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4高考历史考前20天冲刺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和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1-2014高考历史考前20天冲刺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和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时空坐标知识纵横中西绘画艺术比较中国西方文人山水画(1)魏晋:顾恺之,绘画理论是“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2)隋唐:创制法度(3)宋代:更加注重意境(4)明清:艺术风貌不拘成法浪漫主义重感性轻理性,不满现实,追求幻想,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重色彩轻素描现实主义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通俗画(1)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民间风情(2)明清: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印象画派重视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他们把光看做是“绘画的主人”,光的强弱变化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现代主义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阅卷归来话高考——非选择题获取高分方案高考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这里的综合能力不仅是指知识上综合能力,也体现在掌控把握题的技巧上。拥有同样的知识储备,有的同学能用恰当的形式使其清晰完整的展示在阅卷老师眼前,让自己的所学充分发挥作用,这就是答题技巧。相反,有的同学却不能实现这种效果,造成自己所学知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结合这两年高考阅卷中考生出现的问题,和我参加高考评卷工作的经验,给高三考生提出以下建议:1.卷面要整洁,字体要整齐,层次要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评卷工作是一项任务很重的工作,除了要保证评卷质量外,评卷速度对评卷任务的完成有决-2-定性的影响。笔者每天的阅卷工作量是1200-1500份,根本没有时间一字一句地斟酌每一份学生的答案,几乎是几秒钟一份试卷。在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只找答案中的关键词,有关键词的就给分,没有关键词答得再多也是零分。一些考生答得啰啰唆唆,拉拉杂杂,自然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认为你可能不太懂,阅卷老师再从中找不到关键得分点,这份试卷的得分就可想而知了。另外除了做到卷面要整洁,字迹工整外,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答案要点化。在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为了提高速度,一般只注重“关键词”的筛选。对学生所答文字只是“看”或“瞅”,而不是“读”或“念”。一般情况下,阅卷老师在将考生答案中的关键词筛选出来的同时,一只手就已经写出了考生该题的得分,下一份试卷接着又呈现在阅卷老师眼前了。所以,你的答案决不能像写作文那样,大段大段的一气呵成,下笔千言,不切要点。你的答案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如果某一问答案有几个要点,你应该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的要点,并在每一要点前标上序号,如(1)(2)(3)……①②③……或者abc……如试卷空间允许,最好能将这些序号上下排列,沿左侧对齐,让评卷老师一目了然。(2)合理使用答卷空间。有的同学写答案时习惯从所给空间的中间写起,到最后甚至写到扫描线范围之外。这样就使得部分答案不能被扫描,造成答案的语句不通顺,答案不完整。这样的试卷想给分都十分困难。由于空间不够,有的同学写到最后几行字越来越小,使得试卷十分难看,给阅卷老师十分不好的印象,以致阅卷老师给起分来也十分“苛刻”。所以,组织答案时,一下笔就应该尽量从左侧开始,把空间留在右侧,用不完可以空着;若检查时灵感再现,想起好的要点可以继续补充。2.答出技巧与水平,让人满意,让自己多得分解综合题的原则是:将问答题当成填空题来做,去掉关联词,剩下的都是史实性的关键词,因为很多同学试卷上爱写一些经典的废话(放在任何题中都适合的语句),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也不得分。做好综合题的技巧是:先看问题再读材料,整理材料,提炼有效信息,注意材料的出处(用来判断时间),切记所有材料都要使用,部分答案就包含在材料之中,要看分答题,详略适当,一般情况给分都是偶数,如2、4、6、8分等。不要照抄材料,古文翻译出来的“观点”字数要少于原始材料,要学会概括、归纳观点,史论一致。3.按分作答,做到心中有数高考试卷每一个小问题后面都标有相应的分值,根据近几年的经验,文综试卷一般每个要点2分(不绝对)。但是,你必须清楚,你回答的要点不可能和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所以,在组织答案时应该尽可能全面,如果把你组织的答案看做数学上的“集合”那么这个“集合”里包含的“要素(得分点)”一定要多,尽可能使这个“集合”与标准答案的“集合”形成“交集”。其次,试题内容无论你会还是不会,一定要敢于回答。回答错了一般也不要划掉,因为错误部分不影响你正确部分的得分。何况,你认为错误答案的,说不定里面还包含“得分点”呢。评卷老师是来“给分”的,不是来“扣分”的,只要你的答案有得分点,不会因前面的错误而受到“株连”。其实评卷老师是“相当”宽容,只要你的答案有得分点,阅卷老师就会给分。长效热点类——注重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社会环境下的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核心是科学研究,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的产生;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价值实现;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高考命题关注社会现实,而科技创-3-新和环境问题是新课改形势下时考时新的热点问题。1.15-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项目阶段原因标志产生阶段(15-16世纪)(1)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3)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天文学领域的革命形成和发展阶段(17-18世纪中期)(1)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2)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迅速发展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随着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磁学的新成就、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电的发明与应用,特别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2.用新史观看科技进步史观结论文明史观科技进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丰富和便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史观科技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3.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②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③新思想萌发。林则徐等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④中国近代化起步。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①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甲午中日战争、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承受着深重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4-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3)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①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的姿态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中苏关系破裂和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的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成就。②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决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典例]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①使用电灯照明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③航线经过地中海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912年”。电灯和无线电报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1912年时已经使用,故B项正确,电视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故②错误。“泰坦尼克”号客轮从英国到美国的航线不经过地中海,故排除③。[答案]B[命题者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是这一类高考题的突出特点,且这样的题目有增加的趋势。但万变不离其宗,高考题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呈现,其考查的落脚点还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所以应者的一个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针对训练]1.电视剧《神话》是一部“穿越”题材电视剧,让历史人物蒙毅大将军和公主穿越古今。目前,人类有望实现“穿越时空”梦想的科学依据主要是()A.相对论B.量子论C.牛顿力学D.太阳中心论解析:选A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比方说处于光速的高速运转情况下,人类可以实现时空的穿越。2.“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请判断这样的生活最早应出现在()A.文艺复兴时期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解析:选C“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说明电的发明和新通讯手段的运用使世界之间联系密切;再结合“最早应出现”这一时间限定,综合起来看符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3.右图是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书中的标题有“不必要的大破坏”“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如今,书中的许多警告一一出现,这再次证明()-5-A.环境问题始于美国B.只有靠科技征服灾难C.灾难主要在春天出现D.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解析:选D《寂静的春天》是1962年在美国问世的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科技发展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有一些已成事实,证明了科技对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A项说法错误,B项与材料主题相反,C项说法不科学,答案为D。(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西方历史学家指出:“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教化,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这里的“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是指()A.牛顿创立经典力学B.瓦特改良蒸汽机C.达尔文生物进化论D.爱因斯坦相对论解析:选A解答本题注意时间限定:17世纪,而B、C、D三项则发生在18世纪-20世纪之间,不属于该时间范围。2.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A.日心说B.进化论C.量子论D.相对论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进化论思想的作用。解题关键是对两段材料的理解,应为进化论思想的作用,特别是从严复可作出判断,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3.1831年,22岁的达尔文以博物学者的身份登上了“贝格尔”号,随船进行为期5年的科学考察,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贝格尔”号所走的路线与麦哲伦环球航行相同B.“贝格尔”号以内燃机为驱动进行远洋航行C.自然选择构成了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础D.达尔文的行动是文艺复兴关注“人”的直接产物解析:选C解答本题可以
本文标题:2014高考历史考前20天冲刺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和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1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