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世纪外国文学总结
1外国文学史(下)三大板块,众多流派20世纪上半叶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20世纪下半叶进入后现代主义时代。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现实主义(Realism)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现实主义主要流派:长河小说——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心理小说——劳伦斯《儿子与情人》《虹》。2、现代主义文学modernism是20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美文坛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也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一般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的酝酿期;1910年至1930年:现代主义的高峰期;1930-1950年:现代主义的衰落期;(1)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关注人性和人的生存状况,尖锐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的荒谬性及其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物质、人与自我的对立。),着重表现人的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现代主义文学实现了写作主题从世界向人、从客观向主观、从外向内的转变,人、主体、自我、内心成了现代文学的中心。(2)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A.象征性。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B.荒诞性。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荒诞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概括力。C.意识流。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挖掘人的潜意识,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3)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意象主义——庞德《在地铁车站》后期象征主义——艾略特《荒原》;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奥尼尔《毛猿》;意识流小说——乔伊斯《尤利西斯》、福克纳《喧哗与骚动》。3、后现代主义文学Post—modernism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1)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特点:A.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B.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2c.历史感消失。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D.距离消失。现代主义艺术中,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由于主体的消失,后现代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刺激人的感官,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2)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A.多元化;B.破坏性;C.平面化、冷漠性;D.零度写作;E.不确定性。(3)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存在主义文学——萨特《禁闭》;荒诞派戏剧——贝克特《等待戈多》;黑色幽默——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垮掉的一代——金斯堡《嚎叫》;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新小说——罗伯·格里耶《橡皮》。三、20世纪文学的主要特点1、非理性主义:以非理性反对现代文明,对抗宗教理性、科学理性、政治理性和经济理性,把传统的理性主义原则和人道主义思想送上非理性主义的断头台。2、反传统倾向:反对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信仰。3、内倾倾向: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作形而上的探索,挖掘人的潜意识、原始本能、性本能等非理性的一面。4、危机意识:异化感、荒诞感、孤独感。5、创新意识:重视叙述技巧的形式主义,运用象征隐喻、神话结构等。6、悲观意识:是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20世纪作家对非理性世界的探索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非理性的崇拜者,极少的作家将非理性支配下的混乱无序的世界作为人生理想去追求。其悲观主义和危机意识蕴藏着对人类处境及命运的理性思考,有着对更高意义上的理性追求,对于更深刻的人道与人性的回归。如艾略特对基督教信仰的皈依,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西绪福斯式的行动,荒诞派的“等待戈多”等。第一章20世纪现实主义第一节概述一文学特点20世纪现实主义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作家们接受了前辈大师的批判精神,又吸收了现代主义各种文学思潮的新手法。比起现代主义的蓬勃发展,有衰落之势。相对于19世纪现实主义,20世纪现实主义的批判性和揭露性有所减弱。人道主义思想依然是作家们批判社会的有力武器。创造表现出明显的内向化、主观化的倾向。淡化情节故事和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描写,转向主观内心的探索。有些作家既被认为是现实主义作家,又被认为是现代3主义作家。长篇小说繁荣,出现了史诗性的多卷本“长河小说”。以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为线索,广泛地反映某个历史时期盛衰荣枯的变迁,内容宏大,具有史诗气魄。如《约翰·克里斯多夫》《卢贡-马卡尔家族》《布登勃洛克一家》《蒂博一家》《静静的顿河》。许多作家深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创作了大量反映无产阶级生活及其斗争的作品,尤其在前苏联,殴美也出现了红色的30年代”,一些作家倾向于或同情社会主义。战争文学和反法西斯文学也成为重要的题材,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平主义思想是重要的主题。第三节劳伦斯一作者简介劳伦斯(D.H.Lawrence,1885-1930):1885年9月11日,劳伦斯出生在英国中部诺丁汉郡伊斯伍德镇的一个矿工家庭,父亲文化水平低,朴实直率,性情暴躁,酗酒。母亲受过较好的教育,爱好文艺,对自己的婚姻不满。