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2016高三历史冲刺卷1
第-1-页,共8页2016高三历史冲刺卷1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人性论是许多思想家构建社会伦理观与政治观的基础;孟子的“仁政学说”就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之上,下列西方思潮或理论中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是()A.三权分立说B.社会契约说C.人民主权说D.浪漫主义思潮答案D【解析出题意图】考点范围(中国古代文化史、西方近代文化史、史学理论方法论);细心的人会发现浙江卷第一题往往是中西寻找共性的题目,就像2013年浙江高考历史第一题以教育中私学为主题,中西方思想家哪些创办过私学,即一题多点方式考察了百家争鸣、程朱理学、亚里士多德。上题考察意图一是考察孟子性善论与卢梭的性善论,必修三书本115页原话“卢梭认为人类天性向善,原始人是最高贵的野蛮人,原始社会最美好……由此形成一种浪漫主义的思潮”。二是也是高考基础知识再认再现;三是笔者想通过这个题目孕育一个道理一个中西方治学的入径:就是题干所说“人性论是许多思想家构建社会伦理观与政治观的基础”。此题难度不大,只要同学们熟悉课本,就可以解题。大致难度系数在0.65左右。笔者认为浙江卷已经基本定型情况下,我们每一次模拟考试如果能严格按照样卷出题,每年高考中必然有一题是中西融通的选择题,我们命题者要从此处着手。而不是每次考试都是网上下载一些题目然后给学生做。2.《通典·职官典》中“尚书”一词解释有两条①“秦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②“尚书省,事无不总。……都堂之东有吏部、户部、礼部三行,每行四司,左司统之。……而天下之事尽矣。”从①到②这一转变说明了()A.尚书台成为中枢决策机构B.三权分立的政治决策体制成熟C.君权发展到顶峰D.三省六部制取代三公九卿制答案D【解析出题意图】考点范围(中国古代政治史范畴);此题关键在于能力立意,知识立意居于次要地位,通过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能力能力与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能力。材料题最好是采用排除法,笔者在选项设计时候ABC都是知识型错误,易排除,降低难度;A尚书台在唐代也是行政机构,此选项考查三省分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B三权分立是西方政治组织原则,直接可以排除;C君权发展到顶峰我们教材观点是清代军机处设置。再看此题形式是很新颖的,通过概念或词汇注解演变来考察,可谓全国15分高考卷里没有这样形式与情境,也是笔者本人多年致力于命题研究的成果。3.明宣德四年,日本贡使附带朝贡中国物品中,明廷规定的给价,“苏木、硫磺每斤钞一贯(一千文),红铜每斤三百文。”而按“时直(值)红铜每斤银六十文,苏木大者银八十文,小者银五分。”这说明了中日贸易()A.促进两国商品经济发展B.政治意义高于经济价值C.推动世界贸易活跃D.贸易形式取决与经济发展水平答案B【解析出题意图】考点范围古代经济史范畴;通过明朝朝贡贸易一则典型史料来考察大家提取信息能力,通过现象分析本质把握历史核心的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候先要得出红铜是市场价的五倍,苏木是市场价的十二倍半,这样不计经济利益的贸易形式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政治意义高于经济价值。AC选项这样结论是无立论依据,材料本身不支撑这样的观点;D选项也还是从经济层面解读,D项具有一定干扰性,许多同学会被这句话理论层次吸收,错选。4.秦严格以律例断案,汉代以《春秋》作为断案的主要依据,俗称“春秋决狱”。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第-2-页,共8页C.儒学已成为统治哲学D.汉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答案C【解析出题意图】考察中国古代文化史范畴,怎样一道题是一道好题,笔者认为一道好题要具备“四新”(新材料新情境新角度新问题);此题是笔者多年历史阅读中积累起来,“春秋决狱”这个历史现象背后原因分析,学生们需要调动所学知识解题。这题也有幸被专家采纳,成为2013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杭州市期末试卷第2题;自己出的题目能在杭州市成为考察学生学业水平检测试题也是对笔者多年致力于历史教学研究的肯定。5.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乾隆皇帝厌恶程朱理学”,下列四条程朱理学著名论断中遭致乾隆厌恶的有()①“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②“中国之有戎狄,犹君子之有小人,内君子外小人为泰,内小人外君子为否。”③“三纲五常,终变不得,君臣依旧是君臣,父子依旧是父子。”④“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出题意图】考察考察中国古代政治史与中国古代文化史范畴,具体考点在于“正君心”与满清入关,②④是很容易选出来的,①③是专制皇帝愿意看到的。此题与第4题意图是一样通过新材料新角度新问题来考察一些细微知识点。6.196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确定“义和团运动”的研究被视为本年度社会科学研究的五朵金花,下列义和团的研究文章能在当时发表的是()A.一场带有点盲目排外但正义的反帝爱国运动B.饱含愚昧和迂腐的农民运动C.一场浪漫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D.不遵守与各国盟约的一场叛乱答案B【解析出题意图】此题中国近代史范畴,主要通过义和团来考察历史评价能力,利用历史主义方法论结合文革时代背景文革思想意识形态来评价义和团,此类题也是最近几年高考常用题型,但是题目是原创的,形式是借鉴的;我想我们浙江卷命题专家很多形式大多都是借鉴周边,独创不多。多元评价能力是基本的史学能力,克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每一个时代对历史评价都带有时代烙印,此题考察文革意识形态对于历史评价影响。笔者在平时阅读时候注意积累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这道题也是笔者的得意之作,情境应该是一个创新,也涉及历史多元史观与多元评价能力,符合2014年高考命题趋势。7.孙中山《国民党一大宣言》:“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解读错误的是()A.民权是指具有平等普遍民权B.国民党已成为统一全国的执政党C.指出西方资本主义民权弊端D.重视工农的力量答案A【解析出题意图】考察中国近代史孙中山思想新三民主义民权主义,材料中提取信息能力,孙中山思想转变认识资本主义民权的弊端,重视工农力量,新三民主义普遍平等民权,而“国民党已成为统一全国的执政党”可以利用时序来排除,国民党一大是1924年初,连北伐都没有完成何来统一全国,此项排除容易。材料推敲能力,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问题能力是很多高三学生不足,也需要我们一线教师通过题目训练学生这方面能力。8.“实现蒙、回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与汉族的平等权利,依据民族平等的原则,联合蒙、回民族共同对外。尊重蒙、回民族之信仰、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并扶助其文化的发展。”