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4年高考历史解题技巧
2014年高考历史解题技巧考前必会4个选择题解题技巧技巧1一切从题干出发以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新课标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为例,不难发现,高考题虽然仍旧依托教材知识点,但所要表达的观点未必与教材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在分析题干时切忌想当然,而是要研读题干、材料,一切从题干出发,用题干检验选项,用选项检验知识点,做到首尾兼顾。例证(2013·全国新课标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参考答案:C技巧2利用一切有效信息在高考题中,基本上每一个选择题都是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这就如同数学中的证明题一样,给出已知,然后求证。数学题给出的已知条件,在证明的过程中都是要用上的,如果有的条件没有使用,必然得不出相应的证明。历史题也是如此,题干给出的材料,都是有用的信息,只有将所有的材料均予以考虑、分析、甄别,才能作出正确判断。例证(2013·全国新课标卷·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参考答案:A技巧3核心词就是一切历史材料浩如烟海,如果你有想穷尽一切材料的想法,那么这绝对是天方夜谭。如何去解决这一难题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不熟悉的材料中寻找熟悉的字眼,也就是寻找我们常说的核心词、关键词。一段材料,即使再生涩难懂,也总会有我们熟悉的个别字、词。而这些字、词,恰恰就是解题的金钥匙。掌握了钥匙,锁自然就打开了。例证(2013·全国新课标卷·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参考答案:B技巧4放缩法放缩法是一种有意识地对相关的数字或者式子的取值进行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它是数学解题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方法。如果能够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对比较大小、不等式的证明等部分数学试题的解题能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举例来说,要证明不等式AB成立,有时可以将它的一边放大或缩小,寻找一个中间量,如将A放大成C,即AC,然后证明CB。放缩法能去执行,原因在于不等式具有传递性。放缩时,放与缩要适度。就历史题目而言,如果遇到题干有时间上的提示,而我们又对所给的时间不熟悉,就可以采用放缩法将陌生的时间转换成我们所熟悉的时间,然后套用该时间的阶段特征对所给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历史题目在放缩时,多数是将时间放大而不是缩小。例证(2013·全国新课标卷·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参考答案:D考前必会2个非选择题解题技巧历史非选择题由于能够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思想认知水平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历年高考中,非选择题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的文科综合测试,选择题与非选题所占分值的比例几乎相当,所以,在对待非选题上,也不能掉以轻心。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解答非选择题常见的方法,希望对大家做题有帮助。技巧1“三三三四”破解材料分析题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的出处,完整准确地掌握材料的内涵,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二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组织答案要“三界定”:一要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等,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二要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定好答案的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答题书写要“四注意”。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语句通顺、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段落化,一问一段,直观简明;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问题和要点应标上序号。四要注意观点是否正确,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多采用教材中出现的规律性、结论性语句,使要点“少而全”“多而不杂”,力争齐全少失分。例证(2013·全国新课标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文》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差出口有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只是,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分析:40题仍然是明确的主题性命题,选材上有很强的热点倾向。基于近期中国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所产生的纠纷,中国强化海洋权益,而选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关于海洋利用及近代中国海洋利用的试题。总体难度适中,但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答题时要紧扣海洋利用的主题,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的联系,并能做出对主题的提升。学生想拿高分很不容易。参考答案:(1)(2).技巧2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程序化高考题目设问,往往是一题多问,如果不将问题进行细致化的处理,要么会漏答问题,要么会漏答知识点。因此,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将问题进行化简处理,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程序化。首先通读试题,弄清楚题目包含几问,然后进行化简。下面以下题为例进行讲解。例证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日德义有闻,二日清慎明著,三日公平可称,四日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分析: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该问题包含两部分:一是要求回答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的史实;二是根据这些史实,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其化简为以下几个问题:(1)秦至汉武帝时选拔官员的“德”“才”观;(2)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的“德”“才”观;(3)曹操(三国时期)选拔官员的“德”“才”观;(4)西魏北周时期选拔官员的“德”“才”观;(5)唐代选拔官员的“德”“才”观;(6)“德”“才”观变化的原因。经过化简后,按照分成的两个部分进行答题,这样就不会遗漏知识点了。化简之后,问题就变得简单了。这个时候要注意不要因为问题简单而掉以轻心。简单的问题更需要认真作答,那就是把每一个简单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解答。具体来说,就是要标清序号(或者用分号间隔),精练语言,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化简之后我们作答如下:参考答案: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经过“两化”之后,我们对问题的把握更加细致,这样就排除了漏答问题的可能。同时由于对简单的问题采取程序化作答,使得答案一目了然。总而言之,高考永恒不变的主题是对史实的考查,即使高考年年出现“新材料、新情境”,掌握以上解题技巧,在实践中灵活变通,应对高考必能游刃有余。技巧3图片资料简单化,简单问题程序化(此题为新题,对于历史地图考查,2013届全国新课标历史题为突出点,可当母题使用.)例证(2013·全国新课标卷·4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分析:41题是今年历史考题的又一新变化,改变往年给出材料概括观点进行评述或评析的题型,而是以图片材料
本文标题:2014年高考历史解题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62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