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2016广东公务员行测科学推理复习专题
科学推理第一章力学一、力的概念(一)重力理解: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它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②对地球来说,南北两极的重力加速度大于赤道大小:G=mg(g=9.8N/kg)(二)摩擦力(1)摩擦力的概念:互相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作用力,这个力叫摩擦力。(2)物体之间产生摩擦力必须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两物体相互接触;第二: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第三: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第四:两物体间接触面粗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是不能把摩擦力方向理解为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三)受力分析重力→与谁接触(支持力、浮力、弹力)→若接触是否有相对运动(摩擦力)物体A: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物体B:重力支持力压力摩擦力(四)力的合成与分解:①相同方向的力直接相加F合=F1+F2②相反方向的力相减F合=F1-F2(其中:F1F2)③方向不同的做平行四边形所得的对角线为合力二、浮力F浮=ρgV排三、压强1、固体压强P=FS固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固体压强2、液体压强P=ρ液gh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大气压强※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距离地面越高,大气压强越小。※大气压强与温度的关系:气温越高,空气压力减小。※大气压强与湿度的关系:湿度越大,水气的增加,等于稀释了空气。四、其他考点1.平衡力平衡力: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称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或叫作二力平衡。平衡力的条件(或特点):同体、等值、反向、共线2.作用力与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A对B的力和B对A的力其中是否作用于同一物体是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还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关键第二章运动学侧重公式运用一、线性运动(一)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种特性叫做惯性。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匀速直线运动。2.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3.公式:S=V*TS(t):t时刻的位移V(0):初速度V(t):t时刻的速度(二)匀加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F合力=ma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即叫作匀加速直线运动。2.特点:a为恒量,且大小和方向不变3.公式:①Vt=V0+at②S=V0t+(1/2)at²(三)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即叫作自由落体运动。2.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公式:V0=0Vt=gth=1/2gt2(四)平抛运动平抛运动的分解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的时间仅与抛出点的竖直高度有关;物体落地的水平位移与时间(竖直高度)及水平初速度有关。第三章功能关系一、功能(一)做功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二)重力势能Ep=mgh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三)机械能机械能是动能与部分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二、动量1、动量p=mv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相关的物理量2、冲量:冲量是量度动量变化的多少3、动量定理物体动量的增量等于它所受合外力的冲量Ft=m△v(t——物体相互作用的时间F—产生的合外力)三、功的计算1、W=FS2、正功与负功正功表示动力对物体做功,负功表示阻力对物体做功。①若0°≤α90°,表示力对物体做正功。②若α=90°,则W=0,表示力对物体不做功。③若90°α≤180°,则W0,表示力对物体做负功。3、机械能守恒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机械能守恒的几种情况①只有重力或弹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下②不受其他外力的作用下4、功能关系的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物体速度变化——动能变化物体所在高度变化——重力势能变化弹簧、皮筋长度发生变化——弹性势能变化并联电路的总电流流过的路线;(就像树干)干路上的电键能控制支路上的用电器【指没通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的电路部分】怎样判断电路中用电器之间是串联还是并联?串联和并联是电路连接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要判断电路中各元件之间是串联还是并联,就必须抓住它们的基本特征,具体方法是:(1)用电器连接法:分析电路中用电器的连接方法,逐个顺次连接的是串联;并列在电路两点之间的是并联。(2)电流流向法:当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依次流过每个元件的则是串联;当在某处分开流过两个支路,最后又合到一起,则表明该电路为并联。(3)去除元件法:任意拿掉一个用电器,看其他用电器是否正常工作,如果所有用电器都被拿掉过,而且其他用电器都可以继续工作,那么这几个用电器的连接关系是并联;否则为串联。第六章光学三、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定律①折射角(密度大的一方)小于入射角(密度小的一方)②在相同的条件下,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四、透镜地面不是平的,所以月光在普通的地面上发生的是漫发射.只有少数的光线可以进入人的眼睛,这样我们看到的地面是暗的.但由于积水,使地面上形成了类似与镜面的光滑平面,所以在有水的地方形成的是镜面反射,由于镜面反射是射在积水的光线都反射进眼睛,所以在我们看来有积水的地方就是亮的.背对月光水面反射的光线不能进入眼睛,水面是暗的.经地面漫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故地面是亮的故选B。凸透镜成像:(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2)物体在二倍焦距处(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3)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电影机。(4)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放大镜。(实像总是倒立的,像与物分居透镜的两侧,虚像总是正立的,虚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二倍焦距是成缩小和放大实像的分界点,焦点处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当物体向凸透镜移动时,像也移动,物和像移动的方向总是相同的)。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保持凸透镜位置,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e各点,分别调整光屏位置,则:当物体由a点向b移动时,像距及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e各点,如图所示,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会出现像(4)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当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屏距凸透镜最近;(5)物体在焦点之外越是远离凸透镜,像越______,像距越______;(6)当物体由a点向b点移动时,物像间距离的变化规律是:______.根据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1)由图可知,c点在一倍焦距以外,物距最小,像最大.(2)a点在一倍焦距以外,物距最大,像最小.(3)e点在一倍焦距以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点为焦点不成像,所以d、e两点屏上不会出现像.(4)a点在一倍焦距以外,物距最大,物距最小.(5)物体在焦点之外越是远离凸透镜,像越小,像距越小.(6)当物体由a点向b点移动时,物像间距离的变化规律是: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故答案为:(1)c;(2)a;(3)d、e;(4)a;(5)小;小;(6)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6.在照相时,拍摄近景应将镜头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拉长暗箱);拍摄远景应将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缩短暗箱)。(八)走进彩色世界色散现象产生表明:第一,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第二,不同的单色光经过透镜时偏折程度不一样,实验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各色单色光偏折程度从小到大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
本文标题:2016广东公务员行测科学推理复习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40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