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7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试卷第1页,总6页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甲、乙、丙三种不同植物分别分布于X、Y、Z三个不同的栖息地中,将不同栖息地生理状态相似,数目相同的种子混匀,再均分三组,分别同时种植于X、Y、Z三个栖息地中的实验地块(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并结种子),经过一年后,收获所有植株的种子进行统计,得到如表结果。下列有关说法不准确...的是()实验地块植株表现型及其比例X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6:3:1Y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6:1Z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A.一年后不同栖息地各种植物种子比例不同,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该年的出生率不同B.X实验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Y实验地块甲植株的数量将会增加D.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Z实验地中的丙植物种群数量变化将呈“S”型曲线2.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三级和四级消费者。如果其他的因素都一样,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B.甲生态系统消费者总能量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乙相反C.甲、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D.乙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3.科学家R.L.Smith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B.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D.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4.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试卷第2页,总6页A.该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B.野兔的总能量约是绿色植物总能量10〜20%C.狼的数量略有减少,对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不太大D.鹰、狼、云豹的种间关系表现为竞争5.蚜虫是果树的主要害虫,其以刺吸式的口器从果树组织中吸取汁液,造成果树产量下降。为了防止果树的减产,农业部门引入瓢虫吃食蚜虫,从而达到控制蚜虫的目的。回答下列问题:(1)蚜虫与果树的种间关系是。果园中蚜虫、果树以及瓢虫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2)若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理由是.。(3)瓢虫的引入,可使果园中蚜虫的环境容纳量。与使用农药防治蚜虫相比,生物防治能(填“加快”或“延缓”)蚜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4)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释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该信息传递中的信息类型是.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B.处于稳态时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等C.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7.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C.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制作的生态缸不用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使用粪便做肥料,粪便中的能量可以流向植物,从而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D.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数量一定越少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成分,所以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组成成分,但消费者可以加快物质循环C.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成分提供最初的物质和能量来源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B.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D.每条捕食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都是分解者11.硝化细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哪种组成成分试卷第3页,总6页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分解者C.消费者D.生产者1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一块草地中所有的东亚飞蝗B.一片森林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植物D.一块馒头上的所有霉菌13.草原上,当青草返青时,“绿色”为兔子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兔子和草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绿色”对于兔子来说属于物理信息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兔子和草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1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B.种群增长的“S”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成森林D.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15.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即使是路边的小草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小草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可以固定太阳能,也可以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所以小草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B.在小草的覆盖下,可以为各种昆虫和小动物的进入提供条件,也可为灌木的形成提供适宜的土壤条件C.小草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D.小草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16.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C既以B为食,也以A为食,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D以植物的残枝败叶、动物的排泄物及遗体为食。若C同化的总能量为a,其中由A经过A→C过程的供能比例为x。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B.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A、B、C、D之间循环往复C.按能量最低传递效率计算,如果C同化的总能量为a,所需要A的总能量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00a-90axD.A、B、C、D数量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1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进行B.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彼此依存,不可分割,不能同时进行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D.设计“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和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18.河蟹为杂食性动物,可捕食稻田中的小动物和杂草。下列有关稻蟹农业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稻蟹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河蟹和水稻B.水稻长势整齐的稻田群落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C.稻田中水稻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均匀分布D.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19.对下列图示或装置的判断,正确的是试卷第4页,总6页A.已知图中甲、乙为捕食关系,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B.已知上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则可判断此雄性动物在形成乙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C.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应在b点开始捕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A瓶中为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20.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二、综合题21.下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测得该草原的某种优良牧草种子在密闭温室内萌发及幼苗发育过程中温室内氧气的浓度,图丙表示该草原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丁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___(填图甲中字母),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CO2的吸收量将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的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信息传递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由图乙可推测温室中的水稻光合作用开始时间__________(填早于或等于或晚于)第10天。种子萌发21天以后限制氧气浓度增加的外界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3)由图丙可推测生物种群在丙图所示时问内,数量增长模型为_______型。若一段时间后,图丙中的①②发生重合时对应在图丁中的时间点为__________。若图丙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高低可描述为_________。22.某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133hm2,科研人员对一块0.2hm2样地的乔木层进行多次调试卷第5页,总6页查,部分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单位:株)(1)云南银柴与厚壳桂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___________(环境因素)有关。(3)据表估算该样地1992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若用该数据代表当年自然保护区内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则不可靠。要获得可靠的结果,应该如何取样?____________________。(4)该自然保护区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23.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不同处理蒙古栎杨红松白桦未分解叶2.445.944.797.30半分解叶7.209.428.715.23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____处理。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__的数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下图1为人工创建的一个简易生态农场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农田中经常发生虫害,若调查该农田某种害虫虫卵的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的是。(2)实际种植中,通常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农作物产量。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其原因是。试卷第6页,总6页(3)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条食物链构成,分解者主要存在于和蘑菇房中。(4)经调查,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5KJ)如下表。据上表分析可知,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为。人从该系统中获取的能量是。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在很多淡水湖泊中,绿藻和蓝藻等是
本文标题:2017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0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