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4秋期中测试初一语文试卷
石井镇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初中语文期中教学质量抽查初一年语文试题(本卷共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友情提示:所有答案必须填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一、积累与运用(29分)1、阅读下面题目,按要求作答(6分)①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cāo(),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chōng()憬,又仿佛在等候。②下列词语中有4个错别字,用横线划出,再把正确的写在格子里(2分)人情事故址高气扬销声匿迹为富不人言简意赅渐露头角2、古诗文默写。(12分)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②,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③,思而不学则殆。④数声风笛离亭晚,。⑤海内存知己,。,儿女共沾巾。⑥,到乡翻似烂柯人。,病树前头万木春。⑦,寒梅着花未。⑧君问归期未有期,。,却话巴山夜雨时。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分)冰心奶奶的《忆读书》一文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的道理;丰子恺先生的《山中避雨》一文又让我们明白了“”的道理;《回忆我的母亲》一文让我们感受到了朱德同志对母亲的的感情。4、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8分)①材料一:考试结束不久,你作为学校广播站一名小记者去采访一位英语考满分的同学,原先设想的问题是:“你的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英语的能力?”但看到他的父母也在场,你发现这个问题不合适,就改变了原先设想的问题。(4分)①原先设想的问题不合适的原因是:答:(2分)②怎么问才比较恰当,请你重新设计这个问题。答:(2分)②材料二:某班组织一次“语文学习交流会”的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4分)③交流会上,同学们都赞同学习要勤奋的观点。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典故,请你写出其中的人物典故两个。(2分)答:④请你写一句关于天才与勤奋关系的名言。(2分)、答:二、阅读(61分)(一)阅读下文,完成5~9题。(16分)[^*z~step.co#m]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①余闻之也久②还自扬州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能称前时之.闻;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B.愿为市.鞍马;北市.买长鞭。C.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③即书.诗四句书:8.翻译。(6分)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⑵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3分)[来%源~:中教*^网&]9.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3分)方仲永幼年时有怎样的过人之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样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阅读课文《风筝》选段,完成10~13题。(12分)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②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③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10、第①段写弟弟喜欢风筝时,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2分)11、选段所叙述的“风筝事件”。选段①②写“我”少年时__________________;选段③写“我”中年时______________(4分)12、第③段提到“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选文第②段中划线句子“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遍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上,踩遍了。”行不行?为什么?(3分)(三)阅读《我长大了》一文,回答14——19题。(25分)(1)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2)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3)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4)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5)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6)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7)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8)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9)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10)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11)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12)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13)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1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1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小的时候想长大..。②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16.在叙述中,详写了哪一件事?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6分)17.面对被撞倒的老太太,“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从中反映出“我”具有哪些好的品质?(6分)18.“我”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和教育,请从文中举出例子加以说明。(4分)19.简要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四)名著阅读(8分)20、阅读《西游记》(第59回)选段,完成下面的题目。行者辞了灵吉,驾筋斗云,径返翠云山,顷刻而至,使铁棒打着洞门叫道:“开门,开门!老孙来借扇子使使哩!”慌得那门里女童即忙来报:“奶奶,借扇子的又来了!”罗刹闻言,心中悚惧道:“这泼猴真有本事!我的宝贝扇着人,要去八万四千里方能停止,他怎么才吹去就回来也?这番等我一连扇他两三扇,教他找不着归路!”急纵身,结束整齐,双手提剑,走出门来道:“孙行者!你不怕我,又来寻死!”行者笑道:“嫂嫂勿得悭吝,是必借我使使。保得唐僧过山,就送还你。我是个志诚有余的君子,不是那借物不还的小人。”罗刹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剑!”大圣公然不惧,使铁棒劈手相迎。他两个往往来来,战经五七回合,罗刹女手软难轮,孙行者身强善敌。他见事势不谐,即取扇子,望行者扇了一扇,行者巍然不动。行者收了铁棒,笑吟吟的道:“这番不比那番!任你怎么扇来,老孙若动一动,就不算汉子!”那罗刹又扇两扇。果然不动。罗刹慌了,急收宝贝,转回走入洞里,将门紧紧关上。①此情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作者是:。(2分)②本段文字讲述的情节是:(2分)③“罗刹女”又叫:,罗刹女为什么不肯把芭蕉扇借给孙悟空?(4分)三、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写人,就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写人与写事又是密不可分的,要写人,就要把人放到事情当中来写,通过写事情来展现人物的特点。请你写一篇作文,通过记一两件事情把你熟悉的一个人写出来。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本文标题:2014秋期中测试初一语文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93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