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3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试题
Ve说明:请从以下所列题目中,任选5题加以论述。(每题20分)1.论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点。答:1矛盾性特征:原因: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与急剧的转变:身体各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在2-3年内迅速达到成熟水平。但是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期。使少年承受着由成长带来的矛盾与压力。(1)反抗性;不愿意轻易接受成人的意志或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2)依赖性;少年内心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成人的依赖与屈从(方式、程度有所改变)童年依赖:情感和生活上的依赖。少年依赖:精神上的理解与支持,要求与成人平等交流。(3)闭锁性与开放性;闭锁性:虽心理生活更加丰富,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减少了。a、生理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b、智力水平的提高使少年们对什么事情应该公开,什么事情应该保密。c、自我的发现:他们经常通过写日记来分析自我,保守秘密并减轻内心不安和烦恼,在成人面前这种闭锁性表现尤为突出。开放性:他们不断地寻找能够推心置腹倾诉的知己,渴望向他们敞开心扉,在知心朋友和同龄人面前表现出开放性,毫无保留地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希望得到同情和理解。2、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性,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①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②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③少年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3.追求个性的特点:原因:自我意识高涨,既影响着少年个性发展的方向,又影响着其个性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特点是什么?”“别人怎样看待我?(困扰着青少年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问这些问题可对自我的评价,很看重外人对她们的评价,当然渴望赞美。惟我独尊:总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神经过敏:感到别人总是用挑剔的态度对他们。自我炫耀:时常表现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举动。4.人际交往上的特点:选择朋友的标准:①有共同的志趣、追求;②有共同的苦闷与烦恼;③性格相近;④在许多方面能够相互理解等,关系十分密切,友谊相对稳定与持久。2.试述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性。3.试述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成因。答:特点:疯狂性: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逞强好胜;突发性:犯罪动机比较简单,较少有预谋;连续性:能够产生物质享受的犯罪,存有侥幸心理;偶合性:临时纠合,一哄而上的团伙性犯罪;残忍性:受到某种影响或刺激的突发性犯罪,不计后果;谎诞性:动机往往只是出于好胜,好玩而已;逆反性:由于思想未成熟却渴望独立和自主而产生的逆反心理;趋于“四化”性: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低龄化。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内外因素分析(一)主体因素:1、生理因素:(1)年龄因素。各国犯罪统计表明,犯罪高发年龄,大都处在14、15符永川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岁至25岁这一年龄段。该例中药家鑫正处于22岁左右,属于犯罪高发年龄。(2)性别因素。研究表明,犯罪人往往根据自身性别特点来选择犯罪种类和手段。而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暴力犯罪。本例中犯罪人是男性,其犯罪手段极端残忍暴力。(3)神经类型因素。主体的神级类型所表现的心理特点,使其在选择犯罪种类时体现出各自特色,如:兴奋型的人更容易发生暴力犯罪。本例中犯罪人神级类型趋于兴奋型。2、心理因素:(1)个性倾向性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该例中犯罪人利己主义的动机夸大为残忍的杀人动机。(二)主体外因素:1、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大社会环境因素和小社会环境因素。本例中犯罪人的杀人行为从小的方面看是为了避免受害人的索赔,从大的方面看则是为了逃避道德谴责与法律制裁。2、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域、季节、时间因素。研究表明,白天和黑夜对犯罪的发生具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犯罪人的作案行为多在黑夜,致使黑夜的犯罪率高于白天。本案件便是发生在晚上。3、情境因素,包括侵害对象。本案中犯罪者因担心受害者看到自己的车牌号要求自己承担责任,而引发或强化了其自身的犯罪动机。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心理是:1、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年人的规定、纪律对着干的叛逆心理;2、为朋友赴汤蹈火的,为哥们两肋插刀的义气心理;3、狭隘、好占上风的报复心理;4、对影视、网络中的不良情节的模仿心理;5、自私、唯我独尊的利己心理;6、逐渐成熟但缺乏正确引导的性心理。4.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特点及原因分析。答: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同伴关系的特点:交往愿望强烈;追求平等的交往;渴望与异性的交往;富于理想色彩;注重情感交流;个体差异显著。原因:一、心理因素:闭锁心理、恐惧心理、自卑心理、羞怯心理、嫉妒心强、多疑心理、自傲心理、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严重、逆反心理、干涉心理;以上不良心理因素并非彼此孤立,而往往是相互交错,相互作用于不同的交往过程中。二、家庭因素:1、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中只剩下亲子间的垂直交往,不再有兄弟姐妹间的水平交往,儿童失去了争吵打斗、迁就忍让、相互提携、互促共进的成长体验,失去了发展交往能力、解决人际冲突的天然场所。2、家教观念的偏颇;家长们往往重物质投入,轻精神关怀;重智育,轻均衡发展;重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生活常识的获取。这种陈旧、功利的家教观念,“鸽子窝式”的居住,使独生子女同伴交往在缺乏交往对象、时空的处境中变得少之又少。3、父母人格、交友方式与行为的影响;父母的人格特征、交友行为与观念是孩子与人交往的范型,孩子观察父母的社交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交友方式,建立起交往观念。三、学校因素:1、单一的课堂教学交往结构;研究发现学生间的交往严重缺乏,原因在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际上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往。另外,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布又从空间上限制了学生间的交往互动。2、与生活世界相脱离的文本;中学的学科教材,特别是一些人科教材的编写立意大都从一种很高、近乎理想化的精神境界出发,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节,切入不了学生的经验系统,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及。3、“应试教育”下沉重学业负担的束缚;由于“应试教育”将教育的选拔功能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视人的发展为适应选拔的副产品,致使教育现实中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中学教育完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学生同伴间的交往往往被视为毫无意义、浪费时光的“玩耍”,学生的一些正常交往常常被迫取消和禁止。四、社会因素:媒体的导向作用;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过度;不良风气的耳濡目染。5.试述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心理背景。答:①对角色的片面认同;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而且特别热衷于对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片面理解,认为攻击性是男子汉刚毅、勇敢、义气、力量等的象征。因此,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是在公众场合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有时还把受人指使打架当做讲义气,进而将“群起而攻之”看作男子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表现。②自尊心受到挫伤;攻击性行为起因于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出攻击性行为。青少年的自尊心特强,如果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③不正确的敌意归因偏差;与同龄人相比,会产生“敌意归因偏差”的青少年更可能将意义不甚明了的其他人对其的反应,理解为有意的敌对行为,并且用攻击行为加以报复。④不能自我控制情绪;青春期青少年的情绪表现,有时相当激烈,粗暴甚至失控,有人用“疾风暴雨”来形容。人们认为平常的是是非非,却在他们那里引发出高度的反应。有时他们情绪高涨,有时又会消极低沉、孤独压抑。这些烦恼和激情是他们自己难以控制的。⑤报复心理形成攻击;报复心理是指在无端受到心理挫折而感到愤怒时,所产生的一种对对方的攻击欲望。它在自我觉得遭受了欺侮、委屈,心灵受到伤害,心理失去平衡时产生,常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式去反击对方。⑥模仿心理形成攻击;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一个人的攻击性行为更主要的是从社会习得的。另外有的青少年生长在专制型的家庭中,他们从儿童时常遭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他们往往会模仿家长的攻击行为,用较为激烈的攻击行为来发泄积怨。6.如何化解师生冲突?7.案例:请给这位家长写一封电子邮件,交流一下你对早恋的看法?
本文标题:2013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5348 .html