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4年高考复习策略及心得
理性反思直面问题优化轮次高效推进——2014年高考政治复习指导方略与教学心得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梁宇宏一、新课程高考第一季反思:直面问题,追求高效这是一些不能说、说不清但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搞清这些问题无以确立高考复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也无法保证高考复习的实效性。1.必须直面新课程价值取向与高考性质与功能相冲突的问题。新课程的价值追求:(1)教材编写上: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从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2)在课程评价上:①把学校内部的评价视为真实描述、记录反映学生发展历程和状况的过程,视为教育过程、学生发展过程,而非高考的预演(高一高二是教育而不是教学);②在外部评价方面,作为高中新课程评价的一部分,大学入学考试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把真实反映学生发展水平的校本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有机地联系起来(至目前为止只有入学考试而没有校本评价);③注重评价学习的过程,强调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即从过分关注学习结果逐步转向对学习过程的关注;④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应试教育强调量化评价、知识评价。新课程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高考的性质和功能: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择优录取,因此高考追求的是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政治课高考的能力目标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分析二者关系可以发现:政治课高考的信度(可信程度,由知识的科学性和试题的严谨性及教考分离来体现),必须由学科知识的精准度、完整性和逻辑性来保障,而高考的区分度和难度又必然与学科知识的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相联系。这种关系决定了高考就是一种外部评价(就是常说的教考分离原则)、终结性评价(只注重结果的评价,容易操作,标准统一)和量化评价(只有量化结果才能成为选拔依据)。这种情况表明,现有高考制度中的高考性质和功能实际上是对现行课程体系价值目标的部分背离甚至反对。这种冲突和背离是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由此我们必须要清醒地面对如下现实:第一,新课程体系中的教材编写方式、知识组成方式与高考的要求是相脱节的,或者说新课程教材就不是为高考服务的。或者至少说,高考改革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与课程改革的力度深度广度是不同步的,和课程教材的发展相比,高考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因此对于高考复习来说,“以纲为纲”尚可成立,而“以本为本”则不太靠谱。而在现有教材之上重新构建适应高考要求的那个“本”,这对高三任课老师的教学经验、理论素养、思维水平是一种更大的挑战,高三老师将在多重重压下度日如年。第二,高一高二的学科教学与高三高考复习严重脱节。高三文科学生的高考复习不得不建立在对高一高二阶段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否定基础上。高一高二阶段只描述现象的感性表达要变为高三阶段的理性阐释;高一高二阶段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残片要转变成具有一定逻辑结构和完整内容的理论体系;高一高二养成的蜻蜓点水、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和信口开河、离题万里、自由发挥、不得要领、只有观点没有知识的答题方式要转变为对知识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和答题的规范性、针对性、有效性。一句话,高三阶段既要回头为高一高二的新课程实验买单,还要迎头面对高考复习的新目标追赶高考指挥棒的新方向。我们不得不从新课程改革的高调忽悠和亢奋热浪中回到冷酷的高考现实中。第三,新课程高考复习使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不减反增。一方面,新课程必修模块设置本身就使高考的复习盲目性增加,学生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因新教材淡化知识表述、不求逻辑严谨、解构知识体系所造成的高考复习中的障碍和陷进必须由我们教师带领学生去跨越,去填补。也就是说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不同步所造成的困难和问题都要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和承受,我们不得不又一次成为改革不彻底的受害者和改革失败的替罪羊。就如同广大医务工作者成为公共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彻底的受害者和改革失败的替罪羊一样。(这不是闹骚抱怨,而是理性思考)。2.自我审视第一季新课程高考复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探寻高效复习之路。问题一:割裂知识和技巧的联系,片面强调技巧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我始终认为,答题技巧的问题属于能力范畴,它不是孤立存在凭空产生的东西。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对重要的概念、观点、理论的掌握不准确、不深刻、不全面,是制约考生能力提高的根本因素。高考所要求的考生的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在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中自然而然的形成过程,不是刻意培养和精心雕琢出来的东西。在多年的教学观察和思考中我发现,学生所谓的能力不高问题,基本都是因为对知识掌握不到位所造成的,单纯意义上的所谓能力是根本不存在的。有的学生说:我对知识已经背得很熟了,但答题还是答不好,说明这不是知识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但我认为问题的本质还是知识掌握的问题,因为背得滚瓜烂熟不等于掌握了知识本身。还有的同学认为,我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好,所以不需要强化对知识的记忆,靠临场发挥就可以得高分。这更是一种误区,有点类似于海市蜃楼式的幻境,他所谓的能力只是一种虚幻的假象,根本靠不住的。事实上,由于他对知识掌握不到位,所以每次考试答卷时离题万里,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自己答得过瘾,但就是得不了高分。这种认识上的误区表现在复习冲刺阶段,就是过分强调方法、技巧、绝招的作用和对方法技巧的训练,更有甚者,将选择题划分成十几种类型,分别告诉学生每种类型的解答方法,同时将非选择题分成若干类型,并要求学生按照即定的套路去死套,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并不划算,因为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多少,反而在答题时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里,我无意否认训练答题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任何方法、技巧、套路的形成是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掌握、应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离开这一基础,所谓技巧、套路、绝招都是“忽悠”人的玩意,万万信不得。那些能考出高分的同学,都是依靠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才形成能力获得高分的,他们从来就不迷信近乎投机取巧式的技巧和绝招。