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4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第二章考点针对练二Word版含答案
考点针对练(二)分析综合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喧嚣文化该退场了刘心武近年来,外国人得出的中国游客“总是喧嚣”的直观印象,虽不免以偏赅全,但这仍引发思索——对中国公民开放旅游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中国人真是富起来了,许多中国游客的首选地是欧洲,而且往往都把法国巴黎作为第一站。从巴黎方面传来消息,中国游客太喧嚣,说话声音特别大,像卢浮宫的画廊,中国游客一到,回音轰响,多半是表达惊奇、兴奋与快乐,但其他游客总不免对中国人侧目,管理人员则对此无可奈何。根据笔者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国人(不是所有,但为数不少)嗓门大,在公众空间里也毫不收敛自己的嗓门,形成大声喧哗的效果,是在起码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就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而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前二十几年,这种文化更加普及,表现出来也就更加强烈,目前通过中国旅游团在外部文化对比下凸显出来的这一喧嚣文化,只不过是其余绪罢了。在上个世纪前半叶,这种喧嚣文化是伴随着进步的社会革命而生成的,有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在掀翻三座大山的艰苦卓绝的革命进程里,中国民众的喧嚣呐喊体现出了醒狮的气派,而这醒狮不是单个的人,是一个集体,是革命的阶级。在那样的一种历史进程里,个人的声音是微不足道的,个人总是必须汇聚到集体中,发出共同的呐喊,才算获得了一种正面价值。在上世纪中后期,不仅阶级斗争是众声喧嚣,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也大体是处于那样的一种“声境”。比如1958年“大跃进”时的民谣,后来被郭沫若和周扬编选为一本《红旗歌谣》,其中绝大多数都必须吼出而不是吟出。到“文革”时候,中国人的喧嚣文化达到了本民族历史以来的最巅峰。那时候屋顶、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每天会连续很久地播出声色俱厉的话语。当然,有时候也会播放“特大喜讯”。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中国的情况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现在常有人用“众声喧哗”来形容时下的社会话语情势,但那是用来表达对文化现象已趋多元的一个形容。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上面所述的那些喧嚣话语即使还有,也非主流,文学艺术方面的个性化程度已经相当的高,“我是自己”的“独立生命个体意识”在年轻一代里已经相当普及。但是,残存的喧嚣积习仍在,又增添了商业社会无情(至少是薄情)的竞争中的新喧嚣,这新喧嚣是欲求快速暴富、一夜成名的浮躁嘶喊,也是欲望不能满足甚至还遭致失败沉沦的焦虑嚎叫,浸润到社会上各类人群,则会表现在各个方面。在刚开始不久的欧洲游中惊动了西方人的游客喧嚣,其实是“老喧嚣文化”和“新喧嚣文化”嫁接出的怪胎,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成分,一种是不懂得尊重他人也忽视了自尊,表现出“群嬉中的习惯性放纵”;一种则是“新富国民”的“炫富”心理,认为无论到了世界上什么地方,“老子有钱就可以随随便便”。1.如何理解“老喧嚣文化”和“新喧嚣文化”的不同内涵?请概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老喧嚣文化:这种文化以喧嚣呐喊的方式鼓动民众达成集体、阶级等的政治或经济生产方面的目的。(要点:“喧嚣呐喊”“鼓动民众”“达成政治或经济生产方面的目的”。)新喧嚣文化:这种文化是在商业社会无情的竞争中,为寻求名利欲望而浮躁嘶喊,焦虑嚎叫。(要点:“在商业社会无情的竞争中”“为名利欲望”“浮躁嘶喊,焦虑嚎叫”。)2.请说说本文的三个论述层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由中国游客的喧嚣现象引入,提出“喧嚣文化”话题,说明其由来已久。(2)论述“喧嚣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及内涵。(3)照应开头,指出中国游客的喧嚣现象的实质。3.纵观全文,作者对各个阶段的喧嚣文化的态度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上世纪前半叶,中国民众为革命需要而喧嚣呐喊,它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其历史价值,作者对此持肯定态度。(2)上世纪中后期的一定阶段,喧嚣文化成为政治斗争和生产科研的工具,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3)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文化趋向多元化,个性化程度提高,喧嚣文化成为非主流;商业社会所产生的为了名利欲望的新喧嚣,则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①在商业社会中,变革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是,真正能够顺利启动变革项目,并取得成功的变革却寥寥可数。