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5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一单元:时、分、秒课题一:秒的认识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学习重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一、阅读感悟1、看教材2页,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时()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10、()、8、()、()、5。()()()()()2、()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3、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4、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5、钟面上有()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个小格。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秒针走一圈是()分。二、设问导读(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1、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提示:分针走()格,秒针走()。秒针走()圈,分针走()。2、秒针走()圈是()秒,分针正好走()小格,由此得出1分=()秒。3、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请你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4、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1分钟我们能画()、能写()、能算()。(要求第1、2、3大组同学从做口算、画画、写一段话中任意选一件做,第4组的同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5、尽管()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三、自学检测: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大约每天睡9()穿衣服大约需要20()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2、人1分钟脉搏跳()下,1分钟做()道题,1分钟写()个字。3、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内能深呼吸()次。从1数到30用了()秒。*1分=()秒,120秒=()分4、绕操场跑1圈,王刚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四、展示点评五、分层训练练习一1、2、3、4、5题六、拓展延伸:课题二:时间的计算学习目标:1、使学生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换算。2、使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3、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2、求经过的时间的方法。一、阅读感悟1、学习例1。看主题图2时等于()分。你的想法是;因为1时是()分,所以2时是(),也就是()分。所以2时=()分.2、学习例2.观察主题图钟表上所表示的时间,小明()离家,()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你是怎样算的?二、设问导读(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1、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可以这样算:分针从()走到()走了大格,每大格是()分,所以一共是()分;也可以这样想:()减(),也就是()分。2、用拨钟表的方法来验证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3、新闻联播开始()结束()。计算出播放的时间()。三、自学检测1、3时=()分4分=()秒4时=()分3分=()秒()5时=()分8分=()秒2、小红来到商店门前,商店还没有开门,她看到营业时间牌上写着早9:00开门,晚8:00开门,她又看看自己的手表,心想:“现在才8:40,到开门的时间我还要等多久呢?”四、展示点评五、分层训练练习一8、9、、10、11题六、拓展延伸:*1、体育课上跑400米,小强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小力比小强多用了多少秒?*2、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他每天早晨要在7:35分到学校,应该在几时几分前从家出发?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题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2、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习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阅读感悟看第9、10页主题图,思考下面的问题:1、由图可知,一年级一班有()人,一年级二班有()人,求一共买多少张票用()法列式为:()()35+34的口算方法方法一:方法二:2、二年级一班有()人,二年级二班有(),求一共买多少张车票用()法。列式为:()39+44的口算方法方法一:方法二:二、设问导读(一)、小组讨论1、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相同点:—————————不同点:—————————2、买一双鞋64元,一双袜子17元,买一双鞋和一双袜子一共需要多少元?(二)、汇报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方法一: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和(),再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最后加()。方法二:先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和(),再把另一个两面三刀位数拆成()和(),先算()加(),再算()加(),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三、自学检测:1、完成课本10页做一做2、口算下列各题26+3952+1826+4352+1826+6352+38四、展示点评五、分层训练完成练习二1—4题2、猜猜:43+2□的得数可能是几十多?课题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2、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习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阅读感悟:自学第11页例题21、普通快客的票价是()元,动车的票价是()元,乘坐世博专线大巴最便宜,票价是()元。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用()法计算列式为:()65—54的口算方法方法一:方法二:2、求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用()法。列式:()65—48的口算方法二、设问导读(一)、小组讨论1、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相同点:—————————不同点:—————————2、买一双鞋64元,一双袜子17元,买一双鞋比一双袜子贵多少元?(二)、交流展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方法一:把两位数拆成()和(),()减(),()减()(够减时),再把两个差()。方法二、把减数拆成()和(),先用被减数减(),再用所得的差减()。三、自学检测:1、完成课本第11页做一做2、口算下面各题85—43=71—28=35—17=55—28=四、展示点评五、分层训练完成练习二5、6、7、8题六、拓展延伸小刚在做减法练习题时,把被减数个位上的0错写成了6,把被减数十位上的8错写成了3,这样得的差是61,正确的差是多少?课题三: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学习目标:1、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2、在计算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一、阅读感悟自学第14页例31、(1)由题可知,上午卖出()个“海宝”,下午卖出()个“海宝”。要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用()法计算。列式为:()(2)、探究380+550的计算方法方法一:口算方法二:笔算2、(1)、要求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用()法计算。列式为:()(2)探究550—380的计算方法方法一:口算方法二:笔算二、设问导读(一)、小组讨论1、十位相加满十向()。2、十位不够减,从()位(),在十位上加()再减。(二)、汇报交流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从()加起,每个数位上相加的结果写在相就数位的(),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从()减起,减到哪一位,就把结果写在哪一位(),哪一位不够减时,从前一位()再减。三、自学检测:1、完成课本14页做一做2、完成坚式230+540490—130390+260340—260四、展示点评五、分层训练完成练习三第1、2、3、4题课题四: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学习目标:1、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学习重点: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一、阅读感悟:自学第15页例41、一到三年级来了()人,四到六年级来了()人。巨幕影院有()个座位。2、要求六个年级的学生能否同时坐得下,就是把(())与()进行比较。如果大于441,就();如果小于441,就()。3、因为只问能否坐得下,所以不需要求出具体总人数,()即可。4、自己尝试估算一下,能不能坐下?二、设问导读(一)、小组讨论1、221看作(),239看作(),221+239一定大于(),但()(能或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2、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30,这样就与实际结果非常接近。221>220,239>230,220+230=450,所以221+239一定大于450,而座位数是441,441<450,所以肯定()。3、规范解答4、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二)、汇报交流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把每个三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或(),再进行计算,取()数还是()数,要视情况而定。三、自学检测:1、一台电扇145元,一口电饭锅287元,妈妈有400元钱,买这两样商品够吗?2、幼儿园有男生286人,女生193人。一共有500个苹果,如果每个人吃一个苹果,这些苹果够吃吗?四、展示点评五、分层训练完成练习三第七、6、7、8题六、拓展延伸妈妈用500元买了几件物品,猜一猜她买的可能是下面的哪几件?故事丛书裙子电扇电饭锅118元孙134元230元248元第三单元:测量课题一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测量,理解1毫米的长度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理解1毫米的概念,并形成表象。教学难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准备:课件、长尺子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2、请同学们说一说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二、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提出问题“究竟数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发现什么问题没有?请同学们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三、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数学书长:宽:()厚:()提出问题“要想精确的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学生举例说说1毫米到底有多大,形成表象。理解毫米的具体概念。2、学习1厘米=10毫米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老师板书:1厘米=10毫米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1)说一说,在生活中那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硬币、磁卡、钥匙等)(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电脑演示:自动铅笔,签字笔标签0.5mm,0.7mm等,天气预报,今日降雨量达到了多少毫米。)(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或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4、巩固练习5、课堂小结课题二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3、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教学重点: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准备:课件、长尺子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它叫什么吗?到现在为止,我们共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2、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述或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二、探究新知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1)估算课桌的长和宽。(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和宽。(3)汇报测量方法:说一说,你们是怎样
本文标题:2015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4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