他们的高分数往往来自于被大多数学生普遍忽视的对知识冷点和细节的关注。其实在复习的后期阶段,制约学生分数的最主要障碍就是知识冷点和知识细节,而这两者都属于基础知识范畴。所谓知识冷点,就是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知识角落,或者是最让考生和老师感觉难受的部分,我把它形象地概括为“在经济学中最不像经济学,在哲学中最不像哲学的那部分”,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会扫清高分路上的障碍。因为常规性的,面上的,整体上的知识主干和热点其实大多数同学都基本掌握,你要超越大多数就必须在基础知识的这两个点上进行超越(冷点和细节)。问题二:将教材理论知识和时政热点材料的关系本末倒置高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政治课,更是强调教材理论知识和时政热点的结合,并视其为生命线,所以高考复习阶段特别是最后冲刺阶段重视对时政热点素材的整理和分析,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果在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到位的情况下,过早或者盲目地将大量时政素材引入练习或者课堂复习中,或者要求学生记忆大量时政内容也是得不偿失的做法,这样做容易分散学生的精力,削弱基础理论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误导学生偏离复习重点。政治高考涉及时政内容的方式基本有三种,一是纯时政试题,二是作为试题背景材料呈现,三是非选择题答案要点中渗透时政内容。自从实行三加综合高考模式以来,由于受文科综合考试模式下题量的限制,每一学科所能考察的知识范围缩减,所以高考命题中舍弃了单纯考察时政内容的试题,而更多地将时政内容作为命题背景和素材来贯彻考纲的要求。从我省采用的全国卷来看,以纯时政为素材的试题在选择题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但非选择题一般从背景材料到答案要点基本都涉及热点时政,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理论知识和热点时政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理性处理。个人认为,基于上述情况,在复习冲刺阶段,正确对待热点时政材料必须把握三点:1.热点时政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学科理论知识的复习,不能反客为主,本末倒置;2.热点时政的复习重点是党和国家新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而不是具体时政事件或具体措施;3.对于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也不一定非得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而是能理解和明白热点词汇或关键术语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即可。比如:社会事业改革、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等;4.解答以热点时政为背景材料的非选择题,要适当借用时政素材,不能偏离基础理论表述完全依靠时政语言,应该以教材理论术语为根本,再辐射热点和材料,做到答案要点的“三位一体”(理论知识术语、时政热词、背景材料用语三者相结合)。问题三:第二轮复习中以练代讲和光练不讲在高考复习中,教师讲解讲析的作用和学生动手练习的作用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做题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活化知识、强化巩固知识和查漏补缺,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训练题本身往往淡化知识的原型,肢解知识体系,容易造成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分散化、表面化、孤立化。而教师的集中讲解,其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纵横网络,深化知识层次,特别是揭示隐藏在教材显性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提炼题型特点和答题套路,拓宽知识广度和深度,这对于提高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来说是不能缺少的。高考复习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两者的关系,片面强调其中任一方面,都不会有好的复习功效。现在有一部分同学往往只重视习题训练,忽视教材基础,他们喜欢做题但不喜欢看书,导致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没有准确把握,据了解,现在许多地方的许多学校,较多地存在着以练代讲,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倾向,学生埋头于题海,教师也埋头于题海,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提高很慢,甚至学生不做题或无题可做时竟然不知自己该干什么!高三教师除了会讲题而外其他都不会讲。说实话一部分老师也喜欢这样做,因为这是一种省力而简单的办法。导致进入第二轮复习后教师的备课就是做卷子,学生的复习也是做卷子,甚至教师通过对答案的垄断权来主导课堂,我觉着有偷懒之嫌。由于教师对二轮复习目标的模糊和复习方式的简单化导致第二轮专题复习的成效打了折扣,学生能力的提升不明显,这就是所谓第二轮复习的低效化现象。我个人认为,第二轮复习中教师主导地位不能弱化,适当加强课堂讲授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因教师过多的讲解会无形中剥夺挤占学生消化、巩固、应用知识的时间空间条件,故需要适时科学地安排才行。第二阶段我的基本做法是(1)试题讲析的“两不讲两少讲三多讲”原则。不讲:重复题不讲,无疑问不讲;少讲:陈旧题少讲,非典型题少讲;多讲:高考原题比普通训练题多讲;非选择题比选择题多讲;有争议有歧义有错误的多讲。(2)专题讲授(内容见后)问题四:不注重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任何学科的理论知识都是有着严谨完整的体系结构的。高中政治新课程编写不追求逻辑的严密性和体系完整性,但这不等于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没有逻辑性和系统性。事实上,高中政治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内容更繁杂,理论性更强。那些重要概念、观点、理论间的逻辑关系也非常密切,所以在高考政治总复习中,特别需要教师贯彻系统论思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理清知识体系内部的纵横联系,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环节和措施。在高考复习中,有的教师不清楚学科知识的基本体系结构,没有对模块知识进行系统整合,而是只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机械罗列和归纳,或者以考纲规定的考点为依据,将考点与教材进行简单对应,或者遴选出几百个所谓重点知识交给学生去背的做法。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进入学生头脑的都是些零碎、散乱且相互干扰打架的知识“点”,造成越是到复习的后期,随着知识积累量的增多,满脑子知识相互打架的现象很突出,在解答综合性较强的非选择题时由于视野狭窄,打不开思路,得分要点不全,导致考试分数不仅没有随着复习进程的推进而上升,反而出现考试分数下降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出现,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就是由于大脑中储存的知识点没有形成树型体系,“点”和“点”之间没有建立起纵横联系,使得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需要检索应用知
本文标题:2014年高考复习策略及心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6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