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5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精品导学案)
1春朱自清主备人:审核人:审核时间:课型:讲读课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作者(1898-1948),字,江苏省扬州人,、、学者、。散文代表作品有《》《》等。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酝酿()婉转()嘹亮()应和()黄晕()抖擞()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朗润:欣欣然:赶趟儿:酝酿:应和:黄晕:舒活:抖擞:花枝招展:一年之计在于春:二、课内探究(一)预习反馈导学1、预习反馈(学生分组展示预习情况,教师补充纠正)。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二)自主探究1.读课文,感知内容。(学法提示: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文章,读准字音。二读:学生个人分段朗读,感情朗读,纠正误读。三读:教师朗读课文,停顿提示学生课文思路。四读:学生听录音带朗读,体悟感情,感知内容。)2.给课文划分层次并配上小标题。3.围绕“春”写了哪些景物?(三)课堂巩固练习1.带着优美的旋律朗读全文。.2.朗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要求使用普通话,并注意带入感情色彩。鼓励表演朗读。(四)布置作业:1.巩固生字词。2.试背课文。第二课时一、课前检查复习1.生字词和作者。2.检查课文背诵。二、课内探究(三)研讨交流品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2、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3.春天的草:(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说说好在哪里?(2)春天的小草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4.春天的花:写春天的花作者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写了哪些地方的花?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这段里面用了哪些修辞手法?5.春天的风: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除了用到了触觉,还从哪些方面不定期写春天的风?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6.春天的雨:雨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7.课文第三部分“赞春”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作用。(四)达标测评(学法提示:回忆课文内容后请各组的代表口头展示)1.我喜欢____________,因为写出了春天的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的情感。2.按要求默写课文。①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②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__________③在描绘春草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广。在描写春花图时有实写、有虚写,请写出虚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作者用比喻句赞颂春天,突出了其新、美、力的特征,这三个比喻句是:新:________美:________力:________3.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4.古人描写景物,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粗字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写的。①春风又绿江南岸。()②两个黄鹂鸣翠柳。()③踏花归来马蹄香()④一枝红杏出墙来。()⑤处处闻啼鸟。()⑥天街小雨润如酥。()(五)总结拓展21、总结:文章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2、拓展延伸:写出四个含“春”字的成语及含“春”字的四句古诗。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后巩固与反思1.搜集描写“春”的诗、词、歌曲、成语、俗语、谚语各一句。2.从“春的畅想”“夏雨”“秋风”“冬雪”中选取你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150字左右文字教(学)反思:春风林斤谰主备人:审核人:审核时间:课型:讲读课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2.找出描写北方春风气势和力量的词句,体会北方春风粗犷、壮美的特点。3.揣摩、赏析精彩的词句,体会本文拟声词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4.学习文中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欲扬先抑的写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扫除障碍2、温馨提示:朗读课文的同时,不要忘了圈点勾画,做好批注哦!①给加横线字注音冰砚()冰溜()冰碴()乍暖还寒()粗犷()大靸鞋()刮折()呜呜吹号()②根据解释写出文中的词语:():评论好坏():将养,休息和调养():消除心中的气愤():形容气侯忽冷忽热,冷热不定。二、课内探究:(一)预习反馈导学1、预习反馈(学生分组展示预习情况,教师补充纠正)。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二)自主探究读课文,感知内容。1、南方的人为什么觉得“春脖子”有名无实?(用原文回答)2、认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北方春天的两个特点:①;②。3、面对北国的春风,作者的感情不断变化,请在横上写出这一变化的过程怀念江南的春风→→4、课文开头说北方春天“起风、刮土”而后文又说“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这是写法5、本文作者借景抒情,是一篇(体裁),抒发作者了怎样的情感?6.朗读课文两遍,勾画出文中具体描写北方春风的语句和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体会北国春风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有何不同。三、课堂巩固练习1.带着优美的旋律朗读全文。2.朗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要求使用普通话,并注意带入感情色彩。(鼓励表演朗读。)四、布置作业:1.巩固生字词。2.试背课文片段。第二课时一、课前检查复习1.生字词和作者。2.检查课文背诵。