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4文综历史高考冲关第1练
高考冲关第1练一、选择题1.(2013·苏州模拟)商代的青铜文化光辉灿烂,经济获得明显进步,国家统治职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氏族依然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这说明商朝社会()A.呈现出浓厚的血缘色彩B.笼罩于神权统治之下C.带有浓厚原始禅让特色D.体现出强烈专制色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可知,这体现了较为浓厚的神权特点。答案为B项。【答案】B2.(2013·青岛二中月考)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推断()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解析】殷墟是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殷墟甲骨文中记载了春、夏、秋、冬作物生长的情况,判断D项正确。B项说法本身错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排除A、C两项。C项理解有误。【答案】D3.(2013·青岛一模)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是不可以认识的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项说法材料中无体现;C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答案】D4.(2014·烟台一模)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A.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B.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C.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扩大D.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世卿世禄制被打破,贵族地位开始下降。【答案】A5.(2013·温州二模)……”其中判断《中庸》成书于战国还是秦汉,最有价值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本题考查史料研究的认识。题干中①②③段材料属于孔子所讲的做人处事,治学、行道,乃至于做事业的原则,属于纯粹性理论,没有蕴含战国或秦汉的重要史实;而④“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反映了战国至秦汉后道路规制、书写文字及社会行为走向了统一,这最能说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历史史实,也是最有价值的史料,故选D项。【答案】D6.(2013·大纲全国卷)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解析】材料中“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意思是说葬礼过于浓重、服丧过度的话,这都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活,汉文帝认为“吾甚不取”,说明他反对这种奢靡的做法,崇尚的是节俭之风。A、B、D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答案】C7.(2013·潍坊模拟)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二者均有弊无利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官员流动大,分封制的弊端(封建之弊)在于官员的世袭。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地方发展,两者各有利弊,故A、C两项说法错误。郡县制容易造成皇权专制,分封制实行时期,皇权还没有出现,分封制对王权不利,故D项错误。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故B项正确。【答案】B8.(2013·北京朝阳区联考)下面各项与“土”相关的解读中,不准确的是()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为一种名义上的土地国有制度B.“六合之内,皇帝之土”是指皇帝对全国拥有至高的主权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即废除郡县制D.“王在,礼治在,军令行,是王道乐土”意在维护封建正统【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明。“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指西汉初年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但没有废除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答案】C9.(2013·乌鲁木齐高三测试)反映秦统一的《复活的兵团》说,在两千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解析】根据材料“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可知,此应为官营手工业。故C项正确。【答案】C10.(2013·黄山大联考)《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D.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可知,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进步性在于为汉朝的大一统政治服务。故选A项。【答案】A11.(2013·乌鲁木齐高三测试)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纸的应用带来的影响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被后人发明了成语“信口雌黄”、“口中雌黄”,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与纸的应用有关。故选D项。【答案】D12.(2013·山师大附中调研)《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这说明()A.《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B.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思想。根据关键信息“要归于正诚”可知,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13·绵阳一模)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材料二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单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开阡陌,置郡县,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李贽《史纲评要》卷四材料四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奏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1)根据材料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说明理由。(2)在材料三中李贽从哪些方面评价了秦朝的制度与政策?根据材料四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秦汉时期体现的政治制度的开创性、人才选拔制度、血缘关系的疏远分析。第三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紧扣问题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的回答。第(2)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政治和经济上“开阡陌,置郡县,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思想上“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四中“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居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以君子之位而长民”归纳。【答案】(1)作用: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关系;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进步: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最后一问,选肯定、否定都行,只要言之成理均可)肯定:是,理由如下: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中央政府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否定:不是,理由如下: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2)李贽:经济、政治上,确立土地私有制,推行郡县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思想上,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是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但手段简单粗暴。王夫之:废分封行郡县,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郡县制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郡县制使王朝国祚缩短,非天子之利;避免分封导致战乱,为百姓之福;评价秦制的标准应该是天下之公义而非一姓国祚之长短。(任意三点均可)14.(2013·云南高三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摘编自《荀子》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西汉)刘向《叙录》“荀卿全是申
本文标题:2014文综历史高考冲关第1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76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