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6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第一编考点过关练考点2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考点2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2014·北京高考]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解析:A项病毒侵染兔种群,一般抗性较强的个体会保留下来,抗性较弱的个体会死亡,病毒感染确实对兔种群的抗性起了选择作用;B项毒性过强的病毒容易导致宿主的死亡,那么没有宿主病毒也不可能长期大量增殖存在;C项毒性过强或者毒性过弱都不利于彼此维持寄生关系的长期存在,中毒性病毒的比例升高并非是兔抗病毒能力下降而是一个相互选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D项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宿主之间的媒介,在二者的协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答案:C2.[2014·江苏高考]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解析:抗生素并非导致突变的因素,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抗生素对细菌只起选择作用,即A选项错误;细菌的变异与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所以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细菌也存在抗药性的类型,故B选项正确。免疫球蛋白与致病菌的耐药性无关,故C选项错误。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将导致致病菌在体内的繁殖,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突变所致与疫苗无关,故D选项错误。答案:B3.[2014·广东高考]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故A错;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故B错;根据题干可知,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故C正确;口器的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错。答案:C4.[2014·上海高考]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A.20%B.40%C.60%D.80%解析:据题意,共有果蝇1000只,vv有400只,Vv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有400只,VV有200只,依据基因频率的计算方式,v的基因频率为(400×2+400×1)÷(1000×2)=60%,所以选C。答案:C5.[2013·天津高考]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78202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3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由题目可知,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改变,氨基酸的改变应该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A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2%+20%/2)=12%,B错误;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4%+32%/2)=20%,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15%/2)=8.5%,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突变率最高,C错误;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答案:D6.[2014·上海高考]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下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1)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该多样性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样性。(2)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是________。(3)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⑥、⑦形成过程而言,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百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________。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E.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解析:(1)生物多样性内容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内部生4物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就是遗传多样性,基因的差异或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的差异是其根本原因。(2)据图分析,分支越向后,亲缘关系越近,因为②、③是由最近的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故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②③。(3)由于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会导致⑥、⑦的生活环境可能不同,逐渐形成地理隔离而导致生殖隔离。(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就是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的原因一般是原有物种变异的不同,再由于生活的环境选择不同,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而渐变形成的。答案:(1)遗传基因和基因型/遗传物质/DNA的脱氧核苷酸的序列(2)②、③(3)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使⑥⑦原种群之间彼此不能接触,失去交配机会(4)生殖隔离AE1.[2015·开封模拟]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观察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些地雀的喙差别很大,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岛屿的环境差别是地雀喙进化的外在动力B.不同岛屿上地雀种群可能产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C.不同岛屿上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相同的D.物种形成大多是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解析:生物的进化总是朝着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走,当环境不断变化的时候,生物的进化方向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是环境的差别,A正确;不同岛屿的环境条件不同,地雀种群可能产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正确;导致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等,不同岛屿的环境条件不同,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不同,C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往往导致生殖隔离,但不绝对,如多倍体育种也能产生新物种,D正确。答案:C2.[2015·安徽安庆联考]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如图①~③分别表示某种动物3个种群中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600且存在地理隔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种群①在第25代时基因型为aa的个体约占总数的25%5B.个体的死亡对种群③的A基因频率影响最小C.第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D.自然选择使3个种群的A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解析:由题图的信息可知,种群①在第25代时A的基因频率为75%,a的基因频率为25%,基因型aa的个体约占总数的1/16;在约150代中,种群③中A的基因频率没有太大变化;长期的地理隔离有可能导致生殖隔离;自然选择使3个种群的A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答案:A3.[2015·吉林市高三质检]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化的结果是形成新物种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基因型频率指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型所占的百分比,所以各基因型频率相加之后等于1;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基因频率的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根本原因,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答案:B4.[2015·山东日照模拟]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由此得不出的结论是()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B.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C.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解析:这种蜣螂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因此这种蜣螂既是分解者又是消费者,B正确;从题干中找不到足够的证据说明该种蜣螂和普通蜣螂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A错误。答案:A5.[2015·北京海淀模拟]研究发现,将同种果蝇分别在淀粉培养基和麦芽糖培养基上培养多代,果蝇仍倾向于与在同类培养基上生活的个体交配。对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两类培养基为果蝇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B.这种交配偏好可视为一种选择作用C.长期选择性交配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产生差异6D.出现了选择性交配说明果蝇间已产生了生殖隔离解析:出现选择性交配不能说明出现了生殖隔离,D错误。答案:D6.[2015·无锡模拟]下图是对一个物种中两个亚种种群(种群数量较大)的某一性状测量的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果将这两个亚种置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并使之随机交配而进行基因交流,在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基因交流后,根据预测的结果绘制成如下图所示的曲线,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解析:亚种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而形成的生物性状有所不同的两个种群,但两个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故两个种群内的个体再次相遇时,由于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会重新形成一个种群,即符合B项曲线所表示的内容。答案:B7.[2015·宿迁模拟]设处于遗传平衡的某个种群,A基因频率为p,a基因频率为q,且2pq>p2>q2,若AA基因型个体不断被淘汰,则该种群AA、Aa、aa三种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过程为()A.②→③→④B.③→④→①C.①→②→④→③D.②→③→④→①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②中是AA基因型频率与Aa相等,与2pq>p2矛盾,A错误;③→④→①过程中AA、Aa基因型频率逐渐降低,aa的基因型频率逐渐升高,B正确;分析题7图可知,①起点Aa<aa,与2pq>p2>q2矛盾,且aa基因型频率没有逐渐升高,C错误;分析可知,D错误。答案:B8.[2014·开封市高三一模]假设某动物种群的基因库中,最初一对等位基因B、b的频率B=0.8,b=0.2,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若干代后基因库中B、b的频率B=0.3,b=0.7。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动物种群发生了进化B.该动物种群基因库中基因B、b的产生最终来于基因突变C.该动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D.在整个过程中,该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频率变化规律是先增加后减少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由于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动物种群发生了进化A正确;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即等位基因的产生最终都来自基因突变,B正确;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该动物一个种群,没有生殖隔离,所以没有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B基因频率与BB,Bb基因型有关,自然环境使B
本文标题:2016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第一编考点过关练考点2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9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