由于夫妻感情长时期不和,母亲将全部感情倾注在儿子身上,特别是小劳伦斯,成了母亲感情的主要维系,母亲对他有一种特殊的爱。早期:《白孔雀》(1911)《逾矩者》(1912)《儿子与情人》(1913)。中期:《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0)《迷失的少女》(1920)。晚期:《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查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二代表作品《儿子与情人》(SonsandLovers):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故事内容取材于劳伦斯的早年生活),被誉为“第一部弗洛伊德式的英语小说”。莫瑞尔太太婚姻不幸,把全部的爱转移到自己的小儿子保罗身上。保罗在母亲那里获得了自己的恋人米丽安和克拉拉无法给与的感情需求。只有当母亲死后,他的心灵才获得真正的解脱。这种产生在母亲与儿子之间的特殊感情关系是所谓的“恋母情结”(OedipusComplex)。小说揭示了一个畸形的家庭关系:丈夫不是妻子的情人,父子间互为情敌,而母与子则互为情人;通过保罗一家人的生活企图说明现代文明社会中一个恶性循环的事实:男人毁了女人,女人又毁了儿子们,儿子们重又毁了自己的女人。在这个恶性循环的事实背后,隐含了人与文明、自然与文明的矛盾冲突。小说集中探究了人性的变异与心灵的扭曲,以此来批判工业文明对人的自然天性的摧残,在心理探索的过程中,表现了社会批判,文化批判的思想。劳伦斯极力再现的是人的非理性心理——即人的无意识活动、人在现实中的苦闷的心理状态、不受传统道德束缚的性欲望以及不可抑制的本能。他对心理世界的探索一种文化创造,是对人的独特理解的方式。劳伦斯在小说中大胆探索了有关性的心理问题,以及建立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可能性、具有更为明显的将现实批判与心理探索合而为一的特征。三艺术特点1、充分运用象征、意象。人物、故事和物象都有某种象征寓意,有神话象征、景物象征、事件象征。用象征手法表现人的心理情绪,用自然物象和景致来暗示人的某种心灵隐秘,借以沟通物我之间的交流,表达人的心灵在自然力启迪下的4某种顿悟、反响和心态、情绪与意识的细微变化。劳伦斯用大量意象代替人物思想,并且充分运用它们的表现作用。花、月亮、颜色、黑暗、自然景物等都是他赖以刻画人物晦涩难解、变幻莫测的情感的强有力的象征媒介。2、运用大量的心理分析,内心独白。心理分析小说可以视为一种概念,其内涵因认识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泛指以心理分析为特征的小说。这类小说人物不多,与以往现实主义那种注重写人物命运和故事不同,它主要刻画人物心理的戏剧性变化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客观外在叙述,而是转向了内在主观情感的展现,着墨于人物心理的情绪和感情流程。劳伦斯是一个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接点上的作家,其小说对生活的描写,一方面真实地再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外部生活和物质形态;另一方面又观照人性,人的自然本能和精神状态,努力展露在自然本能趋势下人物的心理与情绪状态,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技巧挖掘人物的潜意识与无意识心理,使行为背后隐蔽着的思想、情绪、激情以及本能欲望得以呈现。其小说具有现代心理小说的探索性和内倾性特征。“这既不是灵魂的虚化,也不是对肉体的崇拜,而是肉体紧紧抓住灵魂的衣角,在文字中自由地安居。”劳伦斯在小说中大胆探索了有关性心理的问题。在他看来,性行为是男女之间心灵与感觉的强烈的体验与交流;强烈的情欲冲动,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是一种美。这种冲动往往是下意识的,心智对它们感觉,则又是模糊的。对此,劳伦斯描写男女性行为时,用的就是象征性、意象化、主观感悟性的语言,而非外在的客观描述性、记实性的语言,从而增加了审美的成分。因为这种描写主要并不着眼于性行为本身,而强调心灵与感觉的体验与交流,寻求建立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可能性、将现实批判与心理探索合而为一。他对心理世界的探索是对人的独特理解的方式,是一种文化创造。3、非小说成分的增加,开放式结尾。在叙述中加入大量的诗歌意象和论文式的分析,淡化了小说的情节,使传统的常规小说叙述悄悄地发生了改变,预示着现代主义小说的变化。结尾是没有一个传统小说的封闭结局,而是走向一个未知的可能性,带有某种希望,但却不知道会如何。第四节海明威一作者简介海明威的创作包括小说、戏剧和散文,但使之成为一位伟大作家的是长、短篇小说,如:《太阳照样升起》(TheSunAlsoRises,1926)《永别了,武器》(AFarewelltoArms,1929)《丧钟为谁而鸣》(ForWhomtheBellTolls,1938)《老人与海》(TheOldManandtheSea,1952)一系列短篇小说,如《乞里马扎罗的雪》、《印第安营地》二迷惘的一代1926年《太阳照样升起》成为“迷惘的一代”(lostgeneration)的代表作。这个用语来自美国女作家斯泰因1924年的一次谈话:“你们在战争中当过兵的人,是迷惘的一代。……你们不尊重一切,你们醉生梦死。”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此书题词,它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一个专门名词,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5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如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TheGreatGztsby,1925)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堕落。实际上,它既无组织,又无纲领,但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曾经盛行过的文学流派,对当时的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很大影响,如德国雷马克的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英国文坛出现的“愤怒青年”等。三代表作品《太阳照样升起》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群青年人迷惘、苦闷的精神状况和思想道德危机,他们厌恶战争、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如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海明威式”的典型人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了伤,失去性爱能力,战后旅居巴黎,为美国一家新闻机构当驻欧记者。肉体的创伤像阴影一样始终笼罩着他的心灵,也使他的精神遭到沉重的打击,生活失去了目标和理想,被一种毁灭感所吞噬。他爱上了英国女子勃莱特·阿施利夫人,但伤残使他对性爱可望而不可即,只好嗜酒如命,在麻醉中忘却自己的痛苦,又念念不忘对爱情的渴望。女主人公勃莱特则是一个战后首批理短发、穿短裙、像男人一样抽烟喝酒、追求性解放的现代女性,她的心上人在战争中死去了。此后,她视婚姻爱情为儿戏,有过两次不幸的婚姻,还未离婚又找了未婚夫,同时还不断地与其他的男人来往。在战争期间与杰克相识,彼此之间的爱情心照不
本文标题:20世纪外国文学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40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