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20世纪的世界-第二讲印巴冲突.
第二讲印巴冲突的缘由和历史一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旗帜:甘地主义和真纳主义莫汉达斯·卡拉马昌德·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导者,被誉为“印度国父”和“圣雄甘地”。甘地出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波尔邦达尔一个官宦家庭,属吠舍种姓,信仰印度教,深受印度教思想熏陶,将“逢恶报善,以德报怨”作为处世格言。甘地主义主要有“四大支柱”,即四项内容支撑:第一,民族主义的宗教政治哲学。基本命题:“爱所有生命”------爱自己、爱他人、爱仇敌、爱人类、爱生物。“人作为动物存在是残忍的,作为精神存在是非暴力的。”——甘地基本手段:祈祷、节食、苦行。基本特征:西方世俗的博爱观和印度宗教的泛爱观相结合。评价:甘地使宗教和政治哲学相辅相成的思想理论,空前地发挥了印度民族主义政治与宗教相关的传统。第二,以“自治”为目标,以地方分治联合体为理想社会的国家观。核心:使印度实现“斯瓦拉吉”(自治)近期目标:在帝国范围内自治。远期目标:建立完全独立的国家。甘地国家观的两大特点:一、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以爱为价值核心,以农村自给自足公社为基础,反对集权和以城市为中心二、不受外国控制,“通过民族代表来调整民族生活的”。第三,以批判西方文明为基础的政治经济思想。基本内容:一、以“回到纺车时代去”为口号,以改造种姓制为目标,以恢复印度民族经济为理想。二、强调四项原则:合作原则,道德原则,生计劳动原则(为生存而付出的劳动),平等原则(职业、等级、工资、男女平等)。第四,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重视,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民族教育思想。基本理论:民族的独特文化是一个民族集体精神的结晶,是民族的支柱。基本认识:在民族文化中,“语言先于一切”。基本主张:统一印度的三个阶梯:语言文字、民族感情、民族团结。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出生于卡拉奇,被誉为“巴基斯坦国父”。真纳的经历和甘地有相似之处:早年也留学英国学习法律,后回国担任律师,也致力于民族自治和独立。真纳主义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甘地主张非暴力抵抗是最好的获得印度自主的方式,而真纳则主张只有运用宪法进行斗争才能获得独立。第二,甘地主张建立统一的印度民族国家,而真纳则主张建立独立的伊斯兰国家。1940年3月23日,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年会上通过了建立巴基斯坦――“清真之国”的决议。同年,真纳在一次演讲中重申:“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巴基斯坦的建立。”1944年9月4日,甘地和真纳就独立统一还是印巴分治问题进行的谈判以破裂告终。1946年6月,印度举行了立宪会议选举,国大党取得了胜利。对此,穆斯林联盟极度不满,拒绝参加政府,并宣布8月16日为“争取建立巴基斯坦斗争日”。同一天,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发生互相残杀,最终发展为不分治即内战的局势。在这种背景下,新任总督蒙巴顿到了印度。二战时英国对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要求极其反应国民大会党:要求即刻自治,否则拒绝配合。伊斯兰联盟:即刻相应英国政府的要求。1947年2月20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发表声明,宣布:“英国女王政府愿意明确地表示,将坚定地采取必要步骤,至迟在1948年6月以前将政权转让到负责任的印度人手里。”二“蒙巴顿方案”及其影响在“二战”之前,英国政府已有让印度自治的考虑。1929年10月,印度总督欧文勋爵曾代表英国政府宣布,英国政府明确制定了给印度以自治领地位的计划,并将召开会议作出安排。1935年8月2日,英国议会通过了《印度政府组织法》,规定:印度经各王公之国同意后,将成为一个由各省和各王公之国组成的联邦。1947年6月3日,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法案》〔史称“蒙巴顿方案”〕当时印度的政治状况:英国直接统治的11个直辖省和间接统治的565个藩国(土邦)(1)英属印度根据居民及其宗教信仰分成两个部分:印度斯坦(印度教徒)和巴基斯坦(伊斯兰教徒)。在分界前先解决旁遮普和孟加拉的划界问题。(2)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3)各藩国在“政权移交”后享有独立地位,并享有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的决定权。如果某个藩国不愿加入两个自治领中的任何一个,可以保持同英国的旧关系,但不能获得自治领的地位。1947年7月16日,蒙巴顿方案在英国议会获得通过。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成为大英帝国自治领。1947年8月15日,印度成为大英帝国自治领。“多年以前,我们对印度的命运立下了誓言,现在我们履行誓言的时刻来到了……在午夜钟鸣的时候,当整个世界还在沉睡的时候,印度醒来了,她获得了新生和自由。