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6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训练
2016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训练[原题呈现](2015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信里都说了些啥?”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答案】1.CE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A.对三孬的性格特征评价不当,他没有“搬弄是非”,只是陈述实情。B.马兰花的丈夫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在这些细节中并没有体现。D.说麻婶的女儿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概括不当。麻婶的女儿主动还钱给马兰花是因为心地善良、有责任心。2.【答案】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解析】可从小说主题、情节、人物形象方面考虑作答。小说的情节是围绕借款展开的,借款推动着情节的发展,马兰花的家庭为此冲突迭起。因此,由借款引发的冲突是小说的明线;还款过程集中在结尾麻婶女儿的来信中,是暗线索。4.【答案】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现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解析】首先在小说中中找到马兰花三次流泪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弄清马兰花流泪的背景,进而归纳出流泪的原因。这样写的效果可从丰富人物形象、凸显小说主题方面考虑作答。[错题表现]第四题学生错答为:①第一次流泪,她很难过,和自己打交道、每天在一起摆摊的麻婶去世了,也因为自己的男人对自己的斥责;②第二次流泪,她很委屈,因为自己的男人整天拿六百块钱说事,不理解自己,不但不安慰,还经常为此事对自己发急。③第三次流泪,她是感动和高兴,因为自己的善良和付出没有白费,六百块钱也还了,麻婶的女儿也理解自己,让她搬进房子,自己丈夫也知错改错了。【原因诊断】[诊断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主观性试题的解答,字数不限,分清条理,多多益善。认为答案的组织,越多越好,造成学生答题语言啰嗦,缺乏概括性。[诊断学生]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一是受老师影响,认为答案写的越多,得分越高,导致语言缺乏逻辑,概括性差;二是遇到自己有话可说的试题,动手就写,忽视了题干的引导作用,造成答非所问,或遗漏答案现象。如典型例题第四问涉及两个问题,三次流泪心情的不同和这样写的效果,学生由于审题失误,只回答了第一个问题,遗漏了第二个问题。【教学补救】[教法献计]独具匠心一、考纲解读:考纲原文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纲阐释文学类文本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头戏之一,所占分值仅次于作文。根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对于课标全国卷而言,2011-2015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选材均为小说。其中,分析作品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组织和内部构造;概括作品主题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欣赏作品形象要求考生能把握形象的特点,分析形象的意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如重亲情、乡情、民族情、爱好和平、知足常乐等,和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所谓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指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不受别人观点的左右,形成阅读主体的自我认知、自我感受。二、命题规律:1.考查内容:2011-2015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除2013年全国卷I为外国小说外,其余均为中国小说。题材多样,有揭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哀,有淳朴真挚的爱情、伟大母爱的展现,有对市侩的讽刺等。2.考查热点:欣赏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和鉴赏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对小说进行个性化解读是考查的热点。从考查的角度看,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近5年没有考题,但对这类题目不可忽视。三、命题形式:题型稳定,设置四道题,其中一道5分的双项选择题,两道6分的简答题,一道8分的探究题。四道题共25分。四、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5选2的客观性试题设置错误选项包括三类:一是情感主旨方面干扰项设置,有褒贬颠倒、轻重失当、主次错位等;二是表达技巧方面的干扰,有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三是内容信息方面的干扰,有偷换概念、故意拔高、说话绝对、强词夺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以偏概全等。主观性试题设置错误的方法主要是审题不清,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准、文章主旨理解不透等。发散思维2011—2015小说阅读高考命题分析年份卷别选篇体裁题材题号考点及分布分析鉴赏内容、特色分析小说情节结构欣赏小说形象分析小说手法分析小说内涵个性化解读发掘意蕴、人文精神2015I《马兰花》李德霞中国当代小说市井小人物间邻里真情(1)▲(2)▲(3)▲(4)▲II《塾师老汪》刘震云中国当代小说私塾先生孤独的生活困境(1)▲(2)▲(3)▲(4)▲2014I《古渡头》叶紫中国当代小说动荡生活底层民众的缩影(1)▲(2)▲(3)▲(4)▲II《鞋》刘庆邦中国当代小说乡村女孩质朴纯洁的爱情(1)▲(2)▲(3)▲(4)▲2013I《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莱·巴尔莱塔外国小说江湖艺人现实生活的心酸(1)▲(2)▲(3)▲(4)▲II《峡谷》阿城中国当代小说边域风情的展示(1)▲(2)▲(3)▲(4)▲2012课表全国《马裤先生》老舍中国当代小说讨人嫌的市侩形象(1)▲(2)▲(3)▲(4)▲2011课表全国《血的故事》林海音中国当代小说与血型有关的婚恋故事(1)▲(2)▲(3)▲(4)▲[学法献策]举一反三1.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四法(1)在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根据情节发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第三,分清主次
本文标题:2016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35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