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第二节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三节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第四节青春期的身心发展及其教育任务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一、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一、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1)生理的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个体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在实际活动中融为一体。(2)心理的发展。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及观点: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塞尔——提出“成熟势力说”(所谓“成熟”就是“给予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一个真正的名字”),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著名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格塞尔找来一对同卵双生子A和B,A从出生后第48周起接受爬梯及肌肉协调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B则从出生后第53周开始,仅训练了2周,就赶上了A的水平。由于同卵双生子有相同的基因,格塞尔得出结论: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于最终的结果没有多大的作用,而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这种动作的准备,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及观点:荀子——“人之初,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否认他父母才干偏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培养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者强盗”。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继续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第二节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二、环境三、个体主观能动性四、学校教育一、遗传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对个体发展的意义:(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不是全部。(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3)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只有当身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条件,才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提供可能(4)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遗传决定论把遗传看做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认为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迟或加速遗传能力的实现,这是错误的。(5)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即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二、环境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若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指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如某一国家、某一地区)和小环境(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小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教育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环境上。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孟母三迁”;印度“狼孩”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三、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的这一意义上说,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四、学校教育(一)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能够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正面的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四、学校教育(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三节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顺序性二、阶段性三、不平衡性四、互补性五、个别差异性一、顺序性(一)含义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例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一、顺序性(二)对教育的启示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概括的“跳一跳,摘个挑”经验,都值得借鉴。二、阶段性(一)含义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二)对教育的启示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三、不平衡性(一)含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一般认为,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14岁-15、1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几岁的孩子就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三、不平衡性(二)对教育的启示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一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持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四、互补性(一)含义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1.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并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2.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即使不很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四、互补性(二)对教育的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困难,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因此,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五、个别差异性(一)含义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1.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2.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有关,而且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的影响。(二)对教育的启示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第四节青春期的身心发展及其教育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普通中学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3、14岁~16、17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6、17岁~19、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少年期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有些心理学家称其为“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观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这些个体自身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少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与成人的关系。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总的来说,初中教育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解自我。青年期的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
本文标题:6教育与人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12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