为什么变革是一个人人都知道重要却往往无疾而终的活动呢?究竟是什么在阻碍人们都期望的改变到来呢?②《快公司》杂志的专栏作家丹·希思与奇普·希思兄弟在他们的新作《瞬变:破解那些最艰难的变革》一书中指出,造成变革如此之难的原因,并非是出路不存在,而是我们寻找出路时分配注意力的方式出了问题。③通常,人们计划实施变革的思路是先找到问题所在,再据此研究解决方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问题就好像是水桶上密密麻麻的窟窿,到处都是,让人不知该从何入手,亦或是已经制定出了一套看似可行的变革方案,却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抵御习惯的诱惑,使得变革难以持续。对此,希思兄弟提出,在这类情境下,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注意力从对问题的关注上直接转移到对解决方案的关注上,迅速地找出一种被证明确有其效的做法(两位作者称之为“brightspot”——亮点),然后进行大规模的复制,从而实现整体翻盘。④希思兄弟首先援引了社会学中的一个成功案例。上世纪80年代的越南农村普遍存在着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1990年12月,当营养学专家杰瑞·斯特林奉命前往越南农村时,他研究了前任专家提交的报告后,并没有立即制定任何系统的变革方案,而是就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当地有没有哪家虽然贫穷却可以把孩子喂养得很健康?⑤他很快找到了这样一户人家,并仔细研究了他们的喂养方式。原来,根据当地习俗,孩子们都随大人的饮食习惯一天两顿,但这户人家却减少孩子每次食用的分量,并让他们一天吃四顿,或者饿了就吃。尽管总的食物消耗量与传统的喂养方式无异,却让消化能力较弱的儿童有时间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此外,这户人家还给孩子吃一些小虾蟹、野菜等当地人普遍认为儿童不能食用的杂食,让他们比只吃白米饭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蛋白质和维生素。⑥在找到“亮点”之后的工作就是,对这种成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复制。斯特林开办了实践学校,组织当地所有的母亲互相传授。数月后,当地165个乡村的200多万名儿童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⑦希思兄弟将斯特林之前的那些专家的做法称为“考古学家的做法”,而斯特林的做法却是越过那一大堆问题,单刀直入,直击症结。而且,这种原产于当地的“亮点”的最大优点在于,在大规模推广时,它能够更清晰地向人们展示出操作的可行性、细节以及实际效果,也不容易与整个大环境产生“排异反应”。⑧希思兄弟认为,变革的关键无非是要找出一种新的奏效的方式,并说服人们按照这种方式行动。但是,仅靠充分收集信息并不能帮助变革者制定出真正奏效的方式,更关键的是要说服人们按照新的方式行动,必须要在改变的过程中让他们看到实际的效果,来增强他们实施改变的决心与动力,并最终形成新的习惯。⑨在希思兄弟看来,实现变革的真正困难,并不是找不到“亮点”,而是人们总是要么难以鉴别或熟视无睹,要么干脆先拒绝承认在看似一团糟的情境之下还可能存在着亮点。⑩所有人,包括管理者,在面对最艰难的情境时都渴望“神助”,找到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但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中,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都在迅速地发展变化,如果不坚信当下的时局是可以改变的,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奏效的做法,那么即便等你找到了一劳永逸的做法,企业也很可能早已面临倾覆之灾。(陈之宇《21世纪商业评论》2010年4月号,有删改)4.“斯特林的做法”与“考古学家的做法”有着本质的不同,请根据文章④⑤⑥段的内容,概括斯特林做法的几个步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研究了前任专家提交的报告。(2)就研究的问题进行调查。(3)对调查获得的成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复制。5.在商业社会中阻碍变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人们在寻找变革出路时分配注意力的方式出了问题;(2)人们计划实施变革的思路一般是先找到问题所在,再据此研究解决方案;(3)在实施变革方案的过程中难以抵御习惯的诱惑,使得变革难以持续。6.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在本文中的主要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认为,在商业社会中,要使变革取得成功,一定要坚信当下的时局是可以改变的,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奏效的做法——寻找出路时将注意力放在解决方案的关注上,迅速地找出一种被证明确有其效的做法,然后进行大规模的复制。
本文标题:2014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第二章考点针对练二Word版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2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