据这个纲领属于()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答案A【解析出题意图】考点属于革命史与国史范畴;对于新民主义革命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页,共8页抗战力量军民史考察上我们往往采用一些时序推断题;根据材料文字出现一些显性与隐形信息,推断是哪一个历史时期历史现象。此材料中“蒙古与回族”、“共同对外”推断出抗日战争时期。推断题是每年必考题型,这种题型能力立意同时,兼顾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推断,所以浙江卷每年都有涉及。我们应考时候注意此类题目训练。9.右图是张乐平先生1938年5月创作的漫画,其创作主要意图是()A.庆祝日本侵华计划破产B.坚定民族抗战必胜信念C.呼吁国共合作共赴国难D.歌颂军民合作首战告捷答案B【解析出题意图】考点属于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明年是抗战胜利70年,会有一些纪念活动,这些活动也会推动抗战史研究;高考从来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服务社会也是历史学科功能之一;此题使用图片史料,史料多元化是高考必然要求。从知识点上此题难度不大,1938年5月可以排除C与D,C国共合作早在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D军民首战告捷平型关大捷是在淞沪会战期间,A是指淞沪会战,所以选择B。此题在2013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杭州七校联考中使用,反响不错。10.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到1979年正式建交,这一期间中美关系一直处于“爬行”阶段,中美关系进展缓慢的原因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中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B.中美在台湾问题上争议C.受到美苏关系制约D.中日敌对关系阻碍答案D【解析出题意图】此题设置在外交上,因为外交史是我喜欢,也是我资料较多领域,我想高考命题专家在命题时候也是从自己擅长领域出命题。中美、中日关系也是现象热点问题,领土争端导致国家关系紧张,我们都不希望看到战争发生,希望两国人民友好相处下去,期望日本能正式历史不要一意孤行。此题设计主要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任何一道题目都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为设计,往往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想每年高考中总是有一些题目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来命制的。当然反过来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上我觉得我出此题非常不错,是对课本言之未详地方深化与拓展,用教材考突破教材对于知识点学术化与碎片化表述,适当拓展与深化,这样立足教材问题,应该多多益善。从解题上D项明显错误中日建交解除敌对关系,所以选D。11.有历史研究者收集到了一则史料:苏格拉底朋友海尔莫盖尼斯说“难道你看不出雅典人的法庭由于受到言辞的影响把无辜的人处死,而另一方面,由于言辞所引起的恻隐之心或由于申辩的人说话说的中听,也常把有罪的人释放吗?”由此得出结论较为科学合理的是()A.雅典法庭无公平与正义B.辩论有害于民主C.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D.论证了君主专制合理性答案C【解析出题意图】世界古代史不是高考常考点,考点不多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智者运动;此题提取信息与解读信息能力,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们现当代民主法制化过程中可以借鉴的。能力立意在于论从史出能力,史料得出科学合理结论。12.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一个“防疫地带”方案:在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和芬兰建立“防疫地带”。其主要意图是()A.阻止德国东山再起,彻底削弱德国B.阻止俄国革命的扩散C.制衡英国,称霸欧洲大陆D.支持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答案B【解析出题意图】战争史考察以往几年往往都是以图片或漫画形式来考察,都是图片史料有限,命题往往陷入困境。笔者此题创造了一个新情境“防疫地带”,学生可以根据防疫的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去破题,什么会被英国人认为是瘟疫呢?社会主义运动;也可以结合拉第-4-页,共8页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和芬兰区位做出一个判断,此题最大干扰项是A,从我校考试统计来讲反馈很好。此题有幸被专家采纳,成为2013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杭州市期末试卷第18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雅斯贝斯在《哲学导论》将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材料一:思想话语的承负者与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分离,……思想与权威的疏离无疑正好造就了思想者,当他们无需围绕着政治、军事进行实用性的阐释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于是士阶层的崛起和独立。——葛兆光《中国思想史》(1)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中“思想话语的承负者与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出现了分离”是指什么文化现象?(2分)根据材料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士”崛起的原因?(4分)材料二:文明没有优劣之别……各种古代文明之间有一种分工,古希腊文明更多地考虑人与自然秩序的关系,印度文明更多地考虑人与超验世界关系,而中华文明更多地考虑人与人之间关系。——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七讲》(2)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对于西方精神文明的贡献(4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是如何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4分)材料三:“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二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3)制度上学习西方事件是指什么?(2分)
本文标题:2016高三历史冲刺卷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93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