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汇编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非选择题岳麓版
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附:非选择题完整版1.(2015·河南濮阳一模·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殷商之时,中国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北宋对矿课控制较松,但仍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收入,也抑制了私人盲目开采。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司空;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材料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3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并指出成型的中国传统文明的典型特征有哪些?(7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1)从材料一“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说明是严格立法,加强行政管理;“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北宋对矿课控制较松,但仍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说明对重要资源加强国家垄断;“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说明注重兴修水利。(2)第一小问根据文明史观观点来回答;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回答。【答案】(1)措施:严格立法,加强行政管理;对重要资源加强国家垄断;注重兴修水利。(32分)(2)过程:从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演进。(2分)特征: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想上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5分)2.(2015·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江西景德镇市古称浮梁,唐始设县,现存古衙建于道光年间,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和内宅居中轴南北,两厢有六部房。大门额书“浮梁县署”四字,东边立一鼓,告状的人或有紧急案情时击鼓,知县闻声升堂。西边有两块碑刻“诬告加二等”,“越讼杖五十”。仪门是县令举行仪仗恭迎上级官员的地方。大堂即正堂,取名“亲民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大堂内有原告石、被告石,又称下跪石,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商议政事的地方,取名“琴治堂”,表示知县一面弹琴,一面理政,就是仁政教化以德治县。大堂动刑罚乃以法治县,两处结合就是文武兼治。——据豆丁网浮梁古县衙解说词整理材料二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公开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规定。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法规,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以自然法观念指导,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形成了适应帝国时期境内各族人民社会要求的万民法体系,逐步取代了公民法。在帝国时期,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规范了行政行为,调节了大量商业纠纷和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罗马帝国灭亡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后来,罗马法又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摘自朱汉国主编《历史》(人民出版社)(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治的基本特征。(9分)(2)结合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历程,分析说明材料二中罗马法的思想内容能够影响久远的原因。(16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罗马法;法制建设主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文武兼治”,可得出第一个要点;根据“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表明存在等级制度;根据材料一“仁政教化以德治县”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3(2)罗马法被誉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解答本题,应把罗马法思想内容的特点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历程结合起来组织答案,例如,第一部成文法、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理念。【答案】(1)特征:①讲究(重视)法治(礼法并重或外儒内法、德法兼治、文武并重);②政法一体(行政长官也是法官,司法没有专业地位);③尊从儒礼(儒家思想是法治的核心,儒学为体,法制为用);④存在等级(身份)歧视;封建专制和礼制法制化。(每答对1点3分,答出3点即给9分。其它言之成理同等给分)(2)原因:①公开稳定(成文),突出了法律程序建设,为法治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为近现代法制发展提供了经验;(4分)②内容丰富,体系完备,法律规范从国家到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法治国,有法可依,为新社会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法律规范;(4分)③保护物权(私有制),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法制保障;(4分)④倡行法人平等。自然法思想超出奴隶制时代限制,有利于人类进步,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芒,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权和宗教特权提供了思想武器;(4分)⑤崇尚法治,公正至上。既适合近代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也是政治文明的追求。(4分)(每点4分,总结出罗马法的闪光内容给2分,能结合说明给2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本答所总结的每个闪光点可拆分,如第一点成文、程序两语各作一点,均应给2分;其他言之合理均等给分。)3.(2015·山东潍坊一模文综·39)(20分)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材料二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雷颐《清朝灭亡源自对现代性的无知》材料三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4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家观”形成的原因。(6分)(2)比较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揭开“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的原因有哪些?(6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抗日战争;维新思想;民族国家主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可知传统儒家思想造就的传统国家观念;据“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可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形成的狭隘国家观念;“而国家……“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知宗法观念下的家长制作风影响;封建自然经济农民对土地依附关系较强,国家观念弱化。(2)第一小问区别,根据材料一“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得出材料一主张主权在君,据材料二“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得出材料二主张主权在民;第二小问意义,国家主权由主权在君主向主权在民过渡,“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抛弃旧的传统国家观念,启迪民智。(3)“直到现在……,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可知日军全面侵华使得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为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制度。(答出其中三条6分)(2)区别: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君,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民。(4分)意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思想启蒙。(4分)(3)原因:日本侵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6分)4.(2015·福建厦门一模·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材料一表3《十二铜表法》各篇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传唤审判求偿(债务赔偿)家长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侵犯他人)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依据杨红林《历史上的大法典》编制材料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立法。……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君主既是最高的立法者,又是最高的司法官和行政官。第二,礼与法合一,自汉代以来贯彻于历代法典中,礼以道德为依归,而法则以礼为中心。第三,立法和统治的基础是“家”和“家族”,对个人的地位和权利未给予应有的规定。第四,重视刑事立法,其残酷性十分突出。中华法系的这些特点取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曹海晶《中外立法制度比较》材料三能否不通过武力,而通过谈判,通过立法,把革命和战争时团结拢来、胜利后却分道扬镳、各自愈益伸张主权和独立的13个邦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家,建立一个全国最高政府?……如果能联合,能否把这个政府设计得尽量合理,让组成政府的人们,各以自己的野心去制约他人的野心,达到一种接近平衡的状态,把政府难以避免的恶,抑止在一定限度内,至少,是个共和国,永远埋葬君主制?——【美】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材料四(1)材料一反映《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侧重于哪一方面?该法在罗马法历史上有何突出地位?(5分)(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二中中华法系主要特点的“独特性”原因。(9分)6(3)写出材料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该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8分)(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完成图13中A.B两处的填写,并分析其中1993年宪法修正案第一个要点提出的直接原因。(10分)(5)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影响法律制定发展的基本因素。(4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罗马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法制建设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从材料一“求偿(债务赔偿)”“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侵犯他人)”等信息可知,《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侧重于维护私有财产或者解决私人权益纠纷(或侧重于民法);第二小问地位,结合所学回答即可。(2)根据材料二中中华法系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
本文标题: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汇编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非选择题岳麓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32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