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2016秋华师中国古代文学
1.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诗共五首,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首,是陶渊明归隐之初的作品。诗中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生活情趣。在诗中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平淡的农村生活,表达了“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恬淡心境以及对淳朴、宁静的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第一层(1—6句),表现对仕途官场的鄙弃,刻画了诗人向往自由、崇尚自然的性格:“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少年时就没有投合世俗的本性,天性本来热爱自然山川。“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不慎失足误入仕途,光阴虚度一去就是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昔日的丛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从前嬉戏过的深潭。第二层(7—18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平淡、质朴、生趣盎然的田园风貌:“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到南郊野外去开垦荒地,依着愚拙的心性回乡耕种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宅院四周有十余亩田地,茅草房子也有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绿荫蔽日的榆树和柳树掩映着房屋的后檐,花果飘香的桃树与李树一行行地排列在门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暮色中远处的村落隐隐约约,村落中的袅袅炊烟依稀可见。“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狗的叫声从深巷里传出,雄鸡啼鸣着飞上桑树稍头。“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庭院里没有杂物,环境整洁,一尘不染,居室宽敞,生活十分闲适。第三层(19—20句)表明诗人脱离虚伪喧嚣的官场,归隐恬静自然生活的喜悦:“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过去长时间地困在官场这个牢笼里面,现在终于又能够回归自然2.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四句写景,是登高时的所见所闻。像“猿啸哀”“鸟飞回”“萧萧下”“滚滚来”,无一不隐寓着诗人的悲凉与感慨,景中有情。后四句写情,是登高时的所感。如“万里”两句即时即景抒发了半生的慨叹。“艰难”二句则将前面的慨叹加以补充,使之更具体,更深沉。这后四句诗从前面的秋景烘托而出,又以无限感慨作结,寓景于情,情中有景,前后照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集中在“艰难苦恨繁霜鬓”上。“艰难”指时局的艰难,也包括诗人身世的艰难。“苦恨”,犹言深恨、极恨。因为时局、身世都艰难,所以深恨。由于深恨,致使诗人加速衰老,头发都变白了。此句诗中,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跃然纸上。用“无边”“不尽”使诗的意境更广阔深远,把诗人韶光易逝的感觉、长年漂泊的乡愁、壮志未酬的苦痛包含无遗,用语精当,气象宏伟。3.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以为日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4.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5.略谈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大贡献。答:苏轼在宋代词的地位和影响: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了词的领域,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无论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他都有很大的开拓和创造,提高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使词从音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便于抒情写志的独立的新诗体。苏轼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是“艳科”,主要用来歌唱男欢女爱和离愁别绪的狭小范围,极大地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几乎凡是可以写到诗里的内容,他都可以写到词里去。前人说他“以诗为词”,这确实是他的特点,也是他的贡献。苏轼今存词300多首,除了传统的男女爱情和离愁别绪之外,写景、咏物、悼亡、怀人、咏史、怀古、抒怀、写志等,内容十分丰富。同时,适应于题材内容的丰富多彩,苏轼的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有的写得缠绵深婉,有得写得明丽清新,有得写得雄健豪放,有得写得飘逸洒脱。特别是他的豪放词,虽然数量不算很多,但在婉约正宗之外另立一派,为南宋辛弃疾等人的爱国主义歌唱开了先河,在词的发展上有重大意义6.赋、比、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以具体作品说明之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比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
本文标题:2016秋华师中国古代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74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