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4年郑州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捷登教育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第Ⅱ卷的答题表(答题卡)中。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1.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铜器中,有裘卫四器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的四田相交换;共王九年,矩伯取裘卫一辆车子和车马的饰件,裘卫另外送给矩妻四卷帛,矩伯便把一片土地和林木送与裘卫。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西周商品经济繁荣B.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被破坏C.分封制瓦解D.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主要史料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已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3.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4.“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制的瓦解C.人口膨胀的压力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5.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6..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民)自实田”,这一举措的实质是()A.核实全国土地数量B.全国范围内确立土地私有C.保证了赋税的征收D.调动了农民垦田的积极性7.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捷登教育.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8.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A.③④①②B.④②③①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9.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即便)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一现象反映出()A.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B.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C.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10.《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C.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1.甘蔗种植是清代赣南商品农业中重要的产业。同治《南康县志》载闽粤籍客户“嘉道以来,种植繁多,酹与禾稼,核其岁入,几与闽粤争利广矣。”而在同一县志上却记载“若懋迁有无,虽十倍之利,宁弃弗顾,弃农作商,康人绝少。以上史料不能表明()A.重本抑末已内化为农民的思想观念B.甘蔗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思想D.县志中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当地人重农抑末思想相矛盾12.“英国输往东方的白银完全可以通过东印度公司进口的东方产品予以再出口来弥补,所以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收支帐不是逆差的,它更关心的是商业利益。19世纪30年代,东印度公司的每箱鸦片成本是300—350卢比,拍卖的价格是400—3000卢比,其中的利率最高竟达900%。”这份材料想要表明的是,东印捷登教育度公司对华走私鸦片主要是为了()A.获取商业暴利B.扭转贸易逆差C.给发动战争制造借口D.发展中英正常贸易13.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资本主义精神,是指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责尽职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其中与“资本主义精神”史实不相符的是()A.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黄金的渴望B.殖民扩展和世界市场的拓展C.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竞争、自由贸易D.持续400余年的黑奴贸易14.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词宣称:“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从广告词中能够获得的信息是①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②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③轮船招商局资金雄厚④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5.具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真正诞生,类似条约在欧洲各国的流行,使全球贸易额由此大幅上升。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现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诞生的原因()A.工业革命的扩展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C.世界市场的形成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扶植私人企业16.“新政(戊戌变法)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材料表明()A.山西近代工业开始起步B.戊戌变法法令在山西得到广泛落实C.晋商进入强盛时期D.戊戌变法后山西工业发展较快17.20世纪初的“实业救国论”()A.倡导者是中下层资产阶级B.认为国家的命运取决于实业的强弱C.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D.没有得到人民的响应18.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当时的“华尔街”。“某地”是指()A.英国的伦敦B.法国的巴黎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D.意大利的威尼斯19.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20.工业革命大大增强了资本主义改造世界的力量,下列史实能为这一结论论证的是()①美国南北战争北方的胜利②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③马克思主义传播④德意志统一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1.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末期,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持续上升,原因是()A.最早的蒸汽机的发明B.改良蒸汽机得到推广C.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D.能源消费的日趋单一22.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士长裤,女工捷登教育的服装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A.工业化使大量妇女参加工作B.民主运动的推动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D.妇女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23.19世纪末20世纪初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国内根本因素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活动B.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4.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25.“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26.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27.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28.工业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结构,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奴隶制度在世界各地逐步消失。工业社会不需要奴隶劳动,从经济角度看,主要是因为()A.奴隶制度背离了民主自由精神B.自由劳动力更能构筑一个买方市场C.奴隶的投入成本过于昂贵D.奴隶因为能操作机器而改称为工人29.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A.工人运动的兴起B.城乡差别的扩大C.经济危机的发生D.垄断现象的出现30.过去购物需要凭票抢购,而今天可到市场上任意选购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种类极大丰富B.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的建立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共40分。31.(2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内战(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内战)结束后,土地贵族和乡绅居于社会中上层,完全垄断了国家和地方政权。具有强大经济价值以及社会政治影响力的土地仍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在城市地区,商人用财富购买土地,成为土地阶级的成员,继而确立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在工商业界,银行家把财富转化为地产,取得贵族身份、融入土地阶级的进程比原来加快了;工业家也将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地产业,获得捷登教育乡绅或贵族的头衔,进入土地阶级。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圈地运动全面展开。准备圈地的村社往往出售部分土地以筹集圈地费用。小土地所有者也是土地的主要供应者。在建立大地产的过程中,地主们常常卖掉零散的外围地产,集中化主体地产,这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因圈地运动需要筹集资金,从而造成一些自耕农销售部分土地,圈地后许多自耕农抛售土地;旧的土地家族因为债务而出售土地;许多土地家族为扩大主体地产而卖掉外围地产,市场上待售土地源源不断。一方面,绝大多数农业人口转向了非农产业;另一方面,土地家族、各类职业者、工商界人士疯狂地追逐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并且与权力密切关联的传统物质——土地,以土地为工具,形成了以贵族、乡绅、自耕农为代表的土地阶级,控制了中央、郡、社区的权力。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大地产和大农场经营制度的形
本文标题:2014年郑州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53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