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4高考语文问题诊断与突破三如何保证四类关键虚词的翻译到位
掌门1对1教育高中语文2014高考语文问题诊断与突破三如何保证四类关键虚词的翻译到位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中作用很重要。新课标全国卷一般不会单独设题考查虚词,而是把虚词放在翻译中考查,而且考查不刻意,带有随机性,有时会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考生对此不可随便处之,在二轮复习中应强化《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其他常用虚词及复音虚词的翻译意识,做到只要“遇到”就能“抓住”,只有“抓住”(译到位)才能抓分。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十九年,擢直隶巡抚。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清史稿·于成龙传》,有删改)(1)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于成龙)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追查其踪迹线索)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得分点狱、辄、踪迹。(2)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又因为这地方夏秋两季节屡次遭受灾害,请求朝廷赈灾。又另外写奏章弹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污,赵履谦被按律惩治。得分点以、被、贪墨、论。(3)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处理政务应该懂得大体,小处明白不值得提倡。做人贵在始终如一,你可一定要自勉呀!得分点为、尚、其。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1)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做一般书生看待。(2)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3)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让人觉得奇怪。解析本题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省略句的考查。(1)“旧”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旧交;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把;“诸生”是古今异义词,一般书生。(2)“及”,动词,比得上,后面省略代词“之”,即曹操,须补出;“待”是动词,对付;“得无……乎”是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3)“乖背”是动词,背离;“是”是代词,这;“良”是副词,确实、果然。参考译文《魏略》上说:刘备在樊城驻扎。这时曹操刚刚平定河北,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受攻击的地方,但刘表性格和缓,不懂军事。于是诸葛亮北上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做一般书生看待。集会议事完毕,众宾客都离开了,而诸葛亮单独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要说什么。刘备生性喜好制作饰物,当时碰巧有人把髦牛尾送给了刘备,刘备于是自己动手编织。诸葛亮便进言说:“英明的将军应当有更远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饰物呢!”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这说的是什么话!我姑且用它来忘记忧愁罢了。”诸葛亮于是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相比谁厉害?”刘备回答说:“刘表比不上(曹操)。”诸葛亮又说:“将军认为自己与曹操相比怎样呢?”刘备说:“我也不如曹操。”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为此发愁,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真的人少,而是登记在籍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征役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满;可以和刘表说,让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都自行登记,这样人口多了就可以征兵抵御曹兵了。”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多了。刘备由此知晓诸葛亮有英才大略,于是以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诸葛亮。《九州春秋》上所说的也是如此。我裴松之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的草屋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看法”,那么就不是诸葛亮先去谒见的刘备,这是很明白的。虽然听说的和看到的不一样,各有各的说法,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让人觉得奇怪。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宦家子依倚父势,恣为奸利,禽治之不可得。(梅焕)使人晓谕其父:“若欲其子出而生乎,抑匿而死乎?”其父大寤,听其子就理命。(钱谦益《梅长公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优游以忘其老。(苏东坡《东轩记》,有删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胡颖,字叔献,潭州湘潭人。父,娶赵方弟雍之女,二子,长曰显,有拳勇,以材武入官,数有战功,颖自幼风神秀异,机警不常,赵氏诸舅以其类己,每加赏鉴。(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反思你在翻译中有无“虚词”的采分点意识?你认为有哪些虚词可以译出或不可译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一般说来,只有那些在结构中起作用的助词、放在句中尤其是句末的助词、一些发语词可以不译出;如果能译出的尽量译出;对不译的虚词,要慎重。【问题剖析】“自我诊断”第3题(1)若欲其子出而生乎,抑匿而死乎?现场答案剖析该答案从整体上看语意不通,究其原因是误解“抑”这个虚词。“抑”,这里不是动词,而是连词,表选择,译为“还是”。另外,句中的“其”字不能译为“你的”,这里应活用为第一人称“自己的”。“其”字在文言文中从未有第二人称的用法,它一般作第三人称用,作第一人称是活用。参考答案你是想自己的儿子出来自首讨一条活路呢,还是想让他躲起来(直到被抓)判死罪呢?(2)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现场答案剖析该答案对句中两个虚词翻译错误,第一个是“既”,这是一个时间副词,表“已经”“在……之后”,不是一个表“既然”的连词。第二个是“虽”,这是一个很见把握语境功力的虚词。后面的“知桎梏之害”是个既定的事实,故译为“虽然”较合适。参考答案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3)赵氏诸舅以其类己,每加赏鉴。现场答案剖析该答案中“以”“每”两个虚词翻译错误。“以”字本有实词义和虚词义,这里是用其实词义“认为”;“每”不是“每次”,而是“常常”义。另外“赏鉴”是两个词,须分开翻译。参考答案赵家的几位舅舅认为他很像自己,常常对他加以称赏和品评。【破解之道】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中作用很大,如虚词翻译不好,一样影响文意的表达。临场翻译中出现的虚词翻译错误问题,反映了考生对虚词重视不够,以为虚词很“虚”,又不是什么得分点。其实,虚词的问题很好解决,因为它范围很窄,《考试说明》只规定了18个,再加上其他常用虚词,也不过三四十个,比起实词来范围明确。当然,其用法相当复杂,但只要重视起来,分“个”分“类”突破这三四十个虚词,那么,这些虚词既不会影响译文文意表达,更不会因被设为采分点而使考生丢分。【趁热打铁】翻译下列句子或文段中画线的句子。(1)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老婆婆常常告诉我说:“某处,曾是你母亲站立的地方。”得分点每,常常;所,处,地方;而,你的。(2)(范镇)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苏轼《范景仁墓志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虽说是请求退休而离开朝廷,但怎敢忘了忧国的情怀?得分点虽,虽说;乞身,退休,与“致仕”“乞骸骨”同义;敢,岂敢。(3)(2013·山东)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宋濂《看松庵记》,有删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得分点其,那些;易,改变;每,常常;以,用来。译好四类虚词(一)高频虚词:格外留心,确保翻译到位在《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中,像“以”“其”“为”“乃”“因”等翻译中易设为采分点的高频虚词,翻译时要格外留心,保证翻译到位。1.以:这是采分率最高的高考高频词,它有介词义,如“用、拿”“凭借”“因为”,这是考查热点;有连词义,表目的“来”“用来”。边练边悟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以”字的用法。(1)并州刺史高,袁绍甥也。素有贵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无几,以并州叛,卒至于败。无几,以.并州叛,卒至于败。译文:_________
本文标题:2014高考语文问题诊断与突破三如何保证四类关键虚词的翻译到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23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