可以从题目入手,设置情境趣味设疑。比如:山西村是一个美丽的江南小村,那里的人热情好客。一个明媚的春日,大诗人陆游来到了这里。人们是怎样款待他的?他有哪些见闻和感受?2.在疏通诗句大意的时候,由于古今用词的差别,有些字词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对照词典,也只能勉强连缀,似懂非懂。“腊酒”“足”“豚”应着重指导一下。“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绍兴地方有家家酿酒的习俗,酿制的米酒浑浊而味淡。“足”在这里是全的意思。“豚”指猪。“足鸡豚”即“鸡豚足”,指鸡(肉)猪(肉)丰足。3.《游山西村》是一首七言律诗,其中的“山重”“柳暗”一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讲授的重点,后面还有两联,应适当扩展,对学生理解全诗有一定的帮助,也好把握做客农家、游走村野的过程。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1)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2)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唐代诗人。(�)(3)苏轼、苏洵、苏辙合称“三苏”。(�)(4)“只缘”的“缘”是缘分的意思。(✕)2.将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能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自己置身在庐山当中。3.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4.选择恰当的动物名称,填在括号里,使词语完整。如(鱼)得水单枪匹(马)井底之(蛙)盲人摸(象)(狐)假(虎)威(羊)肠小道5.《题西林壁》中,诗人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呢?6.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今四川眉山)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等。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作诗,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作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2.创作背景《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48岁第一次游历庐山时所写。苏轼这次上山,前后历时十余天,从山南到山北,从山上到山下,跋山涉水,游览了庐山诸峰。然而,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呢?诗人在思索着,探求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也随之在心中孕育着。这首诗的成因,和他对佛学的深入探索是分不开的。苏轼游历庐山主要是因为他父亲苏洵生前曾入住庐山圆通寺,如今自己前来,也是为了拜访老父的旧友,因此,苏轼来到圆通寺感到格外亲切,好像领略到父亲的遗风,还特地在寺内住了一宿,为此苏轼写了《过圆通寺》,以诗记之。《游山西村》写于1167年,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对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于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工巧,而且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寻味。
本文标题:5古诗两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92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