千载难逢的时刻即将来临,这时我们弃旧图新,这时一个时代终结,这时长久受压抑的一个民族的灵魂发出了自己的心声……”————尼赫鲁印巴分治(partition)在大英帝国和英国殖民主义历史上的特殊意义:最初的有色人种“自治”领。英国有两类殖民地:(一)以白人移民为主体的殖民地。(二)以被征服的居民为主体的殖民地。据统计,从1947年印巴分治分立至同年12月,这种双向迁移的人数达到1500万人。据不确切统计,约有20-50万人被害。1948年1月30日17点10分甘地被刺身亡。“甘地离我们而去了,黑暗笼罩了一切……我们的国父不复存在了。我们再也不能够到他那里听取建议和获得安慰了。”——尼赫鲁在甘地遇害的同一年,真纳因病去世。“七大社会罪恶”:搞政治不讲原则(Politicswithoutprinciples);积累财富不付出劳动(Wealthwithoutwork)追求享乐不关心他人(Pleasurewithoutconscience)拥有知识没有品德(Knowledgewithoutcharacter)经商不讲道德(Commercewithoutmorality)研究科学不讲人性(Sciencewithouthumanity)膜拜神灵不做奉献(Worshipwithoutsacrifice)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宣告成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普拉沙德当选第一任总统,尼赫鲁蝉联总理。印度,成为第一个拥有自己总统的英联邦国家。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宣告成立。真纳的建国理想终于得到实现。三克什米尔问题及其引发的冲突克什米尔地区位于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全称查谟-克什米尔。1846年,英国把克什米尔地区的土地出售给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大君,自此两地合称查谟-克什米尔。查谟-克什米尔是原印度第二大藩国,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其中77%的居民是穆斯林,20%是印度教徒。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利益在当地呈网状交织。另有少数喇嘛教徒和锡克教徒。第一次印巴战争(1948年5月-1949年1月)战争结果:联合国斡旋1949年1月停火7月按军队实际控制区划分两国在克什米尔的军事分界线印度占五分之三地区,巴基斯坦占五分之二地区。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年8月-1965年9月)战争起因:1964年12月,印度决定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作为一个邦并入印度。战争结果:1966年,双方在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首都塔什干签署了《塔什干宣言》,重申将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11月-1971年12月)战争起因:巴基斯坦叶海亚·汗总统对孟加拉人拉赫曼领导的人民联盟进行压制和取缔,后者逃亡印度成立临时政府。1971年11月21日,印度军队攻入东巴基斯坦,并在克什米尔跨越军事分界线。战争结果:1972年1月,在印度的支持下,孟加拉国正式宣告成立,并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承认。1974年2月,巴基斯坦也宣布承认孟加拉国。四20世纪末以后的印巴关系恐怖袭击1995年5月,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第八届首脑会议开幕式之后,印度总理拉奥和巴基斯坦总统莱加里举行了会谈,同意以“和平方式而不是军事手段”解决克什米尔问题。20世纪末,随着两国“核竞赛”的展开,南亚局势再度紧张。1998年5月11日至13日,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业已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背景下,印度在48小时内进行了五次地下核试验和一次短程导弹发射试验。1998年5月28日至6月1日,巴基斯坦进行了首轮核试验,并进行了六次核装置试验。2002年后的一系列恐怖袭击。2002年5月22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印控克什米尔前线视察时宣称,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的“圣战”的忍耐是有限的,现在已到了对“越界恐怖主义”进行决战的时刻。同日,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在伊斯兰堡表示“如果把战争强加给巴基斯坦,敌人就会发现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1、印度的空中打击力量不够。2、很可能导致印巴之间爆发全面战争。3、巴基斯坦未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4、美国的军事威慑。印巴边境的现状完
本文标题:20世纪的世界-第二讲印巴冲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4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