二、课内探究(三)、课内合作探究:⒈选读文中具体描写北方春风的段落思考:①体会北国春风的特点,理解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课文中做好分析笔记)②作者为什么一开始不写自己喜欢北国之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③北方的春风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下横空出世的?从作者对春风出世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他怎样的特点?它的降临给北方的春天带来怎样的变化?④你感觉作者对北国春风的感情是怎样的。是讨厌、还是喜爱?(结合原文句段来体会)2.读课文4—9段(朗读方式多样化)思考:①比较一下江南的春风与北国的春风有什么不同。作者极力渲染的是北方的春风,却又说“怀念江南的春天”,究竟是何用意?②从作者的思想情感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③“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南方的春天怎样的气候特征?3.个性化赏析:你更喜欢哪种春风?为什么?四)、达标训练:3⒈本文既写到了江南的春风又写到了北方的春风,但主要是写北方的春风,请你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说说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并归纳出本文写春风的方法。主旨:写春风的方法:⒉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⒊在下面句子中的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动词,使语句顺畅。从关外过山头,过山梁,山沟,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4.体会句中加点字的妙处。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五)总结拓展:1.总结:为什么要独出心裁的称颂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人们对他全无半点好感的北京春天的风沙?原来在作者心目中北国的春风能驱霜化雪、摧枯拉朽、催生万物,具有粗犷阳刚之美。作者调动多种感官写出北国春风的粗犷、强劲,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对北国春风的热爱与怀念之情。2.拓展延伸:收集与“春风”有关的成语、诗句,注意体会、区别其丰富的意蕴。(除例词外至少举三个)例如:①“春风送暖”—“春风”指春天的风。②“春风满面”—“春风”比喻和悦的神色。词语:诗句:三、课后巩固与反思⒈抄写生字及词语、解词各两遍。⒉背诵课文第6段,并完成下节课的预习作业。教(学)反思:江南春绝句杜牧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主备人:审核人:审核时间:课型:比较探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杜甫、韩愈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作者杜牧(803-852),字,人,晚唐、。诗与李商隐齐名,有“”之称。韩愈,唐代,。字,常自称昌黎人,因而史称“”。与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2.熟读《江南春绝句》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并理解诗意。二、课内探究(一)预习反馈导学1.预习反馈(学生分组展示预习情况,教师补充纠正)。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二)自主探究1.有感情朗读两首诗。(学法提示:①先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诗歌的节奏;②全班示范朗读。)2.说说两首诗的大意,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欣赏到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学法提示:①在诗中画出所欣赏到的景物;②结合课下注释描述景物。)(三)研讨交流1.重点品读《江南春绝句》:①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的是哪里的春景,从哪儿看出。②根据诗人的描绘你能在脑海中勾画出图景么?请用语言描绘出来。(学法指导: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组织语言表达。关键引导学生不忽视“绿映红”中的“绿”和“红”分别指什么。)③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绘春天?④“千里”说明了什么?⑤第三四句是否仅仅在描绘景色?(学法指导:学生可能一时没有思路,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提示:(1)绝句中一种常见的手法是卒章显志。(2)诗人是唐末人,为何写南朝?当然,认为是重在写景,意思是南朝的四百八十寺“若隐若现地峙立在朦胧烟雨之中,更增添了无限的风光”,也是可以的。)2.学生自由朗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思考:①提问:诗中哪个词语流露出作者的情感?②提问:诗人为什么如此自信地说呢?让作者觉得美不胜收的景色是什么?③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写别人不曾写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你能说出它的好处吗?(学法指导:要将心中零碎的感觉组织成通顺的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让学生细读这句诗,结合题目,品味它是怎样与早春相吻合。)(四)达标测评1.《江南春绝句》表现了什么?为了突出江南特色,诗人选取了那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这种效果是通过那些写作手法产生的?《江南春》中的名句是,。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请再写出其他的七位:、、、、4、、。本诗是一首言。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草色遥看近却无”点出了早春时节什么特点的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在春雨的滋润下,草色若有若无的句子是,。《江南春》中的名句是,。(五)总结拓展1.总结:《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拓展延伸:①说说你所了解的描写江南景色的诗句。②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描述一下家乡的一处美景。三、课后巩固与反思1.背诵默写两首诗。2.完成课后和配套相关练习。教(学)反思:游园不值叶绍翁春夜喜雨杜甫主备人:审核人:审核时间:课型:比较探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叶绍翁,代诗人,字,派诗人。杜甫,代诗人,
本文标题:2015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精品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0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