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第31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2-单元导言考纲考情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走在开放前列的是思想界。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部分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西学东渐”由此发端,成为当时中国的思想主流。从宏观走向上来看,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文化的历程,孙中山的思想带有西方政治观念中国化的特点。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从较为教条的接受转变成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结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逐渐结合,先后出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思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理论成果。-3-单元导言考纲考情考纲展示五年考题统计考点指向备考指南维新思想2015课标全国Ⅱ,29题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命题特点从考查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选择题中对“近现代思想”的考查多侧重考查思想的内涵、思想和时代的关系;非选择题则将古代主流思想与近代思潮变化相联系,显示通史意识。2015课标全国Ⅰ,40题康有为关于儒学的认识2014课标全国Ⅰ,29题梁启超奏请废除八股取士-4-单元导言考纲考情考纲展示五年考题统计考点指向备考指南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五年无直接考查—从考查内容上看,维新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从考查角度上看,命题的切入点既可能会关注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对现实的影响,也可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关注社会的变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014课标全国Ⅱ,29题孙中山的三民主义-5-单元导言考纲考情考纲展示五年考题统计考点指向备考指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近五年无直接考查—2.复习方法把握一条基本线索,即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从走外国的路到走中国自己的路;贯通三个方面,即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理清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突出一种方法,即比较法,探讨各种思想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特点,正确认识和分析文化成就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31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基础梳理-7-知识笔记疑难阐释一、“开眼看世界”1.代表(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等资料,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影响:开创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思想解放有重大启迪作用。基础梳理-8-知识笔记疑难阐释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震惊清政府内部的开明官僚。2.含义: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3.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4.实践:创办近代企业,开设新式学堂,建立近代海军。5.评价:冲击了传统的保守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没有触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能让中国真正国富民强。基础梳理-9-知识笔记疑难阐释三、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3)主张: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②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评价: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但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基础梳理-10-知识笔记疑难阐释2.康梁维新思想(1)背景:西学进一步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2)代表人物及观点:①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借助经学否定君主专制。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③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3)影响:①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②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基础梳理-11-知识笔记疑难阐释四、新文化运动1.背景(1)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2)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制度。(3)袁世凯尊孔复古,梦想恢复帝制。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2)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3)活动阵地和基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基础梳理-12-知识笔记疑难阐释4.影响(1)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空前的民主与科学的洗礼。(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背景(1)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3)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基础梳理-13-知识笔记疑难阐释2.过程(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2)1919年,李大钊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3)各地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4)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不断宣传马克思主义。3.影响(1)促使一批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领导者。(2)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基础梳理-14-知识笔记疑难阐释1.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是指打破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把主观世界的思维意识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克服那些不符合实际的“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思想解放一般是以少数先进分子批判旧观念、阐述新学说为开端,通过启迪民众的觉悟,达到全社会对新学说、新观念的认同。这种持续不断的批判、宣传过程,就是思想解放运动。基础梳理-15-知识笔记疑难阐释2.西学与西学东渐西学最先是指在西方(主要是欧洲)产生并传播到中国的学说,后来也包括中国人研究的西方学问。西学东渐,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广义上,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洲及美国等学术思想的传入。明末清初,以欧洲传教士为主,译介了一些西方学说,但没有产生明显的社会影响。近代以来,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考点史证-1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中体西用史料一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张之洞《劝学篇》史料二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考点史证-1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史料三时任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多年出使外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考察和学习,曾尖锐批评“中体西用”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张树声则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明确提出:“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他还诘责洋务派:“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摘编自《无声的呐喊》等考点史证-1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论从史出:1.根据史料一,说明张之洞提出的“旧学”与“新学”的内容及其关系。“旧学”:中国的纲常名教;“新学”: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2.根据史料二,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洋务运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改变政治制度。3.根据史料三,说明洋务运动时期人们对“中体西用”的看法。看法:“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遭到了一批有识之士的严厉批评;他们认为“中体西用”思想虽然可以推动军事、交通近代化,但不可能挽救中国。考点史证-1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拓展升华多角度认识“中体西用”(1)近代化史观: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国防和军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整体史观: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3)革命史观:该思想的提出是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4)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考点史证-2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二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史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史料二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自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门以开议院……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过于此。——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考点史证-2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史料三夫地方自治,即古者之封建也。但古者乱世,封建其一人,则有世及自私争战之患,此所以不可行也;今者升平,封建其众人,听民自治,听众公议,人人自谋其公益,则地利大辟,人工大进,风俗美而才智出。若美国之州郡并听自治,此则古公侯大国之封建,与德国联邦同矣。——康有为《公民自治篇》史料四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考点史证-2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论从史出:1.根据史料一,概述康有为的主要政治观点。观点:制定宪法、设立国会、实行三权分立和君主立宪制。2.根据史料二、史料三、史料四,概括康有为在宣传其政治主张方法上的特点。特点:从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中寻找依据;有选择、有改造地借鉴西学成果。3.根据史料四,说明康有为“与之先王”的原因。原因: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借助“先王”可减少改革的阻力。考点史证-2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拓展升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2)成因: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考点史证-2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新文化运动史料一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考点史证-2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史料二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
本文标题: